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比赛的方式招聘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4日 13:52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何晓鹤 香港报道 当马正伟还在用流利的英语陈述一家外资啤酒巨头收购一家中国啤酒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时候,评委之一的孟亮随兴插入了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支撑这个结论的证据吗?”马正伟愣了一下,旋即给出了回答。 这是9月5日摩根大通举办的“投资银行案例分析大赛”中评委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看得出来,面对摩根大通的投行家们,马正伟还是有些紧张。 马正伟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二的学生,他和他的团队在历经了初试、复试后,进入了这个比赛的中国区决赛,与清华大学一起进入决赛的还有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 这种比赛是摩根大通在中国的最新招聘方式。 参加决赛的三个学校的12名学生和另外30名在初试、复试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将获得在摩根大通的实习机会。“明年,他们不需要递交简历就可以直接参加面试。”摩根大通亚太区人事管理主任张明堂说。 按照惯例,摩根大通在每年的9、10月份才会启动第二年的招聘计划,但今年,因为换成了比赛的招聘方式,这个计划提前了近4个月。 今年6月份开始,摩根大通开始在北大、清华、复旦3所高校推出针对2007年应届毕业生举办的“投资银行案例分析大赛”,超过600名学生报名参加了这次比赛。比赛案例是一家外资啤酒巨头对一家中国啤酒企业的并购案。“这是我们今年做过的一个项目,现在拿出来比赛用,整个比赛的过程就是投行做项目的真实过程,几乎完全一样。”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方方说。 “我们办这个活动的目的有三个,一个是与学校建立更好的关系;二是提高我们的品牌;三是发掘人才。”张明堂说。事实上,这个活动也达到了这样的目的。北京大学的王燕捷参加完最后的决赛后说,有机会体验投资银行家的生活,更能感受到吸引力。 2002年,摩根大通在中国招到了两名应届毕业生,在此后的3年中,他们分别聘用了4名、6名和9名中国的应届毕业生。 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白瑞甫(Ralph Parks)告诉本报,本地化一直是摩根大通文化的一部分,只有本地化才能使摩根大通的产品和服务给当地的客户带来利益最大化。这位5年前一到任就推行招聘中国内地学生的主席说:“我们在中国招聘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 复旦大学学生刘汉华说,几年前,对金融系的学生来讲,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戴着光环的,然后,是麦肯锡这样的国际顶级咨询公司,而现在,是国际投行。 “我们每年在内地的应届招聘大概会收到2000多份简历,他们中的1/10可能会得到面试机会。”张明堂说。竞争显然是激烈的,“2007年我们可能会招更多的人。”张说。 方方介绍说,投行人要具备三方面的能力:沟通、表达;实际分析能力(每个数据都要有出处);学习能力。这些也是摩根大通在招聘过程中重点考察的。此外,那些兴趣广泛或社会实践丰富的人也是摩根大通所青睐的,例如有音乐才能、学生工作领导者等。 “2002年开始在中国招生,是我们做得最对的一件事情,我们通过这个将中国纳入世界范围。”方方认为。 或许,方方的判断适用于所有的外资金融机构,他们几乎同时开始在中国“抢人”,“胃口”也越来越大。 争夺会越来越激烈。在9月21日的第一届中法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71家外国银行在中国成立了214家营业性金融机构,并可在25个城市开展企业人民币业务,26家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了中资18家银行,入股的总金额为179亿美元。建立了23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和8家合资证券公司,4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 今年年底,中国加入WTO过渡期将结束,金融业也将全面开放。外资金融机构都希望培养和储备更多中国本地化的人才。 “随着市场更多领域的准入,摩根士丹利计划在2010年将中国员工队伍增加至1000人。”摩根士丹利一位人士告诉本报。“我们计划在2006年和2007年各聘请1000名新员工,以配合我们业务发展的需要。”汇丰中国业务总裁翁富泽也说。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