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秦道夫:中国保险业的活字典(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5日 11:41  《当代金融家》

  改革之初的政策支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社会、经济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国务院批准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其中最显著的是财政支持,秦道夫说:“那个时候凡是做有关保险的事情,中央总是很支持,那时候,财政部每年都给我们俩亿多元。”随着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重视,人保由人民银行下属司局“独立”,此后地位不断提高,到1984年,升格为国务院直属的副部级单位。“那个时候我开会都到国务院开,比如国家要搞扩大外汇出口,要搞出口信用保险,国务院首先找到我们开会商讨,我们就成立一个出口信用保险部,现在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就是我们这个部分出来的。”秦道夫说。

  谈笑间“三没”成美好回忆

  人保最初恢复,没人,没房,没交通工具。

  经过20年的歇业,保险业恢复之初,在人才和资料方面,严重紧缺。“第一是没有人,原来人保的老人没回来的,都老了,总共就两三个人回来了,地方上也没人。”秦道夫说。

  人保的干部多是从人民银行等相关机关调来的,人保组织学习班培训,但国内有关保险的学习资料几乎为零。秦道夫说:“我们有个老同志写了一本书,手抄的,是保险基础知识,传着看,这本书就当了宝贝了,大家都在看。第二次再找就找不着了,到现在作者也不知道这本书哪里去了。”

  为解决人才断代问题,人保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专门的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委托大学开办保险培训班,有的大学还成立了保险系,派干部去日本、英国等国学习,学期从两个月到一年都有,其中有中国第一个公派精算师学员,学了4年,这也是人保外派学习人员中历时最长的。“人保挑选了福建大学数学系一名毕业生,回国后被派到中国人寿香港分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后来到一家中日合资的寿险公司任董事长。”秦道夫说。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保为我国保险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人保的种子撒向大地,山花烂漫,桃李满天下,如今,我们当初培养的这些人才哪里都有。外国公司也有,中国公司也有。从人保本身来讲,好似人才外流,但对我国的保险业来讲,是贡献。”秦道夫说。除缺人之外还缺房子。“那时候没房子,有的公司牌子挂在树上,还有的挂在居民房子上。一次我到湖南某一个县里,那是一个胡同,公司在里头,公司牌子挂在胡同口一家人的房子上,现在你到保险公司看,都有个大楼,那时候哪有楼啊,都是租的人家的房子,很简陋的。没有立锥之地。”秦道夫说。

  没有交通工具,人保的工作人员去理赔,骑自行车去。“那时候我到底下去的时候,底下的呼声很高,说'哪怕给我们一部吉普车我们也可以,哪儿发生事情我们也可以及时到现场。'”秦道夫说。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人保的业务逐渐开展起来,困难也逐渐被克服。很快,人保开始在各省、市、县建立分支机构,恢复了如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等业务,并进行了农业保险示范。“那时候发展很快,全国的干部大概有7万多。每年都是以40%、50%这样的速度往上增长。”秦道夫说。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