作者:余海勇
“官渡陷阱”不鲜见
官渡之战前夕,袁军占尽上风,曹军勉力支撑,进而形成了对峙。此时发生了意外的事:袁绍谋士许攸因故投奔曹操,并献上火攻乌巢袁军粮草之计。曹操立刻行动,夜袭乌巢
。战争的转折点出现了。
那么,袁军是如何应对的呢?当袁绍接到乌巢被袭的报信后,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议营救乌巢之计,张颌主张与高览二人率兵前往营救乌巢,郭图则主张先攻打曹营。最后袁绍派张颌、高览领兵攻打曹营,派蒋奇前往营救乌巢。
结果张颌、高览去攻曹营时,被有准备的曹军打败而归;而救乌巢的蒋奇在途中被杀,袁军的粮草被烧。两种方案均告失利。
看到这里,许多人不免会产生疑问:袁绍岂不是犯糊涂了吗?明明是张颌想去救乌巢,却派他攻曹营;郭图主张攻打曹营,却安排蒋奇代他救乌巢,如此安置,还能不败?
事实上,这种执行者所执行内容与自身意见错位,在企业组织运作中并不鲜见,我们把这一类现象统称为“官渡陷阱”。
激励错位导致执行不力
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袁绍的处置极为不妥。有研究表明,如果只是被动服从,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话,员工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40%,而如果被充分激励后,则可以发挥80%~90%。袁绍的安排对张颌的激励水平是极其低下的,甚至可以说几乎为零。取得胜利后,功劳算谁的?因为主意是郭图的;不能取胜,责任又怎么算?
责、权、利如此不统一,难怪张颌最后的结果如《三国演义》中所说:“张颌、高览攻打曹营,左边夏侯淳、右边曹仁、中路曹洪,一起冲出,三下攻击,袁军大败。否则,以张颌之勇,怎么会轻易大败?”那蒋奇一招儿未发就被杀,从其心不在焉的状态可以看出,袁绍对他的激励水平也是非常低的。
此外,袁绍的激励错位,还对组织中其他成员起到了负激励的作用,消除了曾经通过正向强化建立起来的积极心态。此战之后,袁绍军队士气低落,一蹶不振,很快就崩溃了。
官渡陷阱的实质,是决策与执行不协调导致的矛盾。由于决策者与执行者意见不一致,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对立情绪,影响了执行者对决策者意图的正确理解;官渡陷阱中的激励错位,直接导致了执行过程中责任和利益的模糊,从而使得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目标,最终导致执行不力。
孔明教你防范陷阱
对于官渡陷阱,企业的领导者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呢?
首先,应尽可能地使执行者和决策者的意图一致,使执行者充分理解决策者意图,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完全按决策者意图执行。像前面所说,袁绍如果让张颌去救乌巢,郭图去攻曹营,为他们提供获取成就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就能形成正强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要建立决策执行的双轨考评、激励机制。在决策层面和执行层面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进一步提高参与决策者的责任意识,并加强对执行者的控制。
公元228年孔明出兵讨魏,由于误用马谡为先锋,失街亭而招致全军退败。街亭方面的队伍混乱不堪,兵将伤亡离散不少,丢失军械很多。而另一个方面的队伍在赵云的率领下,井然有序地撤离,实属难能可贵。之后,孔明因此而奖赏赵云,对自己却自贬三级,把决策与执行分开考评,体现了双轨制的泾渭分明。
最后,当决策者与执行者的意图不统一时,应考虑设立可量化的指标,以分别考核决策者和执行者,进而明确责任。
赤壁大战中,孔明派关羽在华容道上伏击曹操时,恐其报恩放过曹操,用激将法迫使关羽立下军令状。关羽反问孔明:“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孔明坦然答道:“我也与你立军令状。”以此举向关羽表明:曹操不走这条路,责任在我,属决策失误;来了又跑了,责任在你,属执行不力。以此,避免了责、权不清的弊端。
比较起来,孔明的策略高过不少现代的厂长、经理们。例如,策划大师作为“外脑”进入企业参与决策,随后方案的执行往往是企业内部人员,致使双方决策与执行的评价标准不一致。所以,当咨询方案结果不理想时,策划大师常说这样一句话:责任不在我,而在于执行者。
当执行力成为企业家都关注的命题时,防范“官渡陷阱”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只有企业领导人意识到了这个“陷阱”,企业组织才能准确鉴别,不至于陷入“官渡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