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光:企业家能否追寻孔子的“不忍”

2014年10月21日 16:01  《中国慈善家》  收藏本文     

  企业家能否追寻孔子的“不忍”?

  按语:这是个“小时代”,宏大叙述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看到《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陈越光NGO讲演集》这本有些“宏大”的书,我原想此书必枯燥,翻翻,且看有哪些行动,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从头读到尾。此书不仅不令人生厌,反而好读易读,因为给出的思想都是“个人记忆”和“细微记忆”,暗合《论语》。从该书不同章节节选部分段落,竟组合成一篇文章(段落后标明节选的页码和演讲的时间),主题又契合这个时代看不见却又正在发生的大转变。

  撰文:陈越光

  陈越光   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中风行过北岛的两句诗:“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四分之一个世纪后一看,墓碑都是无字碑,通行证却到处打折批发。不要说中国的假药、毒奶粉、地沟油了,华尔街的高官造成全球那么大危机,还在拿纳税人的钱发高额奖金! 

  问题在哪里?这是一个个人扩张的时代,又是一个大写的人消失的时代。文艺复兴时代说“我是一个人”,代表了人的尊严;今天说“我也是一个人”,则往往意味着人的苟且。(P.168,2011年12月)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同孔子所处的时代有相近之处。孔子所处时代,一方面是“礼崩乐坏”,道不行天下,近千年的文化传统要丢失,怎么办?现实令孔子有一种不忍、不安之情,不忍文化就此衰败和完全摧毁。他有一种信念,对中华民族从殷商以来所建构的文明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的肯定,相信这种文化可以不彻底改变方向而延续、发展,于是他从整理文化入手。我们今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孔子当时的心情有一致的地方。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走到哪儿去?于是我们有一种危机感,但不忍中国文化从此衰败,相信中国文化有力量在未来世界中继续向前走。(P.136,2000年9月) 

  2500年前,有人问孔子的弟子子贡,您的老师孔子是拜谁为师学习的呢?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就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代表的道义、传统并不是掉在地上不见了,而是在人民中间,所以,孔子在人民中间到处都可以学习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文化理念。孔子距周文王的时代大约500年,可见精神愿景和价值观是可以跨时空传承的。(P.21,2008年3月)

  我们追寻的这个现代化的潮流,到底与我们的本土化是一个什么关系?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所思考的问题,在这个世界潮流中,难道就没有东方文明的影子吗?从历史上看,这个潮流的兴起也就是三四百年的时间。难道三四百年的时间,就可以把人类历史几千年的进程中所积累的东西抛弃吗?(P.24,2000年6月) 

  当今时代,不光在中国,在欧洲、美国也一样,都是消费主义的时代。思想正在退却,终极关怀正在像个人兴趣爱好那样成为纯粹是个人的事情。这是一个个人急剧扩张的时代,又是一个个人正在消失的时代,大写的人正在消失。一方面,私欲膨胀,我们的一切都是从个体的欲望出发,在欲望和欲望的交换、欲望的追求和欲望的满足过程中消磨人生;另一方面,我们其实既不知道自己是谁,又不知道幽灵般漂泊的我,在哪里安身立命。这意味着什么?当问题出现了,我们的问题的背后,寻找方法。可是在方法的背后,你却不能去追问思想,不能最终回答人类到底要干什么?不能最终回答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外部世界无论多么巍巍壮观、不可一世,都有它脆弱的一面,当外在的依靠崩溃了,你最后的一块基石,就是在终极关怀上。人类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危机,对挑战的回应以及新的观念的确立,都是在最后这块基石上人站住了。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他的学术是“为己之学”。(P.40,2009年2月) 

  我衷心希望,等到本世纪结束时,人们不是用一种技术或经济的概念来命名我们的21世纪。我希望,21世纪是一个人文复兴的世纪,一个文化的世纪,一个用人的精神来命名的世纪!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本来是为人服务的工具,是人的两只手,但在这200年的历史中它常常异化为人的主宰。这两只手居然常常要举起来打自己的脑袋!所以,在新世纪里我们应该像保护母亲河,保护森林,保护湿地一样来保护我们的文化资源,保护我们的人文情怀!(P.159,2001年2月) 

  历史前进的脚步是由现实主义决定的,但历史前进的方向却是由理想主义决定的;所以历史的选择是现实主义的,历史内在的精神是理想主义的。(P.207,2009年7月)

  引领,最重要的是思想引领。以社会运动理论来看,在影响力上,权力、资金、思想三者的强度与持续度、深刻度成反比。因此,只有先成为思想变革的引领者,才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P.3,2013年12月) 

  最近对企业家“读书热”有很多说法,在网上看到李泽厚先生说中国文化建设的最有创造性的阶层,将不再是知识分子,而是企业家。李泽厚说这个话以后,有人解读说是因为企业家群体已经获得了财务自由。要说财务自由,企业家历来都是比其他阶层更具有财务自由的,为什么以前没有承当文化建设的重任呢?现在有什么特殊原因呢?在我看来,企业家以业余研究者的身份,能在思想文化建设中起到某些专业研究无法起到的作用,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当今中国的社会阶层在发生变化。传统中国社会,由血缘凝聚成的家庭为社会基本细胞,而家庭和家庭之间的社会组织者是谁呢?是绅士,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传统知识分子。上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结构开始形成党国体系,传统的绅士被消灭了,个人从家庭中走出来了,所谓的知识分子边缘化了。党国体系下唯一的社会组织功能承担者,是党的组织。但是当“文革”以后,随着意识形态退潮,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日益扩大,党的组织对社会基层的组织功能逐步弱化,传统的血缘力量在恢复,企业家的社会组织功能开始显现。而且,中国的就业人员约八成在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大多为家族式企业,所以,血缘的力量和企业家的组织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是结合的,这就更加有力量了。当今社会上,企业家是最有自我主体意识的,所以,企业家形成“读书热”,关注宏大话题,关注社会和历史问题,甚至关注学术思想问题,都是企业家阶层作为新的社会组织者自觉意识的表现。 

  第二个原因是企业家们对思想文化建设的参与,可以出现学术的非体制化。学术研究的体制化,是由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行政化,以及经费等研究资源的体制垄断所造成的。为什么企业家的参与,可以使学术研究从体制封闭的壁垒中走出来,实现研究资源的多元化、学术的非体制化呢?我们来看投身思想文化学术研究的条件需求:第一是要有持续的兴趣;第二是要有知识储备;第三是要有学者共同体的认可与交流;第四是要有谋身的学术平台,在这里获得身份和身价。今天,对于企业家群体来说,互联网解决了第二个需求条件;各种各样的读书会、论坛解决了第三个需求条件;企业家的财务自由和民间文化基金会、民间研究机构解决了第四个需求条件;只要加上一条: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企业家就可以脱离体制而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了。所以,在文化建设中身份“业余”的企业家们也就可以使被体制压抑的思想文化研究别开生面,创造多元化的格局。 

  第三个原因可以说是我们处在大的社会转型之际,也必然是思想变革的前夜。普遍观念决定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影响普遍观念,这是我们思想史课上的常识。大时代就是大思潮兴起,大变革来临。大时代不一定是伟大的时代,更不是太平盛世,盛世从来不叫大时代。鲁迅说所谓大时代,不是生乃是死。这才惊心动魄呵!在大时代大变革中的新思潮,往往不是在主流和专业之中产生的。代表未来思潮的东西不可能在纯主流和纯专业中产生,因为在那里体制的压力太大,传统的力量太强。所以政界、商界、学界有一个通则,叫作:站在主流中,是看不清未来的!(P.200-201,2014年1月) 

  我们确实深深感到个人太渺小了,太无能了,也太无奈了。于是,似乎我们能做的,就像大仲马借基督山伯爵之口说的:在上帝还没有给人类新的启示时,人所能做的只有期望和等待。但是……一种内心的声音告诉我们,当我们在等待历史的时候,历史也往往在等待我们。这种声音又提示我们,人是有责任的,至少思想是你的责任。(P.188,2003年2月) 


文章关键词: 企业家文化改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独家制图:法治力量-拯救小明的悲催生活
  • 体育詹皇18+7+6欧文28分骑士克公牛 罗斯30分
  • 娱乐曝叶璇宠物狗撕咬李依晓致缝二十多针
  • 财经天下第一司的故事:副司长平时只抽芙蓉王
  • 科技苍井空做内衣电商:半数买家为男性
  • 博客专访李娜:我不会用“伟大”形容自己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小学性教育手册尺度大(图) 国考最热职位
  • 洪榕:因融资融券而好A股未来
  • 余丰慧:不必对GDP增速回落大惊小怪
  • 管清友:经济最坏的时刻暂已过去
  • 杨红旭:货币面不支持房价强势上涨
  • 余丰慧:以新常态思维看外资隐性退潮
  • 张庭宾:全球央行为何“性无能”
  • 洪榕:披露一个A股市场的捡钱策略
  • 高善文:短端利率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 金岩石:创业板企业为何能卖高价
  • 林伯强:油价暴跌对中国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