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斯·迪顿2015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刺激有效需求应该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不平等
导读
“目前,中国同样存在着收入差距的问题,一部分人没有收入的保障,无法进入消费市场中;而过度拥有资源和财富的人却已经失去了消费的动力,这有可能是因为这部分人所需要的和我们目前市场释放出的供给不匹配。迪顿的理论有助于解决收入差距,从而释放出更多有效需求。”
本报记者 慕丽洁 上海报道
北京时间10月12日晚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获得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其在“消费、贫穷和福利”领域的突出贡献。
安格斯·迪顿出生于1945年10月19日,微观经济学家,曾就读于爱丁堡Fettes学院,并在剑桥大学获得其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迪顿曾是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983年转到普林斯顿大学。目前,他是普林斯顿大学(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Dwight D.Eisenhower国际事务教授,伍德罗·威尔森学院与经济系经济学与国际事务教授。此前,他曾在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任教。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微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迪顿所研究的是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均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在许多经济学家都在寻求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解决有效需求问题,而实际上方向可能错了,应当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不平等,才能更好地刺激消费,形成更多有效需求。迪顿的理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意外获奖者安格斯·迪顿
据普林斯顿大学个人官网的自我介绍,迪顿具有英国、美国双重国籍,主要研究领域为富国和穷国的健康决定因素,以及包括印度在内的世界各国贫困度衡量。他也对家庭调查分析保持长期兴趣。
迪顿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成员,计量经济学协会成员,世界银行[微博]首席经济学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盖洛普(Gallup)组织高级研究员,此前,他曾是世界银行研究审核委员会主席(2005-200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华盛顿访问学者(2006年10月)、哈佛大学经济系顾问团主席(2009年12月)、全美经济学会主席(2007)。
他因为与John Muellbauer共同开发的近理想需求体系而为众人所知。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剑桥大学出版社;《了解消费》,牛津大学Clarendon出版社;《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伟大的印度贫困辩论》。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后,迪顿接受了英国《卫报》采访。在被问及得知获奖后的感受时,迪顿幽默地说,其实自己还有点困(因为美国普林斯顿还是早上7点半),他是从朋友口中得知自己获奖的,感到非常开心。
迪顿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并没有走出贫困的森林,对于地球上许多人来说,情况糟糕极了。”他说,贫困问题目前仍然非常严峻。他说自己不想做“盲目乐观”主义者, 因为现在世界上仍有许许多多的成年人和孩子身处贫困的境遇。
此外,安格斯·迪顿还指出了难民危机的“历史根源”。他说,几百年来贫富国家发展不平衡,而那些生活在落后国家的人们需要更好的生活,于是贫富国家边界便产生巨大压力。 他认为,停止处于战区国家的政治动乱,会对难民危机有短期帮助。
2015年,安格斯·迪顿一人独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过,他并未作为热门候选人出现在汤森路透麾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的2015年度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上,这一名单被广泛用于预测在将来最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精英。
今年汤森路透给出的名单包括: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布兰戴尔[微博],他在劳动力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美国经济学家利斯特,他在实验经济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美国经济学家曼斯基,他在部分识别概念的描述和对社会互动的经济学分析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迪顿获奖背后:发展中国家将扮演更重要角色
诺贝尔经济学奖自设立以来虽然时有争议,但仍被视为经济学领域的风向标。业内观点普遍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反映了经济分析的某些特点和趋势,从新的度重新观察经济体系的新方法,这其中包括信息经济学、人类资本、博弈论以及制度经济学等等,这些特点和趋势反映了经济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已经远远超越了通常所认为的基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传统经济学。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纽约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这两位经济学家主要聚焦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二人所开创的研究方法都与一个基本的问题密切相关,即世界经济形势为何走到这一步。
2012年,诺贝尔的经济学奖被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与罗伊德·沙普利,他们因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实践理论获奖。
2013年,美国经济学家法马汉森和罗伯特·席勒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是因为对资产价格的史证分析获此殊荣。
2014年,法国经济学家让·提诺尔一人独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给出的颁奖理由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兼并同业联盟和垄断监管越来越重要,欧盟单一市场的崛起也让这一研究领域意义更为重大。提诺尔恰是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迪顿获奖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
“迪顿属于新凯恩斯学派,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用严谨的实验经济学方法解决了现实问题。他认为,对于经济转型国家和贫穷国家来说,收入不平等是一个显著的发展障碍。如果经济发展增添的财富只惠及一小部分人群,即便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人类发展指标仍然会停滞不前。”孙立坚表示。
孙立坚说,迪顿所研究的是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均十分关注的问题。“现在许多经济学家都在寻求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解决有效需求问题,而实际上方向可能错了,应当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不平等,才能更好地刺激消费,形成更多有效需求。迪顿的理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孙立坚认为,此次诺奖评委会将奖项授予迪顿一个人,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迪顿的实验经济学理论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之重要,以及诺奖评委会的立场——更加看重经济学理论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
他指出,从2008年开始,美国经济学界就对未来经济学究竟应当采取何种研究方式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逐渐分化成两派意见:一派倾向于精确复杂的数学建模,利用模型进行分析;另一派则倾向于通过经济学回答现实世界中遇到的挑战。
“这次诺奖评委们的选择表现出他们更青睐于后者,即对于新凯恩斯学派的青睐,同时也体现出他们的关注点开始从发达国家的市场扭曲问题,转向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收入差距问题。而这也显示出全球经济学家越来越意识到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一旦解决了贫困、收入不平等等问题,其消费潜力将远大于发达国家已经饱和的消费能力。”孙立坚说。
在谈到迪顿的理论对于中国的现实意义时,孙立坚表示,“太大了”。他称,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今天也开始要回答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今天海外外需逐渐消退以后,中国一直在期待13亿人口消费的动力,但是现在还是看到中国企业的产能无法在中国市场上获得有效释放。
“目前,中国同样存在着收入差距的问题,一部分人没有收入的保障,无法进入消费市场中;而过度拥有资源和财富的人却已经失去了消费的动力,这有可能是因为这部分人所需要的和我们目前市场释放出的供给不匹配。迪顿的理论有助于解决收入差距,从而释放出更多有效需求。”孙立坚说。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