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萨缪尔森虽逝《经济学》不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5日 07:57  新闻晨报

  □晨报特约评论员 马光远

  12月13日,现代经济学殿堂里最具影响力的大师萨缪尔森离开了人世,享年94岁。他离去的时候,尽管经济学派别林立,但几乎不会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否认,自己是萨缪尔森的信徒。

  萨缪尔森曾经有一句名言:“我不在乎谁为一个国家制定法律,谁为它起草条约——只要由我来写经济学教科书就行。”的确,萨缪尔森之所以享有世界性的声誉,除了其革命性地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捏合在一起,弥合了经济学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割裂状态,创立了新古典综合派之外,可能就是其1948年首次出版的《经济学》了。这本书迄今已出了19版,在全球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1000万册。它经历了世界经济及经济学界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平与战争,繁荣与萧条,通胀与紧缩,共和党及民主党及一系列新的经济理论,是一部真正的经济学百科全书。而在中国,这本教科书一度成为最权威的西方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没有一个中国经济学家能够摆脱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的影响。

  萨缪尔森涉猎领域广泛,他自称为“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用贝克尔教授的话来说:“萨缪尔森在提高经济分析水平方面的贡献,已超过当代任何一位其他的经济学家。他事实上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许多领域。”而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奖颁给他的理由之一就是:他研究涉及经济学全部领域。萨缪尔森的这种通才,为其创立新古典综合学派提供了可能。萨缪尔森第一次试图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分析的框架,事实上,在萨缪尔森之前,即使“宏观经济学”这个名称,甚至都不曾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词典中。而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萨缪尔森所采用的一整套市场分析方法,如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等,也已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和典范。

  与萨缪尔森的天才齐名的是他的自负。他从不掩饰对自己才能的感叹,以至于在获诺奖后将自己和牛顿相比。对于自己的学术成果,他自夸道:“我对我写下的每一章、每一篇论文、每一个注释都非常满意。”当然,他的确拥有自负的资本,这位26岁就获得博士学位的天才,几乎得到了经济学家所能得到的所有荣誉,包括在美国被认为是通往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必备前提:克拉克奖。有人曾经问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的最大遗憾,他说:“最大的遗憾是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而当时,诺贝尔还未设立经济学奖。好在1970年,这位大师终于一偿夙愿,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

  不应讳言,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凯恩斯主义者批评其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而斯密的追随者则又批评其过于追随凯恩斯。他曾经的信徒斯蒂格利茨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经济学被人为分割为“宏观”和“微观”是患了精神分裂症,并试图推翻萨缪尔森建立的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重新为“宏观经济”寻找微观基础。他还写了一本被称为第四代经济学教科书的《经济学原理》来挑战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权威地位。但现在来看,这种挑战还没有显示出胜利的迹象。

  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政府政策系博士)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