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冯禹丁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身着黑色职业套装的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健,一进门就热情地跟所有人打招呼。她早几年就搬去了美国办公,但她似乎认识这间联想北京办公室的所有人。她已经在联想工作了21年,其中包括执掌和所有部门打交道的人力资源部的10年。
乔健身上有种天然的亲和力,这可能与她时刻绽放的笑脸有关。与许多职场女高管“职业化”的笑容不同,乔笑起来透着大连人特有的开朗爽直。在联想内部,她所到之处总能赢得信任,也许这是她在职场上一路成功的一大秘决,乔健的说法是,“本质上我觉得我是一个特别希望别人成功的人”。
1990年从复旦大学管理科学专业一毕业,乔健就加入了联想。这实在不算一次好的就业,有一回乔健去医院看病说自己是联想的,医生一脸迷茫地问:“联想?哪个联哪个想?”乔健从这样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文秘做起,先后做过销售、市场部经理、助理总经理、负责人力资源的集团副总裁,直至今天主管战略运营的国际化大公司高级副总裁,一路见证了联想21年的辉煌。
凑巧的是,乔健在公司的市场部、HR部门和战略规划之间的跳跃,虽都是受公司调遣,三段职业生涯却又和自己的成长阅历纹丝合拍。
从刚毕业到三十而立,乔健和联想公司都正值青春年华,成天是忙不完的全国巡展、“联想1+1”、天禧发布、“百万台电脑下线”。“那时候真年轻,特别有创意、有想法,也特别愿意跟人打交道去建立人脉,推广公司的品牌和形象,每天没日没夜的加班,是一种倾情投入的工作状态。”乔健回忆说,“我做了8年市场推广,看着联想一步步成为家喻户晓的第一品牌。”
联想成为中国PC市场老大之后,公司在规模上的爆发式成长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老板”希望她能挑起重任。但乔健犹豫了两年多,“我觉得我很不合适,因为当时认为HR要制定薪酬、招聘、人员提升这些政策制度,需要一个严肃的、做事井井有条的人,我的个性不像”。
但最终“组织上”还是任命乔健主管人力资源,她才发现HR其实更多需要和人打交道,要求对人的把握和对组织的设计能力。后来她想,“我的优势是沟通能力,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激励大家帮助大家的能力,正好在人力资源部门都发挥出来了”。
从而立之年到四十不惑,乔健在HR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其间对联想最大的贡献当属2004年收购IBM PC业务后,领导整个公司的文化、薪酬、职称体系融合。
其间的历练令她终身难忘,她评价并购之后她去美国工作,是自己经历的“一个天翻地覆的挑战”、“人生最大的一次考验”。从小在大连长大的乔健第一外语学的是日语,并购发生时她基本上不会说英文,收发邮件都得借助翻译,开会也不知道别人在讨论什么。不仅是语言关,乔健感受到的心理冲击是全方位的。比如五六年前她每回去美国,经常要在海关站5—10分钟回答各种问题,为什么来美国,联想是什么公司等等。她必须调动自己脑中所有的词汇量弄明白对方在问什么,然后出示各种资料磕磕巴巴的解释很久,最后让她摁手指头印出关时她还以为对方在问什么问题。让她郁闷的是,后来自己英语水平好到完全不紧张了,人家又不盘问了,“因为美国人都知道联想是咋回事了”。
联想到乔健之前在国内的身份地位和生活,不难理解这其中的巨大落差。乔健自己发明了一个词——“舒适圈”,来解释那种感觉:“我觉得人都有一个‘舒适圈’,你想那时候我已经在联想工作了15年,我的舒适圈早就形成了。等到了国外,整个都不在你的舒适圈里,听说读写的语言、别人对待你的态度方法都不在你的舒适圈,你就好像三等公民。工作上基本啥也不知道。好不容易刚学了一点英语,讨论印度的问题,一听印度英语傻了。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状态里,那段时间确实很痛苦、很纠结,你会问自己,我这是何必呢?”
最终乔健和联想一起熬过了艰难时刻,把新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变成了新的“舒适圈”,并在过程中收获了她认为更可宝贵的内心历练:“这段经历对我的心灵是一个特别好的磨炼,让我学会怎么去增加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很多人不是你直接领导的,这种情况下你怎么通过思想,通过和别人的沟通来改变别人的做事方法,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时候我会觉得,经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我觉得自己走向了一种内心的平静,包括对人生、对工作、对周围的朋友,我想明白了很多人生的大的道理。”
2009年3月,乔健出任主管全球战略与规划的集团高级副总裁,领导一个15人团队,负责向联想董事会和最高决策层提供战略决策方案。出任这一职务的经历比前一次更加无心插柳。当年年初,联想刚刚经历季度亏损近1亿美元的低谷,老帅柳传志复出,杨元庆从阿梅里奥手中接过CEO。绝地反击的联想需要新的全球战略,负责人力资源的乔健受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战略管理人才。她向公司推荐了10多名候选人,但都没有被录用。后来老板对她说,那就你来做吧。“让我在名单上放100个人我都不会想到放我自己的名字。”乔健哈哈地笑道,“因为我觉得做战略和我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像麦肯锡那种咨询公司的战略顾问,非常理性,用数字想问题,逻辑非常强,一讲都是整个行业什么情况,竞争对手什么情况,一晚上就能做出100页PPT表格那种。”
但乔健只能硬着头皮上。两年来,联想在全球战略上不断出新,“双拳出击”、进军移动互联市场等等,业绩算是稳步回升,尤其在新兴市场做得风生水起。“我做了两年战略了,到现在为止整体评价还算是成功的吧。”乔健说。
成功的原因在于乔健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在乔健的团队中,有名校毕业的MBA,有来自大咨询公司的顾问。而在联想工作了20年的乔健则对公司各个业务层面了如指掌,因此她是一座桥梁,架设在公司业务和战略规划之间、中国管理层和美国管理层之间、内部业务和外部信息之间的最合适的桥梁。她自己认为,“我觉得这两年我的工作是把整个公司的战略设计给组织起来了,让高层管理团队参与进来,成为大家的事情。而不是像以前战略就是战略部门来设计,跟公司业务部门没有关系。”
回过头看,乔健觉得杨元庆是她最重要的伯乐,至今她还记得从HR转战战略规划时和“老板”的一番对话。她说,“我做战略还是有很高风险的”,杨元庆的回答是:“人做任何选择、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既然公司愿意冒这个风险,那你自己也应该一起来冒这个风险。”他告诉乔健公司选择她的三点原因,一是她的沟通能力;二是对专业团队的管理能力;三是对公司业务的了解。“你知道哪件事情对公司业务是重要的。”杨元庆说,“战略就是取舍和排序,不需要你精通数理分析的专业知识。”
乔健的心得是:“我发现人自己看自己的时候,远没有别人,尤其是关注你的老板或周围的好朋友看你看得清楚,往往身边真为你好又非常了解你的人,他会更知道你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人生是一个爬台阶的过程”
——访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健
《商务周刊》:跟您聊天觉得您是一个特别乐观、积极的人,在职业生涯当中您有没有沮丧,或者特别绝望、几近放弃的时刻?
乔健:有,无数次。最大的一次就是国际化之后的一两年,我觉得那段时间是对我人生的一个最大的考验。平时也有,比如说最开始做战略的时候,讨论我不懂的问题,或者有些事情非常难推广到哪一个业务部门,或者有的时候你发现跟某个人很难建立起来信任关系,就会有一些想放弃的念头。我记得有一次别人问我,你是不是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家公司?我说正相反,我无数次的想过。
《商务周刊》:那您是怎么调整过来的?
乔健:我做HR的期间听一个人讲过,你面对困难的时候,首先要试着去改变它;第二件事要试着去适应它;第三件事就是搁置它;第四件事才是全盘都放弃。他的言外之意是你在放弃之前先试试,看是不是还可以改变,还可能适应。所以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我有没有可能改变,如果改变不了我能不能适应。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那个困难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我一直有一个我个人的理论,我觉得人生是一个爬台阶的过程。人经常有时候会觉得这个阶段特别好,能力挺强,事情也都做得很好,特别舒适。这个时候人其实是在走平路,没有在进步。过了这个阶段你会突然间发现,我怎么能力也不行了,事情也不知道怎么做了,周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底怎么回事?特别特别困难的时候,其实往往是你在爬最陡的台阶,可能是一天两天,也可能是一两个月,当然也可能是一年,等到你翻上了这个陡坡,自己又能深切地感觉到,就好像修炼武功又进了一步。然后就开始走下一个平的台阶,又觉得如鱼得水,走到自己舒适的环境。那时候往往又是在走另一段大平路。
我就用这种思维方法来激励自己。当我很开心的时候,我会很享受这个过程;当我觉得特别难的时候,我就想现在又在爬台阶了,能够战胜自己,能够长出武功。我也经常怀疑这个台阶我大概是爬不过去了,压力特别特别大,就咬住牙想此时此刻就是在最陡峭的台阶上了。如果说离开一家公司,我觉得是非常容易的,但有时候坚守,才需要一种毅力。
《商务周刊》:您在平衡工作跟家庭的关系上面有没有一些自己独到的经验?
乔健:你永远不可能做到在家里面有时间照顾孩子,又能天天做饭,又把事业做得很成功。人生就是做取舍,要想想你自己的竞争力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我的逻辑是,我如果在家里做饭带孩子,肯定是一个非常平庸的家庭主妇;但我要是在家里去做一件事情,我会非常上心地去做,比如我不会经常做饭,但只要我决定做一次饭,那一定是全盘包干做一顿大餐。我会利用我的优势,比如我比较少有机会和家人一起吃饭,但是只要这样的机会,我一定让饭桌上充满欢声笑语,让大家觉得这顿饭吃得非常有意思,觉得跟我在一起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商务周刊》:你喜不喜欢美国的“虎妈”?
乔健:我不喜欢。我从来不会逼着我女儿去学钢琴或干什么,她高兴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家是一个非常民主、非常宽松的家庭,我相信所有同事看见我和我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都会很奇怪,现在我跟我父母都能开所有的玩笑,我和我女儿也是像朋友一样,我经常拿她开心,她也经常拿我开心。我觉得父母能给孩子带来的最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