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毕业那天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10:40 中国经营报

  编者的话

  7月底8月初,是历届大学生就业的最后期限,毕业即失业的群体也不断扩大。本报记者调查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超过往年,而且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和目前教育提供的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也越发严重。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为例,多数企业既需要高端管理、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而在劳动市场上,这两种供应都明显不足。

  本报记者叶文添上海报道8月3日,上海市最高气温36°C。李晓然很早就起了床,今天她要去一个单位面试。

  23岁的李晓然毕业于河南某工科学院,到上海已经一个月,她一共面试了26家公司,至今全无音讯。“如果父母知道了,会很难过的。”

  共青团中央近日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根据这样的统计,像李晓然这样一毕业就失业的人,约有200多万。

  “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几天前,李晓然花8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经常在烈日下跑很远的路面试,“有时感觉太阳都把自己的皮肤晒开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谈成一家。”

  晚上,累了一天的李晓然回到在上海闵行区的一间破旧的出租房。这里10元钱一天。不足100平方米的屋子里住了12个人。“原本13个人,昨天有个江苏的大学生走掉了,说是回家种地去了。”李晓然对记者说。

  十几人中有男有女,大家共用一个厕所,没有

热水器。记者问她,男女混住,会不会不太方便?“能活下去就不错了,谁还管其他的?”李晓然说。

  毕业于安徽财经学院的王晓对记者说,他是深夜在上海滩的马路上游荡没钱住宿,被屋里的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刘磊给喊过来的,现在他们成了患难之交。

  “这年头工作难找,尤其大城市工作更难找,本地学生工作不仅难找,我们班上的外地同学为了留在上海,大部分都去了一些月薪1000元左右的私立学校。我下手晚,现在连私立学校也没人要了。”刘磊点上了一根廉价烟慢慢地说。

  在上海繁华的徐家汇地区,同样聚集了上百名来自外地的大学生,他们住在一幢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简陋房间里,他们入住短则几天,长则一两年。吃3块钱一份的蛋炒饭,住10元一天的钢丝床,早出晚归,出门光鲜,归来垢面。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今年,这个数字达到413万,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随着每年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状况越发不容乐观。

  当天晚上,李晓然几个人买了只烧鸡拎了几瓶啤酒聚在一起送一个明天要去广州找工作的宿友,“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她说完这句话抱着枕头留下了眼泪。

  “毕业生潮”涌向东部

  “算了,我去当保安吧。”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的李刚灰心丧气地说。李刚不久前参加了南京一个招聘会,简历投了很多家,没有一家对他有意向。之前他已在上海待了两个多月,“原以为南京会比上海好找,谁知南京高校更多,招聘会挤都挤不动。”

  “别这样,这年头找工作都这样,慢慢来。”旁边安慰他的是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系的王博。王博来上海也有一个月了。此前他在北京呆过一段时间,没找到工作。“北京的高校海了去了,每次招聘会连大门都挤不进去。”王博说,后来在北京朝阳区一家餐厅端了半个月盘子,觉得没前途跑到上海,结果跑起了保险。

  王博的老家在西安,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小日子也算过得去,但王博就想出来闯闯,结果一路碰壁。“下个月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回老家了,快要断炊了。”王博给记者指了指旁边的米缸。王博说他的学校今年有5000多名毕业生,结果有近4000多名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寻找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学校制定了很多政策来对留在西部的大学生进行奖励,但仍是寥寥无几,不仅外地的会去东部,连本地的也跑到东部,西部的条件根本无法留住他们。

  近几年,中西部应届毕业生洪流,正在以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涌向北京和东南沿海大城市,原因是中西部的经济社会条件显然无法吸纳成倍上涨的毕业生。有专家指出,近年北京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每年至少吸纳了全国高校一半的大学毕业生。

  考试族的辛酸

  当前集中在各中心城市的考试一族快速发展壮大,实际上也与毕业生就业难息息相关。

  至8月1日,南京某大学化学专业某班的28个人,除考研的8人以外,剩下20人只有一人签约,而剩下的半数学生也纷纷选择了明年继续考研。“没办法,我们不接着考,根本找不到工作。”21岁的李丽对记者说,同时剩下的一半同学大多是南京本地人,他们大多选择了考

公务员

  李丽的同学,23岁的张城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得多。作为南京本地人的他已经几乎考遍了全国十几个城市的公务员,但很遗憾没有一次中榜,至今整天奔跑在“考公”的路上。他最新的动向是南下浙江去参加温州的一个

公务员考试,“能考上公务员当然体面了,又稳定又舒服。”张城说。

  据教育部门公布,2006年的公务员报考人数为127.5万。其中通过招考部门资格审核的公务员考生约为50万人,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约为43∶1,远远超过了2005年37∶1的平均报考比例。即400多万毕业生中,只有3%的人能跨进这个门槛,报考公务员因为激烈竞争而在各大高校里“白热化”起来。

  “11月中旬,我开始奔波于上海、杭州、深圳等各大招聘会。但经历了两个面试后,到现在还没有回音。眼看毕业在即,真不知道回家如何向爸爸妈妈交代,实在不行我也只有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这条路了,虽然听说硕士就业也挺困难的。”毕业于上海大学法学系的周明对记者说。本报记者:叶文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