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教父郑俊怀谢幕:错把伊利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2014年08月13日 01:12  法治周末  收藏本文     
2003年,在上海上市公司CEO论坛上的郑俊怀。 2003年,在上海上市公司CEO论坛上的郑俊怀。

  乳业教父郑俊怀的谢幕

  邓学平

  伊利股份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回民奶品加工厂发展到家喻户晓、员工达数万人的大型乳制品企业集团,郑俊怀功不可没。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郑俊怀就没有后来的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然而,最终郑俊怀却因为违法动用公司资金进行MBO(企业管理层收购)而黯然落马。

  在1990年代中后期开启的国企产权改革中,由于没有制度上的保障和规范,几乎每个国企掌门人都面临着一场巨大的考验与冒险。是与非、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界线晦暗不清,企业家的命运很容易变得凶险莫测。多年之后,郑俊怀的命运依然让人唏嘘不已。

  临危受命

  1950年9月,郑俊怀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由于父亲早亡,一家全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生计。母亲的勤俭和坚韧给了他很深的影响,即便在他已经贵为上市公司董事长以后,仍然能香喷喷地吃着泡面、穿着几十元钱的衣服。

  贫寒的家境令郑俊怀自幼发奋读书。197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呼市农业局工作,当了一名政工科科员。1976年12月,26岁的郑俊怀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呼市国营畜禽场副书记、副场长。4年不到,他又出任呼市奶牛公司招待所所长。在这里,他展现出了最初的“企业家精神”。

  在有心人眼里,处处皆是机会。经过一番调查,郑俊怀决定在招待所开早点铺,每月花70元的“高薪”请当地有名的老师傅在店里炸油条,经营起吃油条喝鲜奶的生意。这个小小的早点摊从第三天开始,居然排起了长队,一个月下来挣了两万多块。这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个不小的奇迹。

  很快,郑俊怀的经营能力引起了上级部门的注意。1983年1月,郑俊怀临危受命,赴任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厂厂长一职。那时的奶食品厂是呼市远近闻名的“烂厂”,两间布满蜘蛛网的车间、一个狭小的门面和七十多个无精打采的工人。工厂的主营业务就是生产一毛钱一根的冰棍。当目睹到整个工厂的荒凉景象后,郑俊怀并没有气馁。他决心改变眼前的一切,使回民奶食品厂起死回生。

  郑俊怀果然给这个“烂厂”带来了新变化。严格管理、考察市场、引进技术设备、公开招聘等一系列的手段使得奶品厂的经营逐渐步上正轨,工厂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不少员工至今还记得郑俊怀上任不久,泪流满面地讲述自己的母亲在贫困中如何支撑一个家庭,号召职工艰苦创业的场景。

  奶品厂有起色,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郑俊怀在呼市率先搞起了承包制。大锅饭被打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被充分的激发了出来。工厂当年就打了一个翻身仗,实现扭亏为盈。两年后,回民奶食品厂在呼市食品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乳制品企业的领头羊。

  伊利岁月

  199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再度吹拂大江南北。身居北部边陲的郑俊怀也感受到了时局的变迁,决定着手对回民奶食品厂进行股份制改造。然而在当时,这一想法还太过超前,人们在背后议论纷纷。面对重重困难,郑俊怀破釜沉舟,展现出了极大的战略勇气。他毅然放弃了在政府部门副处级的兼职,横下心来“为企业寻找一条真正的出路”。这在“官本位”思想十分严重的当年,实属罕见。此外,他还发动领导班子集体表态:“如果同意改组股份制我们就继续干下去,如果不同意改,我们就集体辞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呼市市政府于1993年2月14日,批准回民奶食品总厂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同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完成。与股份制改组前相比,企业的净资产总额增长了118倍,销售收入增长了79倍。

  股改成功后,郑俊怀马不停蹄、乘胜追击,推动伊利股份在1996年登录上海证交所,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此后,伊利股票凭借良好的经营业绩,入选上海证交所“30”指数样板股。伊利股份还连续5年被《中国证券报》评选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伊利集团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带动了周边地区两万多农户、10万余人脱贫致富,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就在此时,一腔热血的郑俊怀为伊利定下了新的发展目标: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20强。

  触礁MBO

  对于郑俊怀的功绩,集团内部甚至有员工评说,伊利无异于郑俊怀养大的“儿子”。当光环包围着郑俊怀之时,危险也在暗暗靠近。或许,这位二十年如一日把伊利扶持壮大的企业家,真的错把伊利当成了自己的“儿子”,至少想把它变成自己的“儿子”。

  眼看企业一天天壮大,特别是昔日副手牛根生创办的蒙牛乳业[微博]势头惊人,郑俊怀对伊利的控制欲望越来越强烈。对于国企高管而言,他的心态具有普遍性。彼时的郑俊怀五十岁上下,这个年龄对于企业家来说十分微妙。他渴望延续但又害怕失去,“拿得起却放不下”的心理往往会主导他的决策。

  正在此时,一场席卷全国的国企股权改制浪潮正如火如荼的在各地铺开。郑俊怀认为他的机会终于到了,这一次他想让伊利再一次脱胎换骨。

  1999年年底,郑俊怀提出成立几家公司用于收购伊利股份的社会法人股。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成立呼和浩特立鑫实业开发公司,后者很快成为伊利集团第二大股东,持有总股本的2.68%。当年12月30日,郑俊怀与其他三名伊利高管以个人名义注册成立了华世商贸有限公司,专司收购伊利集团的股票。与众多的MBO一样,郑俊怀也面临着资金匮乏的难题。郑俊怀想出的法宝就是乾坤大挪移,套用伊利集团的资金收购伊利集团的股份。

  在这个过程中,伊利公司托管的呼市八拜奶牛场充当了“白手套”和中转站的作用。郑俊怀要求奶牛场负责人郭顺喜出面,以八拜奶牛场的名义向银行贷款1500万元,供华世商贸用于收购。其后,华世商贸以所购买的伊利股份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1500万元,归还了八拜奶牛场。而华世商贸归还银行贷款则依靠伊利股份的丰厚分红。

  与此同时,郑俊怀还打造了其他的隐性MBO通道。及至2004年6月30日,华世商贸持有境内法人股2.16%,为伊利集团第四大股东;郑俊怀担任法人代表的内蒙古启元有限公司持有境内法人股4.38%,成为第二大股东。

  郑俊怀MBO的第三条通道是金信信托有限公司。2003年7月,呼市财政局将手中所持14.33%的国有股份卖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金信信托,后者一跃成为伊利第一大股东。业内普遍相信,金信信托不过是郑俊怀曲线MBO的过桥工具。通过这三种途径,以郑俊怀为核心的数位高管拥有了伊利高达20.87%的法人股股权。

  正当郑俊怀顺风如意地成为伊利股份的幕后控制人之时,利益受损的其他高管也酝酿着前所未有的反弹。以俞伯伟为代表的独立董事准备聘请相关机构对公司部分投资进行审计未果,却被突然免职。闹得沸沸扬扬的“伊利独董风波”导致郑俊怀挪用公款事件进入监管机构的视线。

  2005年12月31日,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郑俊怀等人挪用伊利股份1650万元资金进行MBO,以挪用公款罪判处郑俊怀6年有期徒刑。后经两次减刑,郑俊怀于2008年9月刑满释放。

  没有正当的资金来源,是引发郑俊怀挪用公款悲剧的直接原因。但这并非全部原因。在一波又一波的国企股权改制中,有的人平安着陆,有的人则身陷囹圄。不管结局如何,郑俊怀的MBO之殇所折射的国有资产保值、企业家定价等问题,对于推进新一轮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仍具有现实的警示意义。

  曾经的乳业教父没有被这一变故击倒,郑俊怀出狱后积极筹措资金,“借壳”再上市。然而,郑俊怀因属刑满释放人员,其出任乳企高管受到公司法限制,同时其所投奔的牡丹江红星集团由其旧部秦和平执掌,郑既未入股,亦无法实质获取决策权,只能担任“特邀顾问”。教父似已谢幕,新人茁壮成长。

文章关键词: 乳业教父郑俊怀谢幕伊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河南谈夫妻半夜遭强拆:私自盖房漫天要价
  • 体育许家印夜宴恒大鼓士气 克洛泽退出德国队
  • 娱乐罗宾威廉姆斯去世疑似自杀 曾获奥斯卡
  • 财经哪些省最依赖地产投资:海南等上榜(名单)
  • 科技走近全球第一超算:天河二号背后的故事
  • 博客易中天:汉武帝如何建立起强大帝国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家长PS孩子进风景伪造旅游“晒快乐”
  • 数据观股:基金经理对亏损不能没担当
  • 李大霄:沪港通隐藏巨大的投资机会
  • 林耘:现在判断A股是大牛市有点早
  • 龚蕾:李嘉诚为何再次抛售地产
  • 叶檀:银行成为房东不得了
  • 易宪容:中国股市投资机会真的来了
  • 竹子:市场对新退市制度投下不信任票
  • 沙黾农:赶紧把钞票换成股票
  • 魏凤春:股市9月中旬可能更乐观一些
  • 彦纬:从三部电影票房看三代人消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