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裁兼总经理郑洁被业内很多人称为“Jeep公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她任内,Jeep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国内主流进口品牌中销量增长最快的品牌。
郑洁的中国区总裁任命,要从一次会议说起。2010年10月,在菲亚特集团收购克莱斯勒后,新成立的菲克联盟CEO马尔乔内(Sergio Marchionne)来到中国,第一次全面听取克莱斯勒在中国和亚太市场的业务汇报。散发着文艺兼哲学气质的马尔乔内被称为扭亏为盈的巫师、清醒的工作狂。他曾让菲亚特集团从一个锈迹斑斑的汽车公司重新焕发活力,汽车界正期待着奇迹能在克莱斯勒身上重演。
郑洁当时是克莱斯勒中国负责市场的副总裁,并没有向马尔乔内汇报的任务,“仅作为与会人员旁听”。但在讨论到引进中国的产品是搭载四速还是六速的变速箱时,她的意见跟当时部分同事发生了分歧。她坚持认为中国市场需要的是六速变速箱。
这是她第一次回答马尔乔内的问题,也成为她在克莱斯勒职业生涯的新起点。两三周后的一个周一,郑洁接到了当时克莱斯勒亚太区负责人柯安哲的电话,得知自己将被任命为中国区总裁的消息。她很意外,第一反应是对方是不是在开玩笑,甚至还一头雾水地追问“Why?”对方给她的回答是:“我们需要在中国市场有更大的发展,所以需要像你这样优秀、了解中国市场的人。”
此刻坐在上海“世界上最高的”图书馆里,她回顾起这段往事,说得好像自己当时只是接受了一个会议邀请,而不是去拯救一个几乎已经在中国市场被边缘化的洋品牌。
在2009年11月公布的菲克联盟未来发展计划中,马尔乔内的目标是,在2010年实现克莱斯勒集团的盈亏平衡,2011年实现盈利。但第一次听取中国市场的报告时,马尔乔内却有些坐不住了。2010年,克莱斯勒在中国的销量只有两万辆,士气低迷,从产品力、品牌力到渠道体系,都已经被边缘化。“他明确地表明了他的不满,他希望看到更积极、更激进的业务发展。”郑洁说。早在2008年就加入克莱斯勒中国的她对现实情况并非一无所知,但她还是被马尔乔内激情四射的梦想点燃了。
2011年1月,当她在经销商的一片质疑声中提出当年销量翻番的计划时,她心里其实有底,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马尔乔内正将克莱斯勒推进复兴的轨道,美国市场份额正在上升,另一方面,新大切诺基当时正在进入中国,该款车型被马尔乔内称为克莱斯勒的重生之作。半年后,Jeep另一款主力车型指南者也被引进中国。这两款车型目前也是Jeep品牌在华销售的主力车型。与此同时,克莱斯勒在中国加大经销商培训的力度。2011年在经销商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是2010年的十几倍。经销商的信心再度重拾。2011年Jeep品牌销量只有两万多辆,而这一数字2012年则增长了107%,达到5万辆。
但根据郑洁对马尔乔内的了解,这距离她被“嘉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2年,克莱斯勒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虽然已经回升,但基数仍然很低,年销量只有菲克集团年销量的百分之一左右。
她记得马尔乔内在内部讲话时已经不止一次强调了谦虚的重要性:“不要觉得我们的复苏有多么了不起,我们现在不过是做到了当初告诉别人我们会做的,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曾有高管兴奋地向马尔乔内汇报说,某个项目的亏损已经大幅减少,但马尔乔内的回复却是:“我们只接受盈利,不接受亏一分钱。如果你觉得亏损减少了就很了不起,那你不是我们公司需要的。你现在可以走了。”
面对如此强势的老板,她只能用业绩说话。
职业历练已经使她跟几年前的自己完全不同。现在的她脚踩10公分的高跟鞋,身材瘦削,风格凌厉,有着灿烂的笑容却也常常保持着一副酷酷的表情。她其实有些身不由己——她是一个希望Google不到自己的人,但现在却成了媒体追捧的职场明星,不允许自己的公众形象有任何瑕疵。
她不否认自己有些自我,但马上又说:“子非鱼。人不可能在痛苦中坚持太久。你觉得别人因为繁重的工作和压力很痛苦,他自己不一定痛苦。”换言之,她享受工作,并且希望员工也能有同样的态度。在这一点上,她或许能和马尔乔内达成精神层面的共识。在她的理解中,马尔乔内也享受工作。他有六部黑莓[微博]手机,全球范围内有100多位高管向他直接汇报,从周一到周六都是工作日。“我完全没有办法想象马尔乔内的工作节奏,但我也不认为他比我痛苦,他一定比我享受。我觉得他最大的乐趣和成就感,一定来自于他能够影响、改变世界的一部分。那种精神其实跟乔布斯是差不多的。这种人都是被这样的理念所驱使。”
但她并不崇拜乔布斯。为什么要去崇拜一个你只看到他的一部分却并不完整了解的人呢?她不崇拜任何人,即使是对马尔乔内,她用的词汇也是“仰视”,而非“崇拜”。事实上,她与马尔乔内会面的次数并不多,但她从后者身上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她也不是完美的,但她表现得内心足够强大。在采访中,她对“工作中是否有过挫败感”这个问题非常不解。原因或许正如全新克莱斯勒300C那句个性十足的广告词:“在赞美和诋毁之间,我选择一笑而过。”实际上,这句话正是出自她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