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不想成为哲学家的投资家不是一个好教主

2015年01月29日 19:39  界面  收藏本文     

 

 

  最近索罗斯金盆洗手退休了。作为投资大师,他是和巴菲特并驾齐驱的人物,但我更喜欢他的另一面,作为哲学家或者思想家的索罗斯。

  当今世界,恐怕再也找不到这样亦正亦邪的人物了。他以一己之力,把英镑、卢布和东南亚金融弄得腥风血雨,被人视为阴险莫测的邪教教主。但一转身,他又出现在英美大报的评论版,指点欧元和美国经济的未来,成了苦口婆心、忧国忧洲的理想家。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行为在他的个人哲学和观念中却完全自洽。一言以蔽之,在金钱世界,就得遵循资本和投机的逻辑;在国际政治和社会领域,就得用理念来改变现实,用理想来感召庸众。在两个不同的领域把各自的原则贯穿彻底,全世界几无二人。

  索罗斯多次强调,他的人生理想是哲学家,而非投资家。但是他的哲学理念,在学术界看来太浅,在投资界看来又隔靴搔痒。这也说明,再成功的强人,也只能靠权和钱来左右旁人。改变人的思想,那是他们力所不逮的。

  就投资而言,在某种程度上,理论甚至是有害的。有太多的经济学家和金融高材生,在市场的残酷博弈中出局,或者因为预测失败而成为笑柄。而索罗斯开口,金融高手们一般会驻足倾听。因为他的哲学是有投资业绩做背书的。过去二三十年的金融惊涛骇浪中,他是罕见的幸存者。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让无数高手惨遭淘汰,而索罗斯是少数从中获利者。

  索罗斯的哲学,不光来自书本和抽象思考,也来自成长背景和直觉。他经常提到自己成长年代的两个侧面,一是从纳粹统治下逃生的惊心动魄的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哲学家卡尔·波普证伪理论的醍醐灌顶。在80岁高龄时,索罗斯把自己的哲学理念做了一个总结,将自己在布达佩斯中欧大学的一系列讲座集结成书,即为《超越金融》。

  在谈到金融市场时,索罗斯开宗明义地提出,他的理论,和经济学界主流的有效市场假说直接冲突。索罗斯认为,市场价格不光反映了基本面,更会影响基本面。这和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解“我们不光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下一次当你看到某某学者/官员/媒体在大谈GDP或金融市场时,请千万记住,这些言论不光在解读经济,也有可能影响经济的发展。至于其他精妙的启示,还是请仔细阅读索罗斯的哲学吧。

  以下为《超越金融》书摘

  ----------------------------------------

《超越金融:索罗斯的投资哲学》,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第2版。

  金融市场是检验我的抽象理念的一个极好的实验室。金融领域事物的发展过程比其他大多数领域更容易观察。许多事实是定量的,数据也得到很好的记录和保存。检验发生的原因在于,我对金融市场的解释与有效市场假说直接冲突,而这一假说是现今金融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这一假说宣称,市场趋于均衡,偏离会随时发生,而且可归因于外来的冲击。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那我的就是错误的,反之也一样。

  1 我先讲一下将我的理念架构运用于金融市场的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市场价格总是扭曲其内在的基本面。扭曲的程度可能微不足道,也可能十分严重。这与有效市场假说针锋相对,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能准确地反映所有有效信息。

  第二,金融市场不是仅单纯消极地反映内在现实,它也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影响其所应该反映的所谓基本面。行为经济学忽略了这一点。它只注重反射过程的一半,即金融资产的错误定价,而没有论及错误定价对基本面的影响。

  金融资产的错误定价对所谓基本面的影响可以通过若干途径,其中最常见的是杠杆的使用,包括债务杠杆和资产杠杆。各种反馈环会给人以市场经常是正确的印象,但是现行机制与流行范式的机制很不相同。我认为,金融市场有办法改变基本面,改变的结果可能使市场价格与内在基本面更相符。这与宣称市场总是准确地反映现实,并自动趋向均衡的有效市场假说形成鲜明对比。

  我的这两个论点集中说明了金融市场所具有的反身性反馈环的特征。负反馈是自我纠正,正反馈是自我强化。这样,负反馈可引发导向均衡的趋势,而正反馈可造成动态的不均衡。正反馈环更有意思,因为它可以使市场价格和内在基本面都发生大的变动。一个完整运转的正反馈环,起初是向某一方向自我强化,但终于会达到极点或逆转点,此后它则向相反的方向自我强化。但是正反馈的过程不一定能走完;在任何时刻都可能被负反馈终止。

  2 我根据这个思路研究出了繁荣—衰退过程或称泡沫的理论。每个泡沫都有两个组成部分:现实中主导的内在趋势,和对这个趋势的错误理解。当趋势与错误理解积极地彼此强化时就引发了繁荣—衰退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在发展中受到负反馈的检验。如果趋势足够强大,能经得起检验,趋势和错误观念则会进一步相互强化。最终,市场预期变得与现实相差太远,致使人们被迫承认错误观念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黄昏期,质疑声越来越大,更多的人失去信心,但是主导的趋势在惯性的作用下仍在继续。像花旗集团前首席执行官查克·普林斯(Chuck Prince)说的:“只要还有音乐,就要起来跳舞。我们还在继续跳。”最后终于到了趋势的逆转点,然后它开始朝相反的方向自我强化。

  遵循这一模式的泡沫会经过几个明显的阶段:(1)发端期;(2)加速期;(3)被证实的检验中断又进一步强化;(4)黄昏期;(5)逆转点或极点;(6)加速下跌;(7)在金融危机中破灭。

  每一个阶段的长短及强度很难预测,但是阶段的顺序有内在的逻辑,所以阶段的顺序可以预测。但顺序也可能由于政府的干预或其他形式的负反馈而终止。

  3 有一点很重要,即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价格扭曲都是由于反身性造成的。市场参与者不可能用知识来决策——他们必须预测未来,而未来情况如何取决于他们尚未做出的决定。那些决定是什么,其影响如何,不可能被准确地预见。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被迫要做出决定。如果能估计正确,需要知道所有其他参与者的决定及其后果,而这是不可能的。

  理性预期理论试图回避这种不可能,它假定只有一种正确的预期,而且人们的看法会围绕这一预期聚合,以此来绕过不可能性。这种假定在现实中没有基础,但却是目前大学里讲授的金融经济学的基础。实际上,参与者们必须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决定。他们的决定肯定是临时性和有偏见的,这是价格扭曲的基本原因。

  有时价格扭曲会引发繁荣—衰退的过程,但更经常的是它们会被负反馈所纠正。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波动是没有规律的。我将其比作是在游泳池里溅起的水花和海里的浪潮,显然后者更巨大,但前者更普遍。这两种价格的扭曲往往混合在一起,所以在实际的繁荣—衰退过程中很少完全遵循我的模式。按照我描述的模式发展的泡沫现象只是在很少的情况下发生,但其力量和影响极大,可淹没与此同时存在着的所有其他变化过程。

  4 这些一般性的说明为解释最近的金融危机的特定假设奠定了基础。尽管假设不是用演绎逻辑从我的泡沫理论推断而来,但两者是休戚相关的。

  5 我的分析为所需要的监管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路线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鉴于市场有产生泡沫的倾向,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承担责任防止泡沫变得过大。艾伦·格林斯潘等人已明确地拒绝承担这一责任。格林斯潘说,如果市场不能识别泡沫,监管者也是如此,他说的是对的。但是无论如何,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承担此项职责,即使明确知道他们不可能在这过程中不犯错误。但是他们可以从市场的反馈中受益,知道是做得太过还是不够,然后对错误进行纠正。

  第二,为了控制资产泡沫,仅控制货币供给是不够的,还必须控制信贷的可得性。这不是仅靠货币途径可以做到的,还必须采用信贷控制。目前所知的最佳控制办法是保证金要求和最低资本要求。

  监管者也许还需要发明新的办法,或者重新起用已废弃的一些办法。比如,很多年以前,我在金融界工作的早期,中央银行会指令商业银行限制对某个经济部门的借贷,如房地产或消费者贷款,因为他们感到那个部门发展过热。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那是对市场机制的粗暴干涉,但他们错了。当我们的中央银行曾经这样做时,没有危机可谈。中国的监管机构现在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对银行业的控制要好得多。在繁荣时期,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其央行[微博](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必须保持的存款额增加了17倍,而监管部门扭转方向时,他们也欣然服从。

  第三,鉴于市场的潜在不稳定性,除了影响市场个体参与者的风险之外,还有系统性的风险。参与者们可能会忽视这些风险,认为他们总是可以将头寸转手给别人,但是监管者不能忽视,因为如果太多的参与者这样做,会出现斩仓引起的间歇波动,或在更坏的情况下引起崩溃。监管者必须关注参与者的仓位,以发现潜在的不平衡。这意味着,所有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对冲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都需要被监测。某些衍生品,如信贷违约互换和触碰失效期权等,尤其易于制造隐蔽的不平衡,因此必须被监管,而且适当时应被限制或禁止。合成证券的发行,就像普通证券的发行一样,需要监管部门批准。

  第四,我们必须认识到,金融市场的运转是单向的,不可逆的。监管机构在实施防止系统性崩溃的职责时,实际上是对所有“太大而不能失败”的机构做出了默许的担保。只要这些机构仍是太大而不能失败,就不可能放心地撤除这种担保。因此他们必须实施监管,以便不需要进行此担保。“太大而不能失败”的银行必须降低杠杆率,并且接受对储蓄者的存款如何使用的限制。存款不应被用来做自营交易。监管者还需要走得更远,必须监管这些自营交易者的补偿方案,以确保风险与回报相匹配。这也许可能将自营交易者推出银行而进入对冲基金,那是他们本来应在的地方。

  正像运油船分成不同的舱以保持平稳,不同的市场之间也应设有防火墙。也许像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那样把投资银行业与商业银行业分开不太实际,但必须有内在的机制,将各种市场中的自营交易彼此分开。一些已经形成准垄断地位的银行,也许必须被拆分。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财经官方微信(微信号sinacaijing)。

新浪财经

文章关键词: 索罗斯投资巴菲特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杨卫泽被中纪委带走前欲跳楼被摁住
  • 体育NBA-欧文55分骑士8连胜 火箭胜小牛
  • 娱乐赵本山接全国政协开会通知 积极准备提案
  • 财经工商总局劝淘宝别傲慢 双方掰手腕六回合
  • 科技为高通代言的专家张昕竹:只为高通工作
  • 博客当年风光无限的万元户后来如何了?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男生学霸进神一样学校并获180万奖学金
  • 管清友:美联储加息可能来得更晚些
  • 钮文新:瑞银等恶意绑架中国股市
  • 叶檀:奶牛周期步入猪周期
  • 水皮:中国大妈敌不过中国大爷
  • 齐俊杰:人民币贬值让楼市雪上加霜
  • 罗毅:不必对这次证监会检查草木皆兵
  • 徐斌:很多不敢想的经济现象出现了
  • 许一力:人民币暴跌 为何央行不管管
  • 马跃成:2015年楼市理性回归在路上
  • 占豪:工商总局与淘宝之“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