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陈志列:从创业到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 05:34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费杨生

  “CCTV2007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给一个不为公众熟知的企业家戴上了“年度创新奖”的光环,也将他还有他苦心经营的年轻企业——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进了公众视野。

  尽管研祥智能目前在国内市场规模已居行业第一,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研祥的产品,在各行各业应用的一些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设备中,它们的大脑和心脏就是由研祥来生产和制造的,但研祥智能并不为行业外人士所了解。

  用陈志列的话说,以前的英特尔在业内家喻户晓,在业外却无人所知,而现在不少电脑产品上都会标注Intel inside。我们也在推进一个计划,争取在一些产品上打上Yanxiang inside的标识。

  这是成功后的陈志列的宏愿。30岁的时候,他不会想到“创新”,不会想到品牌,当时的他还挣扎在自主创业的艰难起步中。

  三十而立

  1989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陈志列被分配到了一家国有科研机构下属的合资公司,这家企业不仅承接国家委派的相关电脑控制系统的开发工作,也代理一个台湾品牌的嵌入式产品销售。两年后,表现优异的他被借调到合作方台湾企业新设的深圳分公司。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陈志列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和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机会。

  “国内的工业自动化行业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市场被诸多海外品牌占据,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当时,我们也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国外产品价格贵,且适用领域不是很宽,国内市场还有很大空白。”陈志列谈到当时的创业决定时难掩激动,“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让我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了创业的氛围。”

  1993年,陈志列在深圳注册成立了研祥机电实业有限公司,专营嵌入式产品的代理销售和技术开发。凭借丰富的市场经验和技术出身的优势,陈志列稳扎稳打,先从代理做起的研祥也羽翼渐丰。

  但陈志列并不满足于此。“当时很多企业都是从做代工开始的,因为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仅仅满足生产条件就可以了。在刚下海的时候,我也曾计划着赚钱之后和兄弟们一起开着越野车到西藏玩玩,但在创业过程中这个想法逐渐转变了。”陈志列说,一方面,代工始终是在为别人“打工”,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代工产品的利润率非常低,不适合企业长期的发展需求。“经过仔细考虑,我把投资自主研发的想法在公司集体会议上公布了出来,没想到的是,研祥领导团队全部举手通过。这可以说是研祥第一次的转变。”

  1995年,研祥成立了产品研发部,开始挖掘新产品开发能力。这个阶段,研祥是一边卖自己开发的产品,一边继续做代工。之后,研祥相继成立成都、北京、上海分公司,初步形成全国销售网络布局。从1993年到2000年,国内工业智能化行业成长迅猛,陈志列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不仅让研祥站稳了脚跟,也带领它走进了如沐春风的成长期。

  创新至上

  在陈志列看来,高科技民营企业除了自主创新,没有别的路可以走。这个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还有管理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等方面,“创新是个全方位的过程”。

  产品创新是研祥的生存之本,其理念也从最开始的“只要用户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嬗变到了“研祥所做的,就是市场需要的”。他们大胆地调整研发思路,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针对各个行业的特殊性研发新产品,引领市场需求。2007年,研祥智能制定了中国工业计算机的国家行业标准,这无疑是对其技术能力的一大肯定。

  陈志列说,企业要发展到一定规模会经历技术关、管理关和资本市场关的考验。对研祥来说,创始人90%甚至95%以上都是技术出身,对技术、市场都很熟悉,技术关相对较容易,但技术专家未必就是管理专家。

  目前,研祥摸索出了一套被称作“非经典管理”的制度。比如:为了避免“口说无凭”、“口无遮拦”,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一张纸、一支笔、写清楚、给专人”,后来升级为“用电脑、用网络、写清楚、E专人”;为了增强工作合作、“淡化级别”,同事之间必须称名道姓,不得以“某总”、“某经理”来称呼;坚持“以成败论英雄”,要求员工以是否实现目标为导向,勇于承担责任。

  2003年,研祥智能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成为了国内特种计算机领域唯一一家上市企业,但研祥进军资本市场的步伐并未因此而停下。陈志列透露,研祥计划2008年实现在A股上市。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