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荣退位前夕回顾28年创业历程及国际化得失(4)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6日 15:32 《环球企业家》杂志 | |||||||||
GE:二造后宏碁与明基斗得很厉害,这是在你预料之中吗? 施振荣:我想过渡过程中这种情形在所难免。其实在没分家前,他们就在争了,因为大家共用Acer的品牌,通过同一渠道销售,这种情况下一分,就有很多讲不清楚的地方。为了要协助过渡,我同意给明基一年的时间,让他们向市场说明BenQ原来的品牌名称是Acer,
GE:人才问题现在还是不是宏碁进一步国际化的瓶颈? 施振荣:对宏碁这样处于国际化中级阶段的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仍是国际化管理的人才。你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实际上取决于你掌握的国际化人才有多少,这是关键。 欧美公司在人才上都能做到比较当地化,而日韩企业相对则做不到。台湾公司因为没有国际化人才,初期不得不当地化。 宏碁在亚洲总体来说当地化做得不错,但在大陆当地化就不够。初期都是派太多台湾人去管理,后来证明行不通。我们反思的结果是实行彻底的当地化,于是问题就来了:你如何有效地去管理当地。由于宏碁的当地化执行过度,彻底到失控,在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都吃了大亏。 但很幸运,我们在1997年买了德州仪器的笔记本电脑业务,该业务的意大利团队当时就做得很好了。宏碁收购后,在欧洲其它市场开拓很困难,但意大利团队一枝独秀,一直超过30%的市场占有率,这个团队慢慢稳下来了。后来我就让意大利团队的负责人兰奇主管欧洲市场,他就开始复制意大利的成功模式,我们就慢慢变第一了。 这使我认识到,在台湾训练那么多国际化人才实在是不容易,不如把欧洲的国际化人才整合为总部的一环,这也是我在9月1日公布兰奇做总经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GE: 宏碁以自身的不断变革印证了PC产业是有诸多回合的职业赛,一个新的回合就是一个新的机会,这种打持久战的能力似乎是大陆企业所缺乏的——在与跨国企业的交锋中,他们通常“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您认为原因何在? 施振荣:我的经验首先会想到,它的体质是不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管是高增长还是低增长,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体质。这个体质包含财务结构、人才的结构,也包含内部一些管理的系统,外面经销网络的健全,都是长期投资的。今年的成绩好,不过为了打明年的仗蓄积体质,这是在打仗之前首先要确认的,我不晓得大陆的企业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GE:您多次强调,宏碁在国际化道路上的义无反顾,是因为台湾这个“家乡市场”太小使然。对大陆企业来说,其“家乡市场”则足够大,但最近两年也涌起国际化的浪潮,您认为他们国际化的时机成熟了吗? 施振荣:企业国际化主要思考两个方面:产品的国际化和产品销售能力的国际化。 产品竞争的基础不能够用成本。因为跨国企业也能在国内设厂,成本差得出入有限。只有靠产品的不断创新来建立品牌,消费者才比较容易接受。如果一个品牌创新昙花一现,那消费者也没有印象,渠道跟你合作也划不过来。 如果你的营销不是国际最好的方式,短期是靠家乡市场对跨国企业的障碍,那你还能够有机会竞争。但长期这个障碍越来越小的时候,你就不能竞争了。 有没有国际化所需要的人才则更重要。你可能有很多营销人才,但没有国际化人才。怎么培养,这是很大的问题。当然有时要以夷制夷,但管夷的人也是要训练的,也是很不容易。 大的家乡市场扮演三个角色,一是可以做到竞争的规模,不会太小;二是可以吸引足够的营销人才,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储备军;三是经营比较大规模市场的管理机制。这些条件都是台湾企业很难具备的。 现在内地的企业受到太多的压力,我觉得他们要从长计议,好好利用国内市场。建立国际化的经营模式,不利用非关税障碍和当地文化障碍,就赢得很漂亮,甚至营销观念领先国外。这样再去国际化,才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