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潇 来源:《东方企业家》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大的帝国,也有改朝换代的那天。
新年的第一天,一个时代宣告结束。2010年1月1日,102岁高龄的邵逸夫正式卸任香港无线电视(简称TVB)行政主席一职,只出任董事局非执行主席。79岁高龄的“六婶”方逸华正式执掌TVB这个市值164亿港元电视王国。至此,TVB正式宣告结束“邵逸夫时代”。
这是一个标杆,也是一个传奇,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活化石。百年间,邵逸夫通过邵氏电影和TVB整整影响了香港甚至华语影视近半个世纪,经其一手造就的巨星更是不胜枚举。邵逸夫的人生,比他所拍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更加曲折和动人。
如今,一个背影正在渐渐远去,纵然它依然笼罩着神奇的光环。邵逸夫携一世传奇就此正式走下神坛,安心颐养天年。然而,43岁的TVB失去了邵逸夫庇护,将何去何从?是重焕光彩,还是辉煌不再?
- 年少有为 -
他注定为影视而生。
邵逸夫生于1907年,原名邵仁楞,祖籍宁波,家族世代为商。因排行第六,后人称“六叔”。
少年时代的邵逸夫因家境富足,自幼接受英语教育,中学时进入美国人开办的“青年会中学”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或许是耳濡目染了当时上海十里洋场的娱乐百态,少年邵逸夫对娱乐业一直很有兴趣。
邵家有四兄弟,全部投身娱乐圈,别号依次为醉翁、村人、山客、逸夫。尤其是长兄邵醉翁,由买卖电影片子到放电影,再到后来成立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开始自己拍电影。邵逸夫亦因浓厚的兴趣加入其中。
19岁那年,刚从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别号“山客”)之邀开拓南洋电影市场,从此与电影结缘。
他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29年邵氏兄弟毅然决定拍摄有声电影。1931年,邵逸夫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命不该绝的他抱着一块小舢板,在茫茫大海上漂了一夜后竟然获救。
回到新加坡后,在他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1932年,他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轰动一时,并载入史册。
到二战前,邵氏兄弟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拥有139家电影院和9家娱乐场,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富豪。
- 从“六叔”到“教父” -
一个富豪的人生,本将就这么继续下去。
可邵逸夫并不满足。1958年邵逸夫移师香港,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逸夫任总裁。这便是后来闻名遐迩的邵氏兄弟电影制片厂。那一年,邵逸夫51岁。
半百创业的他,劲头不减当年。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正式启动,邵氏影城更一度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就在这座电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后拍摄了1000多部电影。从此邵氏兄弟开始了对香港影视业长达数十年的垄断。
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后来证明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他合资创办了“无线电视”(TVB)。1980年,邵逸夫接任TVB董事局主席一职,并增持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伴随着电视行业的崛起,邵逸夫运筹帷幄、华丽转身。1970年代,由于电视行业的兴起让香港电影事业开始一路下滑,邵氏电影亦未能幸免。1985年,邵逸夫毅然卖出全部院线,两年后停止生产电影,将主力放在电视广播。
因为早在1971年,看透局势的邵逸夫已经联手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合作,成立演员培训中心,全方位培养娱乐新人。而邵逸夫也由此迅速成为TVB最大的股东。随后他将“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艺界的精英都网罗到门下,使“无线”制作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剧集纷纷出笼,收视率急剧上升,压倒其在香港的竞争对手“亚视”,在香港影视界独占鳌头至今。
至此,邵逸夫的娱乐帝国版图逐渐形成。从最早创立的邵氏电影到后来的TVB,邵逸夫用80年打造了一个价值逾200亿港元的影视王国,成为香港娱乐圈当之无愧的教父。
回望邵氏电影和TVB的影响力至今仍是一个无法再复制和超越的传奇。邵氏电影时期出品的《江山美人》、《貂禅》、《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倾倒无数观众。同时更造就了一大批的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李瀚翔、邹玉怀、张彻、姜大卫、胡蝶、阮玲玉、林黛、万梓良、郑佩佩、狄龙、陈观泰、刘永等均出自其门下。
收购TVB后,邵逸夫传奇继续,更多的经典影片和明星被推向市场,引起巨大反响:从早期的《霍元甲》、《射雕英雄传》、《天降奇缘》、《神雕侠侣》到如今的《美丽高解像》、《创世纪》、《金枝欲孽》、《宫心计》等,这些电视剧的播出更无一不引发收视吸金狂潮。周润发、汪明荃、周星驰、张曼玉、刘嘉玲、梁朝伟、罗嘉良、黎姿……TVB捧红了一代又一代的港星。就连当年风靡亚洲的“四大天王”的人选和称号,也由邵逸夫一手操办。
- 纯粹的商人 -
有人问邵逸夫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我个人对成功的定论是努力工作和灵巧应变每个人必须赶上世代、认真工作、全力以赴、贯彻始终。对于我来说,开拓事业的三大法宝是信心、坚毅和把握时机。”
的确,邵逸夫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知人善任,拥有一大批人才为其所用,更重要的是他近乎挑剔的追求完美和敬业。老一辈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勤勉、吃苦、精通业务、市场敏锐、对成本锱铢必较。
虽然并非出身于贫苦人家,但当年他追随兄长赴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却是由职位最卑微的电影放映员做起。由于当时邵氏刚起步,并没有自己的电影发行网络,他只能自己挑着装影片和器材的担子跑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每个角落,到有华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待到年过半百,本该享受人生,他却选择在知天命之年赴港“创业”。
邵逸夫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他踏实勤奋,从不懈怠。从小职位做到管理层,他几乎熟悉影视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等他无所不通,而影片推广、剧院管理更是不在话下。
年轻的时候,邵逸夫曾有一天看9部片子,一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说:“我晚上睡觉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是工作”。
他对片子质量的把控更是近乎苛刻。出现劣片往往亲手销毁,毫不手软。“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邵逸夫如是说。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邵氏电影和TVB电视剧能够一直保持着高水准。
至上世纪60年代,邵逸夫的影视王国颇具规模,他的勤勉却不减年少。据说他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导演张彻在邵手下工作过,他写的书中回忆说:“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待到20世纪70年代末,他淡出了一辈子的老本行电影业,转向进军新兴的电视行业时,已年过古稀。从电影转移重心到电视,在如此严峻形势下逢凶化吉,六叔也算是魄力过人、决策果断。异于常人的前瞻性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一直都是这位传奇人物的制胜武器。
影评家们常常指责邵氏出产的影视作品“媚俗”,缺少艺术价值,产量大、传世少。但邵逸夫不以为然。专走小市民路线的“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二十年;常被斥为盛产肥皂剧的TVB常年坐拥香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之首。
- 六婶其人 -
说到六叔,不能不提他背后的两个女人,原配黄美珍和后来的方逸华。
当年在新加坡创业时,邵逸夫结识了黄美珍,并一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随着感情的与日俱增,黄美珍更多地参与邵氏机构的内部事务,并积极地出谋划策。此后,两人喜结连理,并诞下二子二女。
1952 年,邵逸夫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女性出现了。那天夜晚,他来到邵氏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结识了当红女歌星方逸华。演唱结束后,受邵逸夫之邀,方逸华换上一套素雅的旗袍,两人来到一间环境清静的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那一席长谈,邵逸夫惊喜地发现方逸华不仅人长得美,歌唱得好,而且竟还懂得许多业务经营管理上的事,于是力邀她加盟邵氏公司。
方逸华没有让邵逸夫失望。自从进入邵氏公司之后,她认真学习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很快便成了邵逸夫在事业上的智囊与最得力的助手。在和他的正妻并存了数年之后,邵逸夫将事业重心从新加坡转移到中国香港,方逸华以“妾室”的身份追随。意味深长的是,邵的妻子与儿女没有来,这也许就意味着某种选择。
虽然邵逸夫身边不乏出众的红粉佳人,但真正能让邵逸夫将公、私事都放心交代的,却只有方逸华一人。在方逸华的苦心经营下,邵氏影业一次次从低谷中走出。正当邵氏影业全盛之时,方逸华独具慧眼,建议邵逸夫花了一大笔钱去竞投无线电视的经营权,结果一举获得了巨大成功。
邵逸夫的许多决定都由方逸华全权负责,使人不得不以“老板娘”的眼光看待她。
一直到1987 年,邵逸夫的发妻黄美珍于美国病逝,享年85岁。他们的这段婚姻维持了整整50年。虽然有方逸华在身边,但邵逸夫对黄美珍依然是爱得深切。原配病逝后,尽管邵逸夫和方逸华结婚在众人眼中是迟早的事,但邵逸夫面对记者的一次次追问都笑着以“没打算”为由搪塞。直到1997 年,黄美珍逝世10年后,邵逸夫才决定再婚,迎娶方逸华。
再做新郎时,邵逸夫已经是90岁高龄,而苦候了45年的方逸华也年过六旬。如今传位给方逸华,邵逸夫传妻不传子,也足可见二人的关系之亲密。
- 千金散尽 -
走在大学校园,“逸夫楼”时不时便会映入眼帘。而很多人知道邵逸夫也正是从学校里一幢幢教学楼开始的。香港和内地以邵逸夫命名的教学楼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
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元。在古令中外捐资助学史上,邵逸夫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
2005年的南亚海啸、2008年的汶川地震邵逸夫无不慷慨解囊。“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邵逸夫以实际行动在践行自己“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人生信条。
不过早年的邵逸夫并没有这么豪爽,他最初一笔慈善捐款还是给一所老人院的100港元的支票,当时就被老人院退了回来,嫌他太过于吝啬。经历过养老院捐款退还一事之后,邵逸夫开始慢慢反思自己的理财之道。
特别是在他受封爵士之后,他愈发觉得自己应该用财富来回报社会,于是决定大力资助教育事业,巨大的财富不能为其带来美名,而兴办教育是利在千秋的功业,千金散去还名来,在留财还是留名的选择上邵逸夫选择了后者。
- 外患内忧 -
邵逸夫退位了,可TVB却还在面对“收视不断下滑、利润逐年减少和口碑日益负面”的不堪局面。邵逸夫之后还有谁可以续写神话?方逸华真的可以力挽狂澜?TVB是否也将伴随着邵逸夫的离开而就此暗淡下去?
回望2005-2008年期间,TVB的营业额从41.76亿港元增至44.7亿港元,每年的增长率也仅为1.35%,2009年上半年营业额仅17.54亿港元,比2008年同期更是减少一成半。甚至有人认为,当初由邵逸夫创造的香港电视神话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的TVB确实面对太多疑难杂症需要解决。电视剧方面的批评声音中最突出的便是剧情老套、缺乏新意以及广告化日趋严重。去年TVB台庆大戏《宫心计》和《富贵门》同时播出,高收视的同时遭遇狂轰滥炸:《宫心计》被批评说故事情节抄袭、人物脸谱化、服装首饰以次充好;《富贵门》则因为 植入广告被认为拍得像一部银行广告宣传片。
不知道是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钻还是TVB确实有点跟不上潮流,但至少目前这个困扰TVB的瓶颈不突破出去,今后必将遭遇更多批评与口诛笔伐。
与电视剧一样遭遇危机的还有TVB音乐领域:许多歌手纷纷出走表示不再与TVB续约;杨千和古巨基都透露出不再续约之意。这些一直支撑起台面的天王天后们大伤了TVB的元气,也使得TVB一度要面对台柱空缺、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假如只有外患,TVB或许尚可凭借上下一心的军心共渡难关。可惜的是,如今的TVB内部也是危机重重、问题多多。
先有TVB的1200名底层员工罢工强烈要求加薪,闹到最后工会出面调停仍无法解决。
而TVB高层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方逸华上台后为稳住局势,今后自己主政安排人事架构,破例给无线多位高层升职加薪引发内讧,内部高层几大派别的分庭抗礼极大地挫伤了TVB的战斗力。
方逸华正式从“垂帘听政”走到幕前。遗憾的是,此刻的TVB却早已经不再是邵逸夫时期的TVB。这充分暴露出TVB家族式管理的弊端:能够在香港影视界呼风唤雨数十年很大程度上都倚仗邵逸夫一人之力。而如今,TVB没有了这张最大的王牌,单凭方逸华真的能够扭转乾坤、杀出一条康庄大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