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蒋国云:扎实研究穿破投资迷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7日 01:5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编者按】生于1970年代的中国人,与这个国家共同经历了从闭塞的动荡到外来的冲击,眼睁睁看着迅速地来去,迅速地破立。大转型期的急促与巨大的能量,产生了强大的离心力,将一些人推向风口浪尖,一些人沉入幽深底部。这些对幼时粮票布票肉票记忆模糊而深刻的孩子,长大后迅速接受了各种新的票据,比如股票债券,甚至更新鲜的东西,这其间的过渡极其自然,因为,时代与他们共同经历着同样的生理期。现在他们成熟了么?似乎还不完全“不惑”,但是这不能否定他们的成就,这也如同他们所在的经济体。他们敏感而自省,略略带着骄傲,有时也有些偏执;他们保留着团结的精神,更容易形成一股合力,却也可以独当一面;他们接受过良好教育,他们面对着金钱的诱惑,迅速积累的财富,有些人游弋,有些却凭借骨子里坚持的信念,汇聚成了中国投资力量的中坚。这股力量在证券投资市场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些生于1970年代的证券投资者,有着大致相同的成长和教育背景,这种相似的背景让他们对市场冷暖互通有无,形成一股不可小视的合力。他们已经并且继续成为证券投资市场、甚至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选择他们中的成功者的人生和理念去了解,也是一次直面我们自己和我们国家,已经和正在走过的历程。

  ⊙本报记者 屈红燕

  正如西方一句流行语形容的,“上帝感知未来,智者感知近前,常人感知现在”,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明星投资经理之所以具备超越大众的业绩正是来源于其穿越投资迷雾感知未来的能力:在众生癫狂的“疯牛”行情中,他能捕捉到细微的危险信号及时离场;在市场看似“深不见底”的时刻,能看到有利的变化勇于进场买入。

  生于1972年的蒋国云,现任国信证券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曾在2005年10月,国内第一个提出中国证券市场将迎来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2006年第一季度,率先推出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资源与国防专题报告,整个市场掀起了有色金属风暴和国防概念热浪;2007年10月,蒋国云又作出了流动性出现短缺的结论,指出“大象跌倒,老鼠乱窜”,并开始看空银行地产股;2008年上半年他又提出“有通胀无牛市”的结论。

  如何穿过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看到大趋势?又如何在股市中感知近前,甚至感知未来?这是每个投资人都在不断追问的热门问题,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蒋国云的方法和思维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投资的智慧“照”进来。

  好的研究避免沦为平庸

  “从长期来说,市场大多数资产管理公司都会沦为平庸的资产管理者,不能成为巴菲特式或彼得林奇式的投资团队,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个能够和睦相处、积极进取、具有扎实和认真研究态度、扎实理论功底及能力相互互补的团队。”蒋国云认为,避免平庸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好研究。

  研究创造价值。正像芒格所说:“你们看到巴菲特的业绩,却看不到他背后阅读了多少东西。”同理,我们普通的投资人在感叹自己亏钱的时候是否检讨过这样一个问题:自己阅读过多少关于投资的东西。

  同样,研究发出的信号能让蒋国云穿透投资迷雾,感知未来趋势。研究产生分析,分析产生预测,预测产生利润。

  在对宏观经济的研判中,蒋国云同样运用佛里德曼最经典的货币经济学说,看重4个指标的发展变化即: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如蒋国云在今年年初提出“有通胀无牛市”,他这样解释到:“通货膨胀率反映着实体经济,利率、汇率反映着虚拟经济,两者是等号关系,当一个国家通货膨胀起来之后,就要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实体经济受影响的同时也会影响到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受到紧缩而会过度反映到实体经济,股市就是虚拟经济的代表,今年股市的下跌这么多就是过度反映实体经济下降的状况。”蒋国云认为,宏观经济的核心就是通胀率、利率、汇率这三个变量,这是做前瞻性投资研究最重要的指标。

  在中观层次的研究上,蒋国云则关注投资主题是否迎合这个市场的需求。他认为,一个阶段对应着一个投资理念,对趋势的判断最后要体现在投资理念当中,也就是主题投资。“例如,牛市刚开始的时候或者牛市运行阶段不能买入防御性的股票,这个时候的投资主题就是进攻,我在1300—1400点时候,就提出流动性过剩会导致流动性的泛滥,一定会使金融性资产、大宗商品原材料资产大幅度上涨,就是要把握‘流动性泛滥主题’;再加上在股改当中资产注入引起资产重估的投资主题;今年上半年物价上涨就是‘涨价主题’。”

  至于微观层次上的研究,蒋国云认为就是认真分析这个公司的战略发展、未来定位、行业地位演变趋势,因为投资最终归根到底就是落实到公司的价值上面,这就需要更细致的研究,需要整个团队去跟踪。

  价值投资加趋势投资

  “那种认为巴菲特是持股不放的观念是一种误解,巴菲特是典型的价值加趋势投资者,我们的投资逻辑也是严格尊重以价值投资为基准,以趋势投资作为买入和卖出的判断基本点,将趋势投资和价值投资紧密结合。”蒋国云阐述到。

  巴菲特在2004年曾买入中石油23.39亿股,斥资约38亿港元,每股成本价不足两元,于2007年7月以均价13.47港元分批减持中石油,但在巴菲特减持后,中石油的价格受到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公司油气储备新发现以及回归A股等因素推动,中石油的股价一路继续飙升,曾一度冲上19港元。

  蒋国云对此解释道:“这是体现巴菲特是价值投资和趋势投资相结合的典型案例,巴菲特在中石油(港股)跌至3元多的时候不买,直至到1元多的时候买入呢,就是因为坏的趋势还没有坏到底。在看到中石油价格不再便宜时,巴菲特毅然选择抛售中石油。”

  按照这样一个投资逻辑和标准,蒋国云表示,在目前的依然是熊市的条件下,旗下大部分资金采取了轻仓或空仓策略,但同时还是坚决执行价值投资,比如当上证综指跌至1800多点,某些股票的股价甚至比上证综指位于998点时还低,这时就会找机会买入。“但是,买入后我们一定会找相应点位卖出,因为不是牛市一定要卖出,牛市轻易不要卖股票。以价值投资为基础,趋势投资作为买入卖出点,分析不同市场环境及不同趋势下,进行不同价值透支的判断,这就是我们的投资逻辑。”蒋国云说。

  在具体判断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上,蒋国云提出了三个标准:首先这个企业需要有好的企业经营团队,这个团队以为股东创造最大的财富为使命,往往很多人看行业不看企业的经营团队;另外一个是需要有合理的价格,要看合不合算;第三个最核心的标准,一个好的行业前景非常重要,只有行业有变好的趋势才值得买入。

  有人说,中国出不了巴菲特,不适合价值投资。蒋国云对此认为,“中国有一批优秀的公司在股市上涨过程中获得很好的收益,比如招行、万科,只要持有七、八年到现在复合回报率都能达到百分之三四十,中国也是能出巴菲特的。”

  蒋国云认为,在全流通之后中国真正走入价值投资时代,不过短期会经历“大小非”卖出的冲击,经历一段时间冲击成本。但价值投资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也要与这个公司管理团队发生变化相适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