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管理 > 巴菲特2011年股东大会 > 正文
“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出了一本自传体新书——《做你自己》。他在中国做推广时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年轻时曾为一部音乐剧巡演筹款,那些投资人、赞助方都很不解:这么点小事,向你父亲要不就得了吗?彼得当时深感失落,费很大的劲强调自己是“彼得”,而不是“小巴菲特”。但现在他很理解父亲先让自己去筹款,剩下的10%由他来负责的做法。“这让我体验到了他对我的爱和尊重——他给了我自己去获得成功的机会。”
其实,彼得仍然具有天然优势。作为美国知名音乐人、“艾美奖”获得者,他可谓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富二代”之一。从生下来开始就具备各种优势资源,与别人有着不一样的起点。而且即使彼得真的陷入困难,巴菲特也会有限度地提供支持,这样彼得在竞争中肯定比别人有底气。
当然,做彼得这样的“富二代”也未必完全是好事。在美国,由于种种原因,“富一代”的成功总是受到广泛质疑,“富二代”也经常与不光彩的新闻联系在一起。他们成功,似乎是必然。他们颓废,也符合“从来纨绔少伟男”的古训。他们的奋斗历程从一开始就会处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
“股神”选择不把家产留给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创造”自谋生路的环境,其实相当高明。有人说这是“股神”的炒作方式,为了博个名声;也有人说这是美国遗产税太高的缘故,不把钱财散光也不会给子孙留下多少。这些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在现实中选择这样做的依然很少。
中国曾有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很形象地解释了“富二代”的财富问题。有位富裕的老汉临死前把两个懒惰的儿子叫到床前说:“咱家的田里埋有一箱银元,你们如果没钱了不能卖地,可以去地里挖。”两个儿子没几年就把家产都败光了,无奈之下只好去挖老汉留下的银元,但把所有的田都翻了一遍后也没有发现。为了不浪费劳动,他们只好在松了土的田里种上庄稼,准备度过这一年再说。秋天丰收了,两个儿子把打下的粮食卖掉,正好换回了一箱银元。他们这才明白老汉的良苦用心,从此开始依靠劳动致富。
“富二代”真正的财富,不应是与生俱来的富贵,而应是父辈致富的经验和信心。简单地直接继承家族已有的物质成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创业历程,绝难体会到父辈奋斗后的成就感。而且在迷失中,往往会走上依靠炫富来强调已有成就感的歧路。正如巴菲特对儿子的教诲一样,“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个银勺子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扎着银匕首的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权力感而鲜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