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面临第三次失业高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09:52 中国经济时报 | |||||||||
实习生 魏学珍 本报记者 王坤 “这已经是我一周内第三次来人才市场了。”3月5日上午11点,北京中关村人才市场人声鼎沸,又从人才市场无功而返的大学生张辉满脸倦容,情绪低落,“国家的GDP直往上蹿,我们大学生找工作却一年比一年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一五”规划中,促进就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正逐年攀升,从3.1%、3.6%到如今的4.2%,“2006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4.6%以内”。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退役军人、失地农民就业……就业刚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仅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就可见压力之大,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是2001年的3倍多。根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为34万人,2005年增至79万人,毕业即失业已不是少数国家的“特例”。 有专家认为,继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和90年代大批国企工人下岗的两次失业高峰之后,我国第三次失业高峰正在到来。而受失业总量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影响,第三次失业高峰可能比前两次更加严重。 1400万城镇剩余劳动力 在2006年高校求职招聘会上,为了求得工作机会,有些大学生竟打出了零薪酬应聘的招牌。 “零薪酬求职虽然说有些离谱,但有些人可能确实没有办法,找工作太难了。”面对记者采访,已经工作一年如今又重新面对择业的小陈深有感触。 在蒋宅口附近的东城区人才市场,记者曾接触到这样一个事例,北京鼓楼(文物保护单位)要招人为游客作钟鼓表演,月薪800元,结果投简历的大学生扎堆,其中不乏一些名校硕士生。全国名校的硕士去打鼓,多少有些黑色幽默的沉重,但一个学生说,“哪有时间感慨啊,先留下来是第一要务,他们还能解决北京户口呢!” 与高校毕业生相比,目前我国还正面临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体制转轨中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退役军人和失地农民就业等众多问题。由于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致使失业和就业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中提出,2006年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供过总量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 据调查,在2005年城市居民最关注的十大问题中,人们把失业同贫富差距、金融风险并称为我国社会当前面临的三大风险。而中国社会调查所2005年12月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就业问题已成为仅次于住房与物业的第二大城市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关注度达61.7%。 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有6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今后3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辅业改制约有30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一就业稳定性较差,尤其是“40、50”人员。资源枯竭型困难城市和困难行业中,失业人员积累多,失业周期拉长,再就业矛盾更为突出。 2003年,原北京橡胶二厂宣告破产,老马就此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说破产就破产了,当时真觉得天要塌下来了,我们20多年就在这么一个小圈子里转,谁知道外面的世界怎样?现在年纪一大把,能干啥?说实在的,我们当时死在厂子里的心都有。” “我这样的还算好的,有些一家七口人都在厂子里干,一倒闭,等于一家人全都失业了,让他们以后吃什么去?”说到这里,老马显得有些激动,“现在对于我们这些40、50的下岗职工来说要找一个工作实在是太难了,即使找到了,过不了几年又该退休了。” 在记者的采访中,像老马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年首钢裁员,有一大批人失去了工作,出租车司机解师傅就有很多同事是从首钢出来后开出租的。解师傅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他干出租之前,是某家出版社的司机,但由于经营效益不好,出版社养活不起所有人,于是让一部分人“下岗”,但这里的“下岗”意义有所不同,事实上,出版社将这部分人的档案仍然保留,继续算他们的工龄,惟一不同的是,工资只给原来的一小部分。解师傅说:“这叫‘待业’,我自己还能接受,一方面可以继续算工龄,多少拿点钱,一方面我还可以自己找活干,也不用拖累出版社。”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全部消化,在并轨后仍需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辅业改制需要分流安置的职工等等将有约1300万人。此外,已实现再就业的人员当中,有些仍然面临着再次失业的风险。 今年的“两会”,下岗和失业的问题仍然是百姓关注的焦点话题。一位自称是王人龙的网友发帖称,“让就业尚处在困难中的人们都能够找到工作,减轻个人的负担就是减轻家庭的负担,减轻家庭的负担就是减轻社会的负担,这样就等于减轻了整个国家的负担。” 面临总量过剩和结构性失业双重矛盾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派生需求,随着目前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今年西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增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标志的结构调整接近尾声以及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加强,开始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同时存在的矛盾。 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出现总量型失业;另一方面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自身素质、技能不适应的问题,出现大量岗位空缺,许多企业和地区技能劳动者短缺,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今后失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比较困难,而最为突出的又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张车伟告诉记者,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形势趋好,工资增涨较快;而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工资难以增加。 根据劳动部2006年元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结果,2005年农村外出人员的平均月收入上升到1044元,而2003年和2004年分别只有612元和655元。北京大学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则显示,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仅仅比2003年的平均月收入高出37元。“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工资的相对变化表明,目前劳动力市场对生产性人员的需求旺盛,而对非生产性人员的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发改委公布的《建议》认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而西部地区需求不足;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大专和高职毕业生,重点院校、热线专业供不应求。在一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人满为患的同时,艰苦行业、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 另外,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2006年,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织、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 “今后大学生争夺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加剧。”张车伟分析认为,这主要是教育机制的问题,跟经济的关联性并不是特别突出。由于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同质性太强,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雷同,教育的改革跟不上市场化的过程,加上扩招速度过快,导致人才浪费。 张车伟表示,“综合来看,2006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时期,我国就业的总量供求矛盾将会有所缓解,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会变得日益突出。” 除了高校毕业生及下岗职工就业压力外,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加也必将给中国未来就业形势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据统计,目前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已突破1亿人,由最初的民工到进城务工人员再到现在有人提出的所谓“产业工人”,显然,农民的就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登记失业率是以城镇人口为基数测算的,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资料显示,至2010年,中国农民将减少至7亿人左右,这就意味着至少有近2亿农民要转移到城镇;另外,目前中国人均0.3亩以下包括完全失地的农民已接近5000万人,而且每年以百万级的数量在增加,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压力。 在北京丰台大红门、六里桥等地区,民工自发聚集形成流动劳动力市场的景象仍然常见,不敢找中介、没有稳定的工作、难以享受与城镇职工同行的待遇、更难以涉及社会保障及公共福利……但他们已事实存在而且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就业问题同样需要面对,而且带来的挑战性更大。 可以预见的是,刚性供给过剩矛盾及结构性失业矛盾,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考验中国的就业政策及就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