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者手记】阎志:诗人的严肃与浪漫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4日 21:51  新浪财经微博

  徐雯 发自武汉

  这次采访之前我有些惶恐不安,绝不是因为坐在我对面的人被湖北的媒体塑造的像一个传奇,而是他诗人的身份。

  高中毕业就走上社会,毫无背景白手起家,阎志创业经历中的心酸只会更多,因此获得的成功也更容易被旁人渲染和夸大。

  一般来说,已被认可的创业者身上总是带着一种易被引爆的自信,一腔文气的阎志也是如此,回溯他当初如何开发汉口北项目时,他的表情迅速被引爆。

  阎志的武汉梦

  从一名财经记者到创办广告传媒公司再到现在上市公司的CEO,阎志的路也许是很多财经记者的最高梦想。

  阎志对自己的评价是大无畏,但他放手博的同时其实非常谨慎。“一件事情没做好,重新做一件事情,从头再来的能力,我有。”

  阎志的卓尔集团业务很多很杂,他不光做地产,做传媒,还涉及物流、纺织等等,但他的目的很简单,通过这些项目的运作提升武汉的经济地位,这是他的武汉梦。

  “中国商业的全国化时代或者大整合时代,武汉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地带,”阎志坚定地看好武汉的商贸传统和交通物流优势,他说,无论电子商务发展到什么地步,交接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而武汉能最低限度降低交易成本,不可取代。

  曾经汉口北项目几乎让他倾家荡产,阎志当然也动摇,他最初做汉口北批发市场的初衷是实现“市内老批发市场的外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带来的市场转移”,但汉口北承接汉正街这话他当时说都不敢说。

  商贸中心汉正街曾经是武汉的地标,但毕竟是老城区,消防、交通问题不断凸显并且越来越尖锐。而此前政府虽然头疼,但没勇气整体搬迁,因为政治成本太高。

  这时,阎志打造的汉口北越来越成熟,政府看到了这点,随后汉正街便自然而然成为了承接汉正街的最好选择,汉口北变成了武汉的新地标。

  很多人说汉口北是阎志咬到的一块肥肉,阎志反对,他的理念是机会总给有准备的人,“如果当初我没做汉口北之前政府就有了承接的打算,这根本轮不到我阎志做!”

  汉正街之前的销售额每年约为500亿,阎志说汉口北花五年时间便可以把汉正街的500亿搬过来,15年时间可以达到1500亿。今年的武汉市两会上,汉口北承接汉正街整体搬迁被正式立案,或许,这个目标真的可以达到。

  诗人永远会写诗

  用流行网络词汇形容,阎志是一个文艺青年。他不到18岁就着手创办诗社,之后发表了不少诗篇,并且创作了刘德华的传记《天若有情》,其中《明天的诗篇》还获得了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

  他对诗的理解是源自痛苦的个人宣泄,“诗人是在白天寻找星星,在黑夜发现太阳的人。他有着常人已然麻木的感觉系统。诗人往往是些敏感、自卑的人,对自己的失望是因为对人类精神的失望。”

  在阎志主编的最后一期《诗歌月刊》刊首语中,他感谢这个诗歌复兴的时代,“读诗、写诗将不再可笑,读诗、写诗也仍将不再伟大到无以复加的境地;诗将恢复她的安静和美好,并将打动更多需要滋润的现代人心灵。”

  早在公司未上市之前,阎志曾经说过一个梦想,希望早日退休好好写诗。这个想法他现在几乎不提,但其实你可以看到他的努力,比如推动公司的非家族化,比如逐渐淡出公司的日常事务。

  “我想一个优秀的公司一定是能够离开某个人仍然能够正常运行的体系,这样做企业才有意思,不然地话,你离开了,或者你忙别的事,这个企业就不行了,你说做的意义在哪里,做的价值在哪里?”

  前不久,海峡两岸出版了阎志的诗集《挽歌与纪念》,这里面搜集了阎志十二年来发表的十二部长诗,序诗第一句这样写道:“我从梦中站起,开始向往已久的流浪。麦稞以其光辉,夜莺以其亮泽,将照亮这一旅程。”

  阎志以前说他喜欢汪国真的短诗:即使有一天,成功使我们声名远扬,怎能忘却心中的梦想,怎能忘却,昨夜窗前,那簇无语的丁香,大路走尽还有小路;只要不停地走,就有数不尽的风光,属于鲜花、微笑和酒杯,怎比得上,属于原野、清风和海洋。

  我问阎志现在还写诗吗?他说写得少了。为了实现他的武汉梦,他现在全身心都被汉口北项目所占据。身边正在拍照的镜波补了一句,诗人永远会写诗。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