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学就业率统计应取消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10:0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忠斌 硬性规定要完成多少就业率,并将其与经费划拨、招生名额分配等联系起来,迫使不少高校玩起就业率的数字游戏。人们不禁要问:就业的重担是否应压在高校身上?能否把就业率统计放在大学四年学习之后? 最近,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从报道的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一是为提高学校声誉,从而稳定或扩大招生规模;二是受到内部管理的压力,涉及经费划拨、招生名额分配与教师考核等方面。而其根本原因,是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硬性考核,以及这些考核指标设计的不科学性。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十分突出。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以及全社会都给予了高度关注,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政策相继出台。去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3%,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硬性规定要完成多少就业率,这就很容易脱离现实,迫使不少高校玩起就业率的数字游戏,找公司批量签就业协议、鼓励学生去劳动力市场随意签就业协议、把学生档案集体存入人才服务中心等等。虚报、高报就业率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许多高校对外宣传的就业率都高达90%以上,若真是这样,何愁73%?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能否就业、如何就业,绝不是靠划杠杠就能划出来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引导。如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放弃就业机会,一心考研,这部分人是肯定没有就业的。而我们的工作似乎还停留在机械的思维模式中:非要一年比一年好,完成指标一年比一年高。这样,不仅不符合客观情况,反而给人以各校应划出当年毕业生就业率底线的印象。这与我们出发点是相悖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一是,为什么一定要将完成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的任务?按理说高校应该负责培养合格的人才,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按规定的学制来完成培养任务。现在,把就业的重担压在高校身上,最后一年几乎成了就业年,学生无心学习,毕业论文粗制滥造,四年学制差不多成了三年。二是,为什么非要统计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也是一个过程,学生毕业后能选择到自己的职业就是就业,统计5年后的就业率难道不行?这样的统计数据会更加真实有效,更加有说服力。 因此,建议取消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把就业率的统计放在大学四年学习之后,这样的统计才有意义。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