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使命和使命管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 16:11 新浪财经 | |||||||||
北京凯帝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KDKE)总经理 李保国 使命在这里不是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政治使命。而是指人性层面生存的本质特征。是人作为自然人属性的使命,如果讲这是一种自私,用尼采的观点,这也是一种健康的自私。一个不能对自己负责的人无法对其他任何人和事负责。
人不论以什么形式生存,大体上都是在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先知先觉这三种状态中穿行。 因为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人,不可死于无知。我今天就是把我们企业的这种后知后觉的哲学思考与各位分享,以求同仁的指教。 前一段,几个朋友一起聊关于媒体上很热闹的‘郎顾’之争。我们劝一个年轻的经济学家,此问题比较敏感,你的影响又大,说话时注意点。毕竟是在国家机关的敏感部门。谁知他讲,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没地留住爷,爷当个体户。这是很典型的自由职业者的从业心理。我们和我们身边的及我们的同仁,都有这样的心理特征。 他清晰地说明,我们不能成功地强迫人们为管理者的目标而进行工作,人性从来没有在组织的背景下得到如此有意义的探索思考以获得意义和调整。自我意识在以理性扩张心理的潜能。组织行为的哲学正在发生显而易见的巨大变化,不经意间启动了有关自身的自我探求,自我分析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智业的蓬勃发展将伴随着常规的管理方法,理念,在逐步衰退中死亡。 这是中国首届智业会议。智业是讲智慧的产业。 罗素讲,“智慧可以通过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来获取。’要想拥有智慧,就必须掌握基本规律,这个规律适用与一切事物。事物是运动的,运动着的事物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词典上讲,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就叫规律。 德鲁克在1994年的著作《后资本主义社会》里宣布:在知识社会中,传统工业时代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将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有知识者与无知识者的社会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实质是“资历”的深浅而非谁“雇佣”谁。据说德鲁克是第一个系统刻画了“知识社会”的西方学者。他还认为,人们已经无法用传统的分类方式来划分知识社会的群体了。在知识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某一领域的专业工作者,但没有谁永久性地隶属于某一专业机构,因为机构的生命周期比知识劳动者的生命周期短的多。这能不能算一个规律。 智力资本是近年来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对智慧也是生产力全球性高度认同的描述。是指知识在未来所产生的新的资产,是企业所掌握并用来创造财富的定义。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断言:知识正在取代资金,而一跃成为全球企业的推动力。管理大师沃伦.班尼斯也预言:所有企业的领袖必须思考,如何积累智力资本。这能不能也算一个规律。 人是我们研究智慧的载体,苏格拉底认为,承认我们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之母。这能不能又是一个规律。因为它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甚至可以讲是首要条件。比如我们熟知的摸着石头过河。 大千世界,眼花缭乱,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都在讲:“变,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可是,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有个警示:“变化的表象只是那不变的世界给我们的幻觉。”纷繁的变化背后有没有永恒不变的架构? 管理百年,理论诸多,有重大影响的50余种,被人推崇的管理工具近三十种,但是管理无定式定理,类似于中国老话讲的法无定法,那几百年来管理的永恒问题又是什么呢? 哲学自从苏格拉底以来开始关注人类,并提出了千年命题:“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这个被誉为最智慧的人,为什么将问题直指个体的人,人的本质特性是什么?企业亦然! 我们象蹒跚学步的幼儿,跟着大人学说话,但要想说的流利,必须学语法,要想说的深刻,必须有哲学层面的思考。跋涉在市场经济的长河,泥泞的脚步踩在我们智慧的平台,给出了一个无情的拷问,企业家需要有更广阔的哲学视野和更丰富的思想源泉。 因为不同管理工具的背后是不同的管理思想,不同的管理思想的背后是不同的管理哲学;不同的哲学认知衍生不同的管理思想,不同的管理思想需要不同的管理工具。而管理,是一个受观念驱动的职业。 我们没有理由仅停留在一般性评价层面或即时性模仿阶段,而忽略他们内在的理论思路本身。不然我们学的只是需要不断变化的技能,更多的表现为技巧,甚至仅仅表现为把戏。 一、关于人 在希腊阿波罗神膜拜中心的德尔菲神庙金顶,镌刻了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且不揣摩古希腊哲人为何让此语高悬于神庙的金顶,以神谕警示世人,千年风霜,观者无数。但这是一个所有的人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或者讲,是一个简单的不被人思索的问题 当一个普遍性问题被人提出来时,哲学就产生了。最早表现出这种好奇心的是希腊人,希腊文明的出现,导致了人类思想活动的大繁荣。也出现了对自由的认识。在哲学层面,以休谟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自由主义的社会哲学,和康德的自由道德哲学最具代表性。而自罗尔斯1971年的《正义论》始,英美现代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变基本上为他的论题所支配。哈耶克的古奠自由主义却是在90年代,由于世界形式的变化受到了持久,全面的关注。他们的一个倾向是,不是试图改造人性,不是试图制造新人来适应自己完美无缺的制度,而是在既定的人性基础下,贴着地面前进,探寻使一个自由的社会成为可能的制度。 看世界千年思想史,认为自由是人本质的,首要特征的占绝对的多数。 我们无法全面梳理,定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这些哲学概念,但面对市场经济,面对WTO,面对书店里琳琅满目,却又几乎全部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书籍,又天天听到要以人为本时,有必要抛开我们习惯上对这些词汇的褒贬和阶级的标准,用更丰富的哲学视野去自己思索一下人的问题。 不管我们多么不习惯谈这个问题,我们也应当承认是自由赋予了文明一种创造力,赋予了社会一种能力。在我们改革开放的崛起进程中,只有当个人有自由运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去实现他们自己的目的时,进步就发生了。能不能说,社会的进步与人性的释放,引导有关? 人的本质是什么?梁漱溟说:是精神。精神的本质是什么?黑格尔说:是自由。个体精神追求个体自由,这是康德论证过的人之为人的天性之一。所谓正义,就是群体之内一切个体的同等自由。罗尔斯确立了正义伦理学的两个著名基本原则;一是个人基本自由优先和基本权利平等的‘第一自由正义原则’;二是机会均等和改善最少数境况最差者地位的‘差别原则’。我很赞成北大汪丁丁讲的:“自由显然不是简单的随心所欲。如果自由的意义很容易就可以被人把握,我们这个世界里的混乱和残酷也许大多不会存在了。如果自由的意义很容易被人把握,人在这个世界里生存的意义也许就消失了。‘自由的含义无非去应对快乐和幸福。 在希腊语言里,幸福指的是那种永久性的美好,而快乐仅指眼前的享受。 不管人们对人性有多少定义和分类。但古今中外人性的基本特征变化不大;人与人的差距也不大;成功与否与人性释的放程度有关。人最本质的需求是自由,快乐,幸福,尊严等,他有两个特征,一是无形的需求或讲是非物质,二是无止境。 无止境是数学或哲学上的一种概念,可以说是无法测量或计算的,但无止境又是日常生活的一种思维方式,虽然很多事物是可以测量和计算的,但人们都会有一种无限的感知,这是人类的一种能力。无论作家,思想家,设计师,都有一定的梦想,但永远也不会实现,创造的东西也达不到顶端。 设计师最本质的特征是自由职业者。用哲学家哈耶克的解释是“自由人的标志乃是其生活并不依赖于其他人对他品性的看法,而只依赖于他给其他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自由职业者是以意志为本的人,建筑是他们的空间表象,认识在为意志服务,意志是理念的表现,灵魂是理念的居所。而人性的本质特征也是崇尚自由的,人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主体,他本能的人格权利必须受到尊重,而尊重的本质是尊重他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权力。设计师的职业特征是自由职业者,自由职业者为社会所提供的是职业服务,整个过程有诸多的营销成分,但他产出的不是商品,因为它不能被消费掉。建筑相对于人的生命要更加久远,而追求比生命更加久远的事物,不同样也是人性本能追寻脚步的延伸吗。所以,从个体人性的层面,从职业特征的层面,设计师要做的事,是追求比生命更加久远的东西。 这是企业管理认知的基础。以人为本,要先知何为人之本。其实,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是人性本质的逐步释放与引导,都是人本自由的逐步尊崇与阐释的结果。技能解决生存之术,观念解决生活之道,哲学解决生命之谜,也只有从尊崇个性生命的角度,才能在终极问题上做积极的探索。 Keep Dream Keep Elegance谓之凯帝克及其使命,意寓追求比生命更加久远的东西。 昭示那种阳光的、激情的、积极的、兴奋的……用灵魂探索现在,追求未来的生活状态。 “为客户创造超过成本的价值”是企业行为的承诺; “生命在承诺中延续”是企业的价值取向; “春来草自青”则希冀透出生命哲学中的那份从容。 “追求比生命更加久远的东西”是对设计师职业及人性特征形而上的归纳,是KDKE的理念,是KDKE的使命,是KDKE的灵魂。哲学家讲,这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提炼。寻找企业之魂是寻找心境上“破茧而出始为蛾”的豁达敞亮的视野,是想打造受员工欢迎、受业主信赖、受社会尊重的企业。 这里的使命不是具象的,不是豪气长虹的誓言,也不是社会价值的妄语,不是最大、最强,是特指人类灵魂追寻的自我满足。我们不追求成就的伟大,但在意灵魂的崇高。 虽然理念的追求可能不那么完善,虽然灵魂的探寻可能达不到。但他不妨碍KDKE员工分享理念的阳光。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的意义也在于此。它一经形成人性层面的共识,在成功的跋涉中,灵魂将不再缺席。 人说建筑是艺术之母,从哲学层面上讲,艺术的唯一源泉是理念的不懈追寻,设计师的唯一目标,就是清晰地传达这一认识。没有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认知探索,传递出去的也不会有味道。 KDKE研究院在自然的追寻中出现了,与民生银行合作“希望小学”的设计图纸完成了……这里没有指令性要求,没有额外的物质补偿,但在对人性的本能呵护中,由对自身负责,无形之手使他们在对社会负责,在滋养灵魂中,心灵享受着快乐。 不管哲学给灵魂有多少定义,但有二个共性特征:灵魂的形态是个体的,地位是主宰的。我们终其一生在构建着生活的方式,遵循着灵魂的暗示,使人类有了尊严及快乐,不管有意无意都在信仰与理性的双重纬度同时探索,也都在有限的物质追求中感悟无限的人生。而唯有思考才能支撑灵魂。 我们面临一个十分简单的命题,你可以保证你的员工每天8小时上班,你如何保证他们8小时尽心尽力。 二、情绪资本 苏格拉底临终申辩时告诫世人的话“认识你们自己,从而承认你所知微乎其微”,意即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一种真正的知识。 从这样一种承认无知的知识论出发,哈耶克确立了自由在所有价值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自由秩序原理》德文版的序言草稿中,哈耶克说“自由不只是诸多其他价值中的一个价值,……而且还是所有其它个人价值的渊源和必要的条件”。这是因为,不但分立的个人知识之一前提要求人们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知识做出自己的决策,而且在个人面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必然无知状况下,个人也必须自由的通过遵循默会的行为规则来应对,自由不光意味着个人对个人知识进行理性的自由运用,而且也意味着个人对无知的未来复杂态势,进行一种理性不及的自由应对。人不光在知道自己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的时候需要自由,而且在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时也需要自由。“自由就是强制的不存在”,强制他人,试图以自己的知识为他们做出决策,不仅意味着对他人的独特的个人知识的漠视,而且也漠视了所有个人对他人、对世界的具体特定情形的无知这一前提。 众所承认,人类掌握的知识永远只是他面对的未知世界的一小部分,对社会生活的全知全能的认识是不存在的。对人类来说未知的领域总是存在,社会存在的知识是分散的,没有一个人或者组织能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绝对总汇起来;就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而言,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些独一无二的实际知识,唯有他个人可以最好地利用这种知识。 知识不仅是分散的,而且能够被明确表达的知识(如科学知识)仅是知识中的一小部分,许多知识具有不可明确表达,从而也无法完全传递和集中的性质,这就是知识的个人性质。 知识只会作为个人的知识而存在。所谓整个社会的知识,只是一种比喻而已。所有个人的知识的总和,绝不是作为一种整合过的整体知识而存在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情绪是一种资本。 当前,管理变革的趋势是,要用智慧来管理一切。 智慧产业是一个运用知识密集的产业,而知识的特点又告诉我们,知识是个体的,局部的,人只愿意知识才能发挥作用。这里的愿意,表面是他对交换的价值判定,实际是他对自由的幅度感受。我们一般称之为情绪。而情绪一直是推动企业的基本动力。知识只有在愿意付出时,才有真正的价值。 法国人圣埃克.苏佩里一生大半与死神相伴。他讲人的伟大在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建立在于人的行动。人不管有意与无意,他其实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人是否清晰还是混沌,他比须贴着地面穿行于现实中。 不管不同的人如何对自身有不同的认识。但是貌似理性的辨析,在执行前的瞬间都是感性的,却是事实。凡属人们决策类的判断,小到购物、交友,大到投资、决策,形成前的瞬间都是借助情绪的因素。就普通人来讲,高兴与不高兴,做出事的质量不一样,愿意不愿意做事的速度也有巨大差异。我们建筑师常挂在嘴边的“感觉”是什么,就是情绪。总之,情绪在人的行为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主导及决策作用。 所以,由感觉、信念、认知、价值观以及追求热情、阳光、专注、 远见、精神、创新等隐性资源,构成了情绪资本,出现在了KDKE的资产负债表上。才有了“善待情绪资本,注重生活状态”的提醒。 据说,国际友人盛赞邓小平的伟大功绩时,讲邓小平是中国的总建筑师。建筑师一直是国外最受人尊敬职业,前年在美国排名第七,地位高于大学教授,更远远高于满大街都有的CEO。可能缘自西方对个人素质、个人能力、个人作用的认同,因为他们的社会哲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且不论他们的哲学观正确与否,值得汲取得使他们执著的敬业。 《格调》中有个观点:不是由你所拥有的财富数量,而是由你的思考方式决定你的社会地位。 这与休漠的经验主义哲学,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尼采的人本主义都是相似的。近年国外建筑师在中国设计市场活跃时,媒体上颇多微词,当采访KDKE时,我们文章的标题是《让灵魂站起来》,因为KDKE认为牢骚是成年人在撒娇。倒不是因为我们正在CBD做着27万m2的中环世贸,实在是觉得我们伟大的同行应善待自己的情绪资本。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道,伟大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灵魂不站起来,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高。 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一百年前说过,一个人只要跟随自己的内心和激情采取行动,就可以成就伟大。从本质上说,人都是生活在精神里,感受中。百年管理史,技节纷繁,但主干不变,是人,是人情绪的释放与引导,只有激情才能开启潜意识之门,满意的作品是在这扇门里找到的。只有激情才能在明确地拷问中唤醒智力,使其转化成资本。由于市场经济中交易行为的滞延特征,使征途漫漫,人生的收获是追求成功整个过程所产生的持续性收益,它是激情的产物。只要你不背叛或忽视激情,生活与工作一定是有趣的。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的伟大事物都是靠激情来成就的。”好像这是黑格尔说的。所有的自由职业者都是与激情相伴的人。 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追求快乐的。设计师本身就是自由职业,如果还能在相对自由的工作中享受快乐的发挥,这的确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 在KDKE一直在摸索一道难题的解:每名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偏好,没有别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偏好和特长,根据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要求清楚所有人的特长和偏好。哈耶克指出,目的的“已知”,只在个人的层面上成立,一个人的效用函数,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或者即使他也不清楚,那么其他人不可能比他自己知道地更清楚;在目的只有个人知道,属于个人知识的情况下,手段的选择和决策的做出,当然也只能付诸该人。 KDKE在运作中是在自然博弈中达成知识秩序的拓展。 我们欣赏设计师遥望目之所及以外的地方,而且敢于迈开脚步,奔赴那未知前程的执著敬业,认可灵魂参与成功的一切努力,自己对自己的追求负责,不提倡明主意识,扯着父母衣襟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如果自己不能对自己负责,就无法对他人、对企业负责。如果这是自私,那也是尼采称之为的“健康的自私”。 蓝天下可感受苍穹之阔,更应意识那脚下之实。人类是贴地而行的族群,把心沉下来,眼睛看着地面,路才走的扎实。灵魂是空灵的主宰,用思考支撑起的灵魂必须走动才有站立的的价值,否则它还要跪着。 现在是感觉经济,人们都在为感觉而消费。所有的策化,都是在感觉上做文章,比如在房地产行业,一般在三个层面展开,我几年前就说过,做地产是不可见的,是谋略,追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做设计是隐约可见的,是智慧,追求的是插柳不让春知道;做营销是可见的,是技能,追求的是挥洒任意文章。 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带领人进入二度创作空间。这个空间的主人叫感觉。使用的工具是属于你自己的知识。驱动力是愿意。表面是他对交换的价值判定,实际是他对自由的幅度感受。 有人讲这不是骗人吗?不是。励志学中讲,你认为你行你准行。墨菲法则中讲,你认为企业中发生的事情,他一定会发生。老人们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一个人自信的幅度。 三、状态力量 有了感觉,有了情绪,就要行动了。在中国文化中,这个阶段是次序问题。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问题也出在这里。听谁的。我们习惯的做法是谁官大听谁的。古人 讲,群行群止看见识。但是我们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从审美的角度,最让人震撼,惊叹的都是自然的。海洋,山川,森林,包括我们身边的很多事情,没有多少是设计出来的。 秩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为设计的秩序,另一种是自发的秩序。其中最广为现代人所承认的那种秩序类型,是通过人的意志作用强行制定的,是为了某一目的而设计和创造出来的,我们可以用“管理”或者“组织”这样的术语来描述人为创造的秩序,它又可以称为命令式秩序。军队这种组织是一个命令式秩序最好的例子, 在这个秩序中,个体要素应该如何行动及占据什么位置,整个秩序的目标和结果, 都是由一个统领的命令所造成的。与此相反,另一种秩序类型则产生于体系内部,是在人们使自己的行为互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是一种源于内部,进化而来的自发秩序或自生秩序。 经济发展了,仅仅从企业持续效益的角度,业主们也会从产品、营销、品牌、创意等做多方位的探索。相应地就需要更丰富的哲学视角和更丰富的思想源泉。事物没有纯粹的两极现象,不能用简单的是非对错好坏来衡量一个建筑。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那种相生相克,反生反克,生制克制的哲理博大精深。不可能有一种事物居于凌驾一切的位势。同理,也不会有哪一个在学术上可以指点江山。人们生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只可能接近真理,不可能到达真理。 命令式的组织比较强调整齐划一,追求优胜 汰;自发式组织比较在意激情活力,追求适者生存。 哈耶克对自发的社会秩序大致是这样论述的,我们能让未知世界秩序化的唯一方式,是让它自己组织自己。我们有时候可以依赖自然界的自组织力量,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但是,我们并不按照自己的设想来编排个别元素的位置。为了协调人类个体行为,也需要类似的程序,要形成这样一种人际间自组织的结构,决不是把每个要素安排于适当的位置上所能创造的,需要的只是一组抽象的规则,为各个个体所服从。结构越是复杂,规则则必须越一般化,具体命令必须受到局限。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完全一样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也无法向另一个人传达自己知道的一切,个人拥有的知识大部分只能在个人自己做决策的时候使用,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限利用分散的知识,个体必须拥有一些权利,一个私域,也就是个人的自由和分立的产权。这样,个体在追求其目标时,依据规则和其他知识行动,就产生一种复杂的秩序。这个秩序的优越性在于,个体每时每刻的行动,产生了对周围环境的调适,而每个个体的调适,这个秩序总体就产生了对环境不断的适应,增加了对未来的适应。(这是命令式秩序绝不可能做到的,每时每刻,每个地点的连续不断地微调,以应付不确定性)。 人都具有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属性。 交换是人本能的社会属性。亚当。斯密说,狗,没有人类这样的交换天性,不会交换它们各自的骨头。所以,狗没有组成社会。从交换的好处理性地发生出来社会的分工,以及分工所致的专业化,以及专业化所致的生产率上升。因为人向往和追求相对宽松的工作空间,是财富创造的前提条件。在财富创造的过程,人与人、人与环境不断地磨合,使你有了一个相对位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你客观上为社会做着贡献。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人为的因素比较少,这其实是一种社会秩序,因为适者生存的法则在调节你。在这个秩序的构成中,知识在起作用。交换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所以凯帝克讲技能解决生存之术。 在凯帝克有一种技术能力,人称设计理财。是和业主一起通过投资成本最小化的实施,达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运作模式。四年来审核了200余个项目,建筑面积约600万平米,为业主节约投资数以亿记。这也不是我们刻薏设计出来的。 搞市场经济了,我们都在引用亚当.斯密的观点,他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是关于劳动分工理论的提出,而劳动分工是自然形成的。在建筑设计及其他自由职业的行业,这种劳动分工是以知识分工为分工特征的。 有一些业主希望降低投资成本,压缩产品生成时间,解决机会成本问题。就找到了我们的寿震华总建筑师,找到了凯帝克,我们就做了。区别在于,我们归纳出了一些规律性做法,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有几年几百个项目的实践。不同体制、不同年龄、不同规模的业主都与我们保持了多年的关系。他们讲我们是医生,没问题、没毛病不找我们。这是自然形成的。 如果讲智力是一个产业,那么知识的构成就是一种网络秩序,根据个人的知识并被市场认可,就是你生存的点。汽车在行驶时调整方向是最省力的,人也是这样。在状态中才能出创意、出效率,因为过程中的调整大多是自发的,唯有自发的调整才是最有效的。 王昌兴等人参与编写的《混凝土结构计算手册》不仅是自发自愿的,而且全部都是利用业余时间。黄秉政每年都有专业论文发表,也不是指令的。 计划及指令违反了经济运作的规律,用看得见的手永远无法调节出理想的状况,没有相对空间的相对自由,就不可能出现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君临天下是反科学的,KDKE,几乎没有在其他企业司空见惯的例会。 智慧服务的个性特别鲜明,我们将智慧的服务定位于帮助业主解决问题时的技术支持,比如,为业主切实节省费用,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而个人所拥有知识大部分主要在个人决策时使用,这就需要一个平台,相对自由的平台是项目所需知识秩序的自发组合,在知识秩序中明确了位置就是明确了相对自由的平台,剩下的就是维护这个位置的本能发挥了。个体的行为在与团队自发的调适,会形成适当规则下的自由扩展,这种知识秩序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它可以自发地组合不同分散信息的秩序。使快乐的发挥在相对自由的平方上成为可能。企业所需要做的就是信任他、认可他、赏识他。 KDKE设想的理想企业制度是为其成员自愿服从一个人性意义上确定的标准、原则和理想,运作的基础是通过相互间的互动形成。 为便于在项目运作中有意识地拓展自由发挥的空间,取得企业知识秩序中合适的位置,企业把项目组称之为“课题组”,年终总结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案例剖析。 为了呵护好这份情绪资本,我们有6名MBA,有2名注册企业文化师。我们倡导有节奏、有智慧的工作,比如专注后才有专业,专业后才可能是专家,希望精神快乐,身体健康。就连公司的宣传册,主编也赋予了“一个活得有滋有味的人”为开篇语,还有自然形成的KDKE研究院,成果更多地是内部交流。因为要力求情绪资本保值增值,必须经常不断的“与灵魂寒暄”。 四、路径依赖 当人性的基本特征告知我们激情是一种资本,状态是一种力量时,同时还应当看到它还有毁灭性的一面。所以,哲学家波克将其定义为人类的核心部分。 崇高的使命感,高亢的激情还要落在实处,我们每天生活的空间不是虚幻的,真实的经营活动才是企业通向自由王国之路。追求企业永恒的问题,才能在没有终极答案的探索中获得收益。 永恒之路是正道,但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了不再沧桑,智慧就要寻找规律。这样就可以“玩得更加轻松”。 在著名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找到企业为什么而会存在的缜密推理,同时也会看到企业应着力于机会成本的制肘,所谓企业运作的零基思考,就是回归到企业为何得以诞生的本原,这种无前提思考的意义是可以审视我们面前令人眼花缭乱的管理理论。由此,前节所述的KDKE问题就浮上了台面,那就是每个人最清楚自己的特长及偏好,没有人比本人更清楚自己的特长和偏好,而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清楚地知道每个人的特长和偏好。简言之,如何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这是企业近乎永恒的问题。一切管理理论由此衍生。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群体,没有利润,一切都是空谈,做正确的事,然后正确的做事,都要以企业的利润为中心。 而企业盈利的唯一方法是营销。营是谋划,先有营而后有销。马克思讲:从商品到货币是惊人的一跳。跳不出来,跳不起来,跳不精彩,就会身陷泥潭。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竞争单位,市场经济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买和卖。时空概念放大了,就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宏观经济讲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之间的特殊技能。KDKE将营销作为自己研究自己的一个重要课题,Four One & One Four是结合KDKE的实际情况,需要建筑师与市场对话中,向着无限实施的一种运营模式。市场是在博弈中达成均衡不断发展,但在企业内根据市场展开自己的阐释,反过来再调整自己的实践,又在实践中使作品发生转变。这个学习的过程是对话——理解——实践。 Four One & One Four用四个步骤概括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是从营销的角度,而不是我们常规的方案、初设、施工图的角度;每一个步骤中都关注该阶段的重点,用不同的经典营销四要素指导,即4P、4R、4C、4V。因为我们推崇的是要为客户创造超过成本的价值,让营销的意识渗透到组织的每一个环节。如同用手握锤子钉钉子,但眼睛盯在钉子上,这是手与锤子的协调成了人们无意识、习惯、条件反射般的行为,如同我们身体一部分的本能反应。尽管力量来自手与锤子,但此时也变成了波拉尼的“支援意识”了。 营销意识一旦渗入组织的细胞,就为KDKE注入了新的激情与活力,情感营销、顾问营销、关系营销,体验式营销,一对一营销都得以有自己案例的诠释。到了年底,是公司MBA的课堂,不写流水账,都写案例解剖,共享运营操作的智慧,分享其中的欢乐。 KDKE也是一个微观市场,也是一个微观社会,也有一个资源有效配置问题。比如如何解决那个绕口令般的 “KDKE难题”呢?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我们试图在全程营销中自发地调节这个问题,以求在开放中理性的演进,形成KDKE合作的知识秩序,并且协调地扩展。 比如我们的公司内部结构,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机关,管理方法更多的是模仿军队,而遍布祖国各地的组织结构形式,其理论却延生于80年前。这个德国人叫马克思.韦伯。但是要取得不一样的结果,就必须有不一样的结构。鲁迅先生讲:面子精神是中国人精神的背梁。我们的组织结构合理吗?是要面子还是要票子,是要整齐划一的排场,还是要激情创新的活力,习惯的做法、别人的做法就对吗?钻石和石墨的化学式是一样的,仅仅由于空间排列的顺序不一样,就出现了软硬两极的巨大差异。我们应当探索适合自己企业的钻石类组织结构。依照模糊数学中路径依赖的原理,在人员、技术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是改变路径依赖关系,就能产生变化巨大的结果。这实际上也是BPR的哲学思想。毕竟管理不仅是理论更要害的是实践,他的意义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KDKE尝试了,还尝到了甜头。 经济学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哈耶克原理,讲经济现象及行为发生、发展的自然性,不去干涉而使其能更健康的发展。我们管理潜意识中一直沿袭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要素,尤其注重控制。KDKE相信这个团队所有的人都是诚信守诺、激情自律的,更多的是赏识、认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可以强力保证员工每天8小时上班,但你无法保证这8小时他是尽心尽力的,知识型员工在今日已经不需要君临天下的指挥了。 自然选择,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等观念,是由模仿成功有效的制度和习惯所做出的选择。是通过学习和模仿而传播沿袭下来的整个文化。从而形成包含更多的经验和知识的规则系统,使员工可以做事实上常规性的调适,从而有所依赖。 在KDKE一直在倡导智慧的工作而不是辛苦的工作。而要想拥有智慧,就必须掌握基本规律。Four One &One Four的运作模式就是智慧的理性规律。 一个企业不仅需要企业文化类无形品牌价值的呵护,更需要维持基本生存的利润。同样,KDKE也需要形成一个简洁、明确,便于传递的品牌特征以及可操作、可度量、可拷贝的运营执行能力的框架模式。 KDKE在实行“four one & one four” 营销组织运营模式,其实也是KDKE的品牌管理模式,它是将企业的设计行为,从市场营销的视角划分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以精典的营销四要素为衡量标尺,而全部的营销标尺,又都建立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我们相信有形流动的事物,背后是理念的永恒,唯有理念具有穿透力,更相信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我们乐于面对面的体验、体会式的沟通互动。 这种框架内的全员相对一致的运作,是立足于前人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整合,不排斥任何前人营销的有益探索、智慧地化繁为简聚集一点,极其包容。在看似简单的切入运作中,却又吸纳了半个多世纪营销理论的精华。而从营销理论的变化,我们也可清晰地感知适应人性的逐步演化。是回归人本、人性,尊崇个性选择的哲学为底蕴,让人感到理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将营销这个企业利润来源的唯一渠道,将营销复杂的环节集聚于简洁但又必行的实施渠道,这就是four one & one four框架。 如果说,4P、4R、4C、4V都是着眼于不同时期营销基本变量的把握,给人以理性辩析及操作的启迪。那么同时也是从市场、产品等物质的角度,转移到情绪、大脑等精神认知的角度,给人以哲学思想的感悟,从而激荡思考的空间。给看不到、摸不到的理念追寻带来了可见的阳光。 从企业组织行为哲学的层面,我试图尝试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我们不把个人自由原则作为一种极为强硬的信念或预设来接受,那么我们就无从获得我们想得到的结果”。其涵义远远超越了效率,还包括人性的满足,自我实现以及生理意义上的生存。也就是说,当我们把自由当做目的本身来追求,那么我们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的目的。使道德诉求与实际功利高度一致,使神性与兽性、对合法性的要求和对利益的期望、道德人与经济人、意义的存在与纯生物的存在,或讲人是规则遵循者和目标的寻求者这诸多人性相悖而生,而存,而依,而克,而惑的特点而言,这样一种企业哲学或许有着深远的说服力使人们接受。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 组织从本质上并不是一个 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形态。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人的价值,思想,技巧,流程和关系使他们成为现实。一个组织与另一组织的区别。是在于它的业务,流程以及其中的言行。企业文化是一个进化,积累,挖掘的过程,具有理性不及的性质。 当我们以西方为参照物,投入崛起的中国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时,我们需要克服人性即时性满足的弱点,尤其是企业的领导,有足够的犯错误的机会,但却没有足够的改正错误的时间。对比东西方的历史,我以为,中国企业管理在广义上也有四个缺乏,构成了企业生存的大环境。一是缺乏类似西方那样宗教至上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力求让灵魂参与成功,引导KDKE人灵魂层面精神上的追求,从理念上解决指向性主线的问题;二是缺乏类似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理性思考,所以,KDKE把方法看成一种智慧,在哲学阐释中学习市场,解决路径依赖的客观环境问题;三是缺乏类似西方那样人性尊崇的百年探索,所以,KDKE把方式看做一种理性,在知识秩序的建立中,尽可能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解决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问题;四是缺乏类似西方工业革命的严峻洗礼,所以,把情绪当做一种资本,状态看做一种力量,在这个组织营销的模式中,解决企业整体运营能力有效性的问题。 我们尝试着追寻迷离流动表象下企业的永恒课题,并从人本、人文、人性层面做为什么的探索,希冀哪怕是暂时的理性轨道能在眼前延伸,情绪的动力才不会偏离,精心滋养那一个个个体的灵魂,去追求比生命更加久远的东西。 有人说,“解读KDKE,仿佛看到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那种精神的伟岸。很男人。有上下几百年的气度,纵横几万里的气势。如洪钟纳风伫立旷野,内鸣声弥散地穿向遥远的天际。我觉察到了他的幸福。那幸福在于对责任的担当。如KDKE的灵魂,如KDKE的诠释。 那种细腻的味道。很女人。在纯粹的追求中用有趣轻轻掸掉了枯燥的灰尘,如流淌的小溪用平静悄悄洗去了焦虑的浮躁。这味道源于气质,而气质又在于对生命的膜拜。如KDKE的研究,如KDKE的理财。 想的一般都比做得好,但依然讲出,因为KDKE认为: 想到的未必做的到,但想不到的一定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