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国强:一个地产富豪的慈善理想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2日 13:09  新华网
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带队考察广东清远扶贫点。 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带队考察广东清远扶贫点。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 (李春) 连日来,碧桂园的掌门人杨国强穿梭于多个城市之间。然而,一切活动的主题却与地产无关。

  一早,杨国强便带着碧桂园集团扶贫济困室的一行人从顺德出发,赶往广州市北部的花都区,那里的梯面镇将是他探索扶贫模式升级的又一个“理想国”。随后,他们又驱车赶往粤北山区——英德市树山村,这里正实施着杨国强的“造血式”扶贫,原本凋敝破旧的土屋正在被一栋栋崭新的“别墅小楼”代替。

  在 “慈善模式”争论不休之际,作为地产富豪的杨国强却游离于争论之外,默默地实践着自己的慈善梦想。“我做慈善没有什么大道理的,都是出于内心的感恩和本能,如同呼吸一样”,杨国强招牌式的轻描淡写背后是其家族以及碧桂园企业十多年来高达13亿元的慈善捐赠。

  杨国强不同于其他的企业家,他总是毫不掩饰自己的“傻气”,他总是形容自己是“天底下最大的笨蛋”。无论是创办全免费的慈善高中——国华纪念中学,还是全方位的对贫困地区实施“造血式”扶贫,杨国强身边总会有人告诉他“做不得,把钱捐了就好”。然而,杨国强不仅坚持做了下去,而且奇迹般地打造了一个慈善“理想国”。

  扶贫济困——钱不能一捐了事

  白手起家的杨国强最了解“贫穷”,17岁之前从未穿过鞋子的他懂得身处穷困之时最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的帮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为他在扶贫济困之路上的理念,“造血式”扶贫也成为杨国强和碧桂园企业特有的慈善模式。

  凉山彝族自治州马边、甘洛两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处于高山之上,自然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从2007年起,碧桂园开始对马边、甘洛两县进行对口帮扶,每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四年共2亿元,实施了贫困人口搬迁、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农业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出等扶贫项目。两县数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仅高山移民项目就已帮扶超6000户贫困群众安居乐业。

  杨国强的慈善帮扶从来不是“钱一捐了事”,善于成本管控、精打细算的他总是琢磨着如何将钱花出功效。碧桂园一度设立的“企业社会责任部”成为杨国强慈善事业的执行者,在对马边、甘洛两县的帮扶过程中,这班人马先后十多次往返于广东与四川,他们在扶贫点少则几天,多则一住半年,倾听当地百姓的需求,拟定和实施扶贫济困方案。

  2010年,广东省将6月30日定为“扶贫济困日”,开始全省范围的扶贫攻坚。杨国强开始将慈善的目光转移到自己的“根据地”。当真正了解粤北山区的贫苦现状,杨国强也坦言“未曾想到”,于是他承诺,分四年捐赠2亿元用于广东各类扶贫济困慈善项目,其中5000万元用于粤北贫困山区的定向扶贫。

  带着帮扶马边、甘洛的扶贫经验,清远市英德的树山村成为杨国强和碧桂园实践慈善济困梦想的又一片天地。杨国强带领着他的慈善团队果断迅速推进,成立树山村碧桂园绿色产业扶贫项目组,派驻6名驻村工作人员,开展整村推进式扶贫试点,以绿色产业为龙头,住房、交通、饮水、通电、通讯等工程齐头并进,目标用三年时间打造出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自去年9月份扶贫项目启动至今,仅仅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树山村已经大变样。第一期改造的123户村民新居已全面封顶,进入最后装修;二期、三期工程与住房改造工程也在按照计划推进。拆旧建新改造后的新村犹如环山而居的“世外桃源”,村民过去低矮破烂的土屋变成了具有碧桂园特点的“别墅小楼”,一排排错落有致。

  杨国强深知对树山村的扶贫济困不仅仅是盖起一栋栋新居,“造血式”扶贫才是他的慈善梦想。树山村身处粤北山区,产业单一,农民收入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碧桂园创造性地提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帮扶模式,为农户垫资200万元购买苗木,开发苗圃绿色产业,预计两年后平均每户可增加收入10000元。“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独特的帮扶理念让当地农户有了致富的生产资料、有了走出困境的动力、更有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不仅如此,碧桂园作为苗圃采购大户,针对树山村以及周边的苗圃产业特别安排采购渠道,确保“扶上马、送一程”。

  “种苗我们采用碧桂园出九成,农户出一成的方式”,杨国强坦言,“我们从来不会直接给钱给农民,而是给机会、给技术。我们收取10%的苗木钱,让村民有参与感,心痛才会负责嘛。” 他实践着自己的扶贫理念,通过改善教育质量、提供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机会等“造血扶贫”的方式,使贫困人群能“永久性脱贫”。

  树山村的扶贫工程刚刚起步,杨国强又开始了新的济困征途,在广州市帮扶北部山区的项目中,碧桂园将对口帮扶花都区梯面镇。从树山村到梯面镇,杨国强的慈善梦想再升级。碧桂园集团主席顾问李琦表示,碧桂园将借助以往扶贫的经验,结合梯面的特点和优势,将梯面镇打造成一个全新的生态名镇。

  教育捐助——奇迹凝聚无数心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教育梦想的实现需要历经时间的考验。然而,一所纯慈善、全免费的民办高中——国华纪念中学却仅仅创办不到九年,就已成绩傲人。翻开校史册,近六年的高考成绩简直是很多学校都难以企及——本科上线率近乎100%,重点大学上线率稳定在86%以上,每年都有学生考入北大、清华。

  2002年,国华纪念中学在顺德创立,它的招生标准从诞生之初就与众不同——每年面向全国招收200名成绩优异、品德优秀却又受困于贫穷的孩子;它的办学模式更是独一无二——学生从考入国华纪念中学开始,直至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其学习、生活等一切费用全部由国华中学承担,甚至家庭成员有困难时都能获得捐助;然而,它的创办者在学校成立的五年时间里却始终蒙着神秘的面纱——媒体和公众仅仅知道,这是一群活跃在珠三角的热情如火的创业者,是广东顺德一批真心实意想回报社会的企业家。

  直到2007年碧桂园上市后,杨国强耗2.6亿元巨资创办国华纪念中学才被公众所知。作为创办人的杨国强在谈及国华纪念中学时,却只有内心深处的那份感恩传递和肩头的责任,“小时候,家庭一贫如洗,读中学的时候因为没钱,差点要退学,是国家免了我七元的学费,还给了两块钱助学金才得以完成学业。尽管是小小的七块钱学费和两块钱补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育人不易”,在国华纪念中学校长季德华的眼中,国华中学如同杨国强慈善实践的教育“理想国”,“这里给那些在贫穷的苦海中挣扎前行,有志而无奈的年轻人插上梦想的翅膀。杨国强要求国华中学的学生‘从拥有知识开始,继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灵魂,以建设国家和回报社会为终点’”。就是这样一个高中没有毕业,没有学过一点教育理念的杨国强,却开辟了一片富饶的教育土壤。至今已有五届六百余名国华中学毕业生带着“感恩传递”的信念,走进一所所高校,并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或进入更高的学府深造,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国华中学的橱窗里,贴着历年学生毕业的集体合影,甚为低调的杨国强和他的家人年年都在,孩子们簇拥在周围。这样的场景在碧桂园公司的合影里,几无可寻。“他高兴了会来国华,他郁闷了也会来国华。他与国华中学的每个学生都谈过话,这儿是他的一个精神居所”,老师谈论起杨国强,如同一个可敬的长者。

  今年4月,杨国强与在京25所高校读书的国华纪念中学的孩子们相约北大促膝交谈。“孩子们都长大了,更加自信了、阳光了。他们经过在国华中学的三年磨练,完全转变了”,杨国强说起国华的这帮孩子,满脸洋溢的都是幸福,“国华纪念中学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背后凝聚着全体国华人无数的心血”。

  十多年来,杨国强就这样不求名、不求利,只因“曾受助于社会,当以奉献社会”,默默地践行着自己的慈善梦。1997年杨国强隐名埋姓设立了“仲明奖学金”,每年捐赠100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自2006年起每年捐资提高至200万元,13年来有5300多名学子受益;2007年杨国强又建起了纯慈善、全免费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退伍军人提供职业教育,并成为全国退役军人职业培训和就业示范基地;杨国强还捐资6000万在北大清华设立“国华杰出学者奖学金”、捐资3000万在中山大学设立“国华讲座教授基金”、捐资1000万在暨南大学设立“国华教育基金”……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以前什么都没有,可以说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我们亲朋之中也没有当官的,我一步步走到现在,就是对人好,对社会好。”杨国强对爱心和责任的传递仍将一直延续下去。

  赈灾帮扶——希望为社会做的更好点

  杨国强对待财富总是很淡然,“我觉得,今天我所拥有的财富只是社会财富交给我保管的一部分。现在,我的工作不是为了拥有这些财富,而是为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房地产企业,杨国强执掌的碧桂园并没有豪华气派的办公楼,与其开发的项目相比,碧桂园总部显得非常局促和“小气”。然而,在重大灾难和同胞困厄面前,杨国强和他的碧桂园却始终在第一时间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践行企业家的使命。正如杨国强为碧桂园选择的企业使命——“希望社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来袭,碧桂园上下总动员,第一时间投入赈灾帮扶的行动中。当杨国强通过广播得知汶川全县有近14000名学生因校舍毁坏而无法上课时,随即致函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主动请缨,表示愿意个人捐资接收1500至2000名灾区师生到碧桂园旗下连锁学校异地复课。“教育不能等,孩子的未来不能等”,杨国强表示,“碧桂园有学校资源,我们就出学校。重建学校需要时间,异地复课即时就能上课。”

  桑坪中学,汶川最大的初级中学,1400多名师生,跨越数千公里路程,在广东整建制的涅槃重生。从汶川到成都,从成都到广州,再从广州到顺德,再到江门五邑碧桂园学校,川粤两省开始了一场大接力;汽车转火车,火车转汽车,1400多名师生穿越震区的伤痛来到岭南侨乡。

  至今碧桂园人回忆起2008年的那场“川粤大行动”,依旧感慨万千。桑坪师生带着震后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痛,告别了满目疮痍的故乡,迎接他们的是碧桂园人细致入微的接待、等待他们的是崭新的教学楼和师生宿舍。杨国强和他的碧桂园深深地懂得,慈善不是简单的捐款了事,更是投入爱心、细心和用心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过程。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到心理情绪的疏导;从学生的课时安排,到课余活动的策划;从教职员工的日常生活,到安排亲属来粤以免除后顾之忧;从师生们春节回川探亲的筹划,到离开碧桂园时拿到的特别“红包”……碧桂园上下十多个部门联动,由集团高管牵头总协调,杨国强亲自掌舵。

  在随后一年的相处中,杨国强这个地产“大鳄”,在桑坪师生的眼中如同自家的长辈,平易和蔼,普通善良。“施比受,更有福”,杨国强谈起为这帮汶川孩子所付出的心血时,只是淡淡地表示,“希望为社会做的更好点”。

  在整个赈灾帮扶的过程中,碧桂园大家庭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资约5000万元,这里既包括碧桂园集团的捐赠,还有碧桂园全体员工的慷慨解囊,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碧桂园业主的善款。

  杨家父女在慈善上更是一脉相承,二女儿杨惠妍(专栏)在震后捐资1000万设立“汶川地震孤儿救助基金”,帮助灾区孤儿健康成长和继续学业。杨国强在聊起自己女儿时,总是很兴奋地谈起九年前的往事,“我的孩子非常优秀、心地善良。创办国华纪念中学就是她‘催促’的。她那是才20岁,还在读美国读大学。她在电话里和我说,‘爸爸你不是要给受困与贫穷的优秀学生建一所最好的免费学校嘛,这是好事,为什么还不做’,这个电话很重要,也让我很感动。”

  在杨国强办公室的小型会议桌前,一直挂着德兰修女的几句语录,她也是他最尊敬的人。头三句话是“即使你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杨国强一直把今天的成功归功于改革开放的阳光机遇和社会的佑助,他相信这个社会的明天会更好。在他的慈善“理想国”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已成为信仰,爱心在传递,感恩在传递。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