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明哲:一家独大的终结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5日 11:41  《当代金融家》

  Ma Mingzhe: The Monopoly Terminator

  本刊记者/陈尚文

  一声饱含生命力的婴啼,尖亮如锥,划破了保险业沉寂的产房。改革之子,他声音嘹亮,双目有神,伸拳展脚,

  日后的他将背负诸多成就与争议。1988年,中国保险业第一个股份制有限公司,平安诞生了……

  金融业内外,谈起“平安”,总会引来很多话题:入股富通集团,238亿元几乎亏光;平安A股上市,继中国人寿之后,成为A股第二保险股;引进外资入股,汇丰、摩根?士丹利、高盛前后入资参股;以及马明哲自己6000万元的天价年薪,等等。

  如今,在马明哲和平安身上,总充满着争议和焦点,这同平安的成功、地位是分不开的。平安和马明哲的成功,是否必然多过偶然?究竟是什么“催生”了平安?又是什么成就了这样一位中国金融家?

  对大一统说“不”

  1986年,马明哲任蛇口招商局社会保险公司副总经理,那年马明哲31岁。

  蛇口招商局社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运营社保资金,为了更大增值,马明哲准备涉足工商保险。正“动手”之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人保)深圳特区分公司发来“通知”:工商保险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社保公司无权经营。对方依法办事,任马明哲再不服,也“没辙”。但马明哲不甘心,他要做工商保险。

  第一次,马明哲萌生了一个念头:把保险公司执照跑下来。至建国以来,人保是国内唯一一家保险公司,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维持了10年,10年内,没有人向这一格局说“不”。人保作为我国第一家保险公司,独家,国营,权威,有人说,当时的国内保险机构更像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公司。

  在蛇口招商局集团座谈会上,第一次,马明哲提出:策划成立一家保险公司的建议。建议一出“,冷场”,无人响应,谁也不“理睬”他。

  因为,在当时,想像人保那样成立保险公司,会被认为是痴人说梦。

  和老人保“较劲”

  为了创办除人保之外国内第一家保险公司,马明哲开始了努力。马明哲写报告,报送给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批复意见是“:设想很好,目前成立商业保险公司的条件不成熟,待条件成熟后再考虑。文件退回。”此后,申办奔波了近两年,马明哲游走各处,虽然得到不少口头上的鼓励,对于他开办保险公司的要求,则是没有“后话”。在这过程中,被搪塞过,被推托过,被拒绝“打击”过。多年辛劳,没见到一点结果,马明哲克制不住了,较上了劲。无论怎样,他非得要“讨个说法”。

  人保坐拥全国保险市场,独享“美味”,实力强大,他马明哲想“再开炉灶”十分不容易。

  马明哲“较劲”,他说服招商局领导袁庚,写信给当时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秘书长张劲夫、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副行长刘鸿儒、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副主任胡光宝等人,他进中南海拜见张劲夫,他给国务院特区办写信,为申办成立保险公司,奔走呼号。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华大地翻涌,在这史上最伟大的浪潮中,神州大地春暖花开,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我国原有的金融体制框架,逐渐“松动”。保险市场的新格局,如同冰河解冻,正在无声的酝酿中……

  1987年末,国务院特区办协调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内保险公司参加研讨会,研究“在中国的保险市场上,出现一家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是否有必要?”会议形成纪要。正是这份纪要,成为此后平安诞生的重要依据。

  1988年3月21日,中国保险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成立。

  “平安”,注册资本3000万人民币加3000万港币,蛇口工业区出资49%,中国工商银行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出资51%,联合创办,总公司设在深圳。它不只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还是我国第一家地区性保险公司。成立伊始,马明哲任总经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