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浙商未来的三大变革
文 │ 本刊记者 张玲玲 摄 │ 宋亮
伴随着姗姗来迟的阿里巴巴[微博]IPO,马云[微博]这位前英语教师,正领导着一家互联网企业,令人不可思议地走向全球商业之巅。
7月的一天,马云在阿里巴巴会见全国浙江商会代表,谈及近期有关商业本质的思考。
会上,他劝告浙商进行三大变革,保持梦想,拥抱未来;因为,“仅仅依靠勤奋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马云说:我们犯过无数错
今天我想谈谈对商业的判断和思考。
阿里成立迄今恰好15周年,这15年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们也走得比较快,因此今天看到的阿里还不错。但其间我们犯的错、走的弯路、碰到的麻烦,甚至比创办了二三十年的公司更多。只是我们调整得快一点,我们检查自己比埋怨别人和这个时代要多一点。
本刊点评:作为商界传奇,马云颇负人望。可在创业的这十多年里,阿里也不少犯错——从阿里软件、阿里妈妈的格局之错,到支付宝[微博]股权变更的舆论之错,再到高价收购雅虎中国等战略之错、内部反腐等组织之错等,马云交过足够的学费。
这个电商巨擘一直被争议误解纠缠。特别是临近上市,谣诼较前更甚。处在缄默期的阿里,无法抗辩过多。所以马云此时试图说清,阿里不是完美无缺,自己也并非完人——他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三省吾身。这也可视作马云的自我调整和劝慰——做得更好是证明自己的唯一办法。
幸运的一代
十五年来,我老了很多。我根本没想到做企业这么辛苦。
当然,这十五年我们也很幸运。幸运于非友好的商业环境和金融环境,所以有了电子商务;幸运于非友好的IT基础设施,所以有了数据时代的新兴产业。
此外,一个巨大的幸运是,全社会关于商人的误解。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的努力,将有可能重塑世人对商人的看法。
本刊点评:马云显老了,镁光灯下疲态倍显。今天的他和阿里巴巴,处境动辄得咎。
有关明星公司的社会情绪总是复杂的。人们一边羡慕他们的成功,一边又用一种怀疑的眼光来打量它。
马云说,面对指责他更愿意检讨自身,并将此理解为幸运和机遇。从创办中国黄页到掌舵阿里巴巴,马云用梦想、承诺与坚持串联自己的创业史。他曾自喻“一个骑在盲虎身上的盲人”,抱着美好的未知,挺过一个个艰难时刻。
商人是什么
在中国做商人很委屈。商人自己觉得,我要支付水电费和房租,还缴税、养人,解决就业。而人们却认为,商人就是唯利是图,玩命挣钱,跟投机倒把没啥区别。所以无论成就几何,在艺术家、教授面前商人总矮了一截,更别说在政府面前了。
对此我想说,其实这些不重要。15年前我在大学当老师,也看不起商人,觉得低人一档。15年后的今天,我却对它充满敬仰。并非这份职业不好,而是我们有很多东西没做好。
本刊点评:中国的轻商传统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阶层一直缺失。马云想让商人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去年他在辞去阿里巴巴集团CEO时就宣布:我自豪我是一名商人——即使备受轻视,但商人是真正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者。
给中国社会植入契约精神,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从而激发人们的创新创造能力,这或许是商人马云坚持15年的梦想。
光靠勇气和勤奋已经不够
浙商的了不起,在于让要素奇缺的浙江成为先富。浙商要啥没啥,只有勤劳和勇气。
十五年来,我自觉阿里还是很有勇气的。十五年前谁敢相信电商一年销售两万亿?没人觉得这是靠谱的事。
没有勇气是走不下去的,不勤奋更是不可能。可在今天,光靠勇气光靠勤奋已经不够。如今,谁无勇气?谁不勤奋?
本刊点评:我们将此视为马云对于浙商最好的诤诫。浙商多出自草根,早年起家靠的总是执拗的勤勉以及孤注一掷的勇气,否则其成就就不可想象。
时至今日,已到转型关键期。战局已变,但老辈浙商却打法依旧。马云所希望的是,用更新鲜、更新潮的打法投身新时期的商战。
未来的判断
很多人说今天生意太难做了,其实中国的生意从来没好做过。我认同胡雪岩说的,生意总是越来越难做,但越难做越是机会。想到别人没有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这就是做未来的生意。
阿里的红利,即是15年前预见了今天的形势。每一个成功的公司都是这样,先人一步的预判,并坚定不移地走,而绝不是光靠勤奋,或者是关系和钱。
本刊点评:某种意义上,马云和乔布斯类似,“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赚钱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最终。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问题,而最重要的是超越当下,预见未来。
拥抱变革
浙商的前三十年难,后三十年将更难,但两者的难有巨大差异,前者是因为政策变化多,后者则是技术变革带给商业社会的颠覆性变化,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会改变很多行业。
例如零售业,以前是规模越搞越大,开在杭州的店,在宁波、上海再开几个分店。谁都没想到短短几年,一个淘宝网[微博]会超越线下零售总额。
今天在半岛酒店,我看到一个大商场里就一个人在弹钢琴,一个客户也没有,也倒吸一口凉气——我想这一定不是我们害的。
十五年前多数人想不到这一天,而我们则把握了这一天。往后这样的变革,将给更多的行业带来挑战和机会,成就更多的企业。
本刊点评:变化是永恒的。新技术和新思维,解构旧有秩序,建构新的框架。在最早预见中国互联网变革的马云看来,这只是开始。变革的力量和深远影响为世人所无法估量。有野心的创业者善于发现趋势,顺应潮流,而非逆水行舟。对变革的恐惧,无疑是最糟糕的。
看不见的对手最可怕
大家都承认,计算机的“智商”比人高——唐诗记得多,算术算得快。
但你们想不到,未来十年计算机的情商也将高过人。所谓的大数据其实就是指它。如今淘宝这么大的市场,肯定不能靠人来判断,得靠大数据。它告诉我们客户的要求、未来的技术趋势。
企业不把握这一切,倒下的会越来越多。当然,新增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因此,看得见的不一定是真的对手,最可怕的是看不见的对手。就像当年的国美、苏宁、解百,哪会把淘宝当作对手,但事实大家今天都看见了。
所以,十年后与我们分食行业的人,很可能就是现在坐在电脑面前敲敲打打的人,他才有新的技术、新的方法。
本刊点评:通常认为,技术是头脑的产物,最为强大的还是人的心智。不过马云认为不是这样的,技术变革将重塑心智,更聪明的人工智能将会诞生。有着无限递增创造力的新变革,将以远超世俗理解的方式不断进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它的准备。
无关年龄,关乎学习
棍棒舞得好的练武之人,换把枪给他,上手也比常人快。
成功的商人都能举一反三,看似复杂的互联网其实也不难。花时间,请进年轻人,了解未来,可能一两年就上手了。
但改变成功者是最难的。更多人永远在想自己当年是怎么成功的,要一个五十岁的人去考虑年轻人考虑的东西确实很难,包括我自己。因此我天天自省,二十岁稀里糊涂最能干,三十岁认认真真最能干,四十岁的时候替自己干,五十岁替别人干——五十岁还替自己干那就是傻干了。
本刊点评:年龄不是拒绝学习的理由。在不同的时代,理应掌握新的兵器、新的技术,才能赢得战争。
复杂不是裹足不前的理由,因为谁都不是全知的。在这个信息铺天盖地、世界瞬息万变的时代,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握新的时间和机会。
没有文化,阿里走不到今天
我们都是“昨天的企业”。做企业其实就是建组织,吸引更多年轻人,吸收更多未来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过去几年,我们最大的时间和精力不是花在数据和钱上,而是在人才和重建公司的组织架构上。
没有人才储备、组织建设、奖惩制度体系,所谓的战略都是虚的。企业不是靠机会取胜,靠机会可能会取胜但不会常胜,只有建立组织体系才能不断地把握住机会。
组织和制度之上,是企业文化。很多人说马云讲使命、价值观是骗人用的、公关用的,我觉得如果言行不一,员工早就不干了,组织也会分崩离析。
黑板报、电视台、报纸杂志上的宣传,并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公司的DNA、是行为标准。规章制度越多,企业文化就越弱。我觉得阿里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无法走到今天的地步。
本刊点评:缔造商业帝国的绝非是个人。协同组织远比单打独斗有效。浙商企业的组织架构中,集权式的家族治理仍占主导,因此弊端层出。马云认为要从创始人开始,就施行标准化和智能化,通过固化的管理智慧,完成组织架构的升级和公司规模的层级跃进。
而当组织管理面临瓶颈,文化则有助摆脱窘境:企业文化,即行为准则。
阿里不是马云的
年届知天命,大家都该清楚自己有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和每个人一样,我们阿里也要做该做的。
当然赚钱是最起码的。钱都不挣,商业就玩完了。不是我们不想挣更多钱,只是我们的核心使命、是帮助中小企业,帮那些相信我们的客户。我们所做的,都将围绕它们。
这家公司从来就不是我的,我只是作为最早的员工之一,荣幸地参与了它,我希望可以再度荣幸地从中完胜而退。
阿里的规模一度让我后怕。
外界批评说,我脑子有问题,并购这个并购那个。过去我们总希望民企做强做大,可真的做强做大,大家却不适应了。小企业的变革叫创新,大企业的变化,有时就成了挤兑他人的生存空间。
这些批评是不理解我们,也不会明白我们的未来。老太太都能看懂的战略差不多都是要玩完了。对我们来说,这个过程就是见假修真。
我最怕自己七八十岁了还在公司,这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含饴弄孙才是。
古往今来,没几个中国商人能全身而退,都是直到最后满盘皆输才会停手。
要保持好的结果,就要知道客户需要什么,其他的就是自己该放弃的。去年我辞去CEO,是因为我早就觉得累了。
问题是这个公司交给谁啊?交给美国人中国人不高兴,交给中国人日本人不高兴,交给日本人美国人不高兴。最后我想明白了,交给社会,大家去管理这个公司才可以。
本刊点评:阿里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创始人的领导力、商业模式、经济红利等等。
马云更愿意将其归结为,这个时代,一个公司要成功必须为社会解决问题,阿里所解决的,就是服务自己的中小企业客户。
除此以外,阿里这样的明星公司,永远是大众情人,而不属于个人。激流勇退是聪明的做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至于批评,每个人都有资格;但马云,却只有一个。
首度自澄:没有权贵撑腰
现在很多人找我找不到,觉得我耍大牌,我不是耍大牌,我是真没时间。
老外也不适应。《纽约时报》报道,有人说阿里做那么大,没有背后靠山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说真没有。我们坚持了十多年,我们犯了无数的错,我们不停地勇往直前,就是相信了这条道路,相信了未来和趋势,一直从头走到尾,才有了这么多,才有了今天。
本刊点评:阿里走到今天,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外界对于其背景的质疑也在情理之中。马云在此自澄回应,诚然不靠权力护佑的营商很难,但阿里的实践证明,即使没有它,同样是可能的。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