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爱因斯坦请回欧洲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 04:16 第一财经日报 | |||||||||
作者:蒂图斯·加拉马(TITU S G ALAM A)、埃里克·弗林金(ERIK FRINKING) 又一个爱因斯坦生活在美国,他名叫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是全球出类拔萃的数学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获得了他所在学科几乎所有可以想见的奖项。威滕教授是美国人,就职于新泽西州著名的高等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那里是爱因斯坦逃离德国后曾工作过的地方。几年前,威滕教授“暂时”离开高等研究所,前往另一
美国的顶尖大学相互竞争,力图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它们愿意为顶尖科学家支付“市场价值”,就像欧洲人给顶尖足球运动员支付薪酬一样。但争夺最优秀科学家的手段不仅是薪水,巨额的研究基金和先进设备的保证也是强有力的刺激因素。 结果显而易见:在2005年世界20所顶尖大学的学术排名中,有17所在美国,2所在欧洲,1所在日本。从1901年到1950年,73%的诺贝尔科学奖颁给了欧洲的研究人员,而在过去1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20%。此外,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欧洲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中,有60%表示他们打算留在美国。这种人才流失使欧洲极为担忧,据预测,今后10年欧洲将短缺50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而这种人才流失便是原因之一。 欧盟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Manuel Barroso)意识到了欧洲的创新、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危险,于是最近提议成立欧洲理工学院(European Institute for Technology)。巴罗佐希望该学院能在2009年之前启用,并发挥“吸引全球最优秀人才、创意和企业的磁石作用”。 如何在科学和教育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提议的欧洲理工学院模式是否合适呢?我们对问题的研究表明,创建世界级研究机构所需要的大学模式与典型的欧洲模式截然不同。顶尖研究机构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有能力为世界级研究设施提供支持,并可以吸引优秀生源和教师人才。这一点要成为可能,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与业绩挂钩的薪酬、极为严格的入学程序、研究资金方面的竞争、学术和治理自由、以研究为中心。要使该模式成为现实,需要进行根本的文化变革。 尽管目前尚未作出决定,但巴罗佐已经表示无意另起炉灶。事实上,许多欧洲人都主张,欧洲理工学院应该以现有的欧洲大学网络为基础。不过,由于基于传统欧洲模式的研究机构存在既得利益,它们是否具备合作所必需的创新能力值得怀疑,更不用说合作的意愿了。 此外,过去曾有种种尝试,通过巩固大学网络来增进合作,但结果是:资源在广泛的研究领域和众多研究机构内分配,但却没有带来明显的收益。我们的研究显示,人才和资源的集中和汇聚是必要的。创新过程需要人与人近距离的接触,这一点是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无法实现的。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寻找一种实际的而非虚拟的形式。 要仿效世界一流机构,欧洲就不应将欧洲理工学院建立在现有机构的基础上,而应从零打造一所新的学院。参照一下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等历史不久但颇为成功的学院就会知道,新的学院在10年内就能走上正轨,20年内就能成为世界精英的一部分。这种自上而下的方案,应辅之以严格的、自下而上的方法来设定研究日程,让顶尖研究人员决定他们的研究重点。 欧洲需要创新的力量,否则根本无须采取行动。假如没有共同的、有胆识的远见,欧洲理工学院就可能变成一种浪费资源的折中方案。如果欧盟没有勇气去做这件事,那么为了追求卓越,各国政府必须通过欧盟部长理事会(Council ofMinisters)迎接挑战。但照目前情况看,折中方案可能会占优势,诺贝尔科学奖和爱德华·威滕仍会留在美国。 (本文经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授权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