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德隆唐氏:初级资本市场下的唐吉珂德(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14:37 《法人》

  当梦想照进现实

  “借助中国资本市场的力量,对没有形成高度垄断的行业进行市场重组”。这是德隆的理念,也是唐万新的梦想。

  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一切都变了味道。为了实业运作资本,但是运作的手段让德隆陷入资本的泥潭无法自拔。到了最后,非但没有为实业注入新的活力,还要倚赖实业填补金融的漏洞,最终拖垮了实业。

  萨尼威投资管理顾问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咨询顾问刘亚军认为,德隆所谓“产业整合”的全部运作都是围绕着“融资——并购新的强大融资平台(增发、担保、抵押、质押、信用)——再融资进行更大的并购(产业整合)”的螺旋式循环进行的。在这样一条主线下,德隆即使有心,也无力对被并购的企业进行真正的改造,使其达到德隆“创造价值”的初衷。

  表面看来,德隆以“老三股”为核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产业整合,整合的成绩似乎也很优异:新疆屯河番茄酱制品产能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沈阳合金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动工具生产基地;湘火炬成为全球最大的刹车系统供应商。

  然而,事实是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业绩的提升,相反“老三股”的净利润率在整合后一直呈下降趋势。

  “老三股”的股价完全脱离了“老三股”的业绩。对德隆的审计报告显示,“老三股”的流通股90%以上全在德隆的控制之中,德隆自买自卖量占总交易量的最高比例在99%以上。股价推高本身是一个完全操于德隆之手的数字游戏。

  按照唐万新最初的理念,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产业的整合。然而事实上,德隆400多亿元的融资绝大部分用来并购,并购的目的是再融资。不是唐万新放弃了最初的梦想,而是他启动的是一个饮鸩止渴的游戏。 

  为了护住德隆系的资金盘面,避免股价大幅缩水,在连续几年的漫漫熊市中,德隆的“三驾马车”始终维持在较高价位,虽然支撑了德隆再融资的大局,但同时却成为欲罢不能、必须以极高的代价偿付的无底洞。这个代价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了每月1亿元。

  唐万新在讯问笔录里坦承,“从2001年起,德隆每天都有到期无法兑付的资金,导致发生了客户游行、以自杀相威胁、砸营业部等事件。只有在2003年的5月和6月两个月是绝对平静的”。所以,想方设法搞到钱,成了德隆不得不做的头等大事,但饮鸩止渴却把资金黑洞越织越大。

  危机爆发后,亚星客车原董事长李学勤绝食逼债。唐万里一面安慰李学勤,一面忍不住老泪纵横,“金融风险太大了,还是做实业稳当,这次事情过去后再也不搞金融了。”

  德隆终究也没能跨越这个槛。

  德隆之死

  德隆死了,死于银根紧缩还是产业链漫长,这个争论已经不重要了。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点上,我们更愿意说德隆是体制纵容下的玩火自焚。

  2001年,中国的监管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结束持续了十余年的以“发展”为主旋律的“发展”与“规范”二重奏,开启了“规范”奏出强音的时代。

  德隆已经嗅到了这种变化,但是这个踏上失控列车的庞然大物已经无法回头。

  “正是中国章法无度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德隆的昨日,也导致了德隆的今天”。著名并购专家王巍在其文章中对德隆寄予很大的同情,在他看来“德隆立意高远,却不得不在中国这个相当初级的经济基础上四面出击。举目望去,鲜有同道,倒像是当代的唐吉珂德”。

  德隆的覆灭,是一个制度逐渐完善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德隆的死是必然的,今天即使没有德隆的玩火自焚,也会有另外一个企业试探雷区。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德隆用自己的消亡换来了制度的相对完善。

  唐万新在监视居住时曾说:“只要保我一条命,10年以后出来我还是一条好汉!”凭唐万新的魄力,他会成为一条好汉,但是再也无法复制德隆神话。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