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郭新志:爱心无限的中国母亲(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 15:15 《中国商界》杂志

  脑瘫患儿的好“妈妈”

  也许在女儿眼里,郭新志是个不称职的妈妈,但是在患儿眼里,她却是一位有爱心的好“妈妈”。

  郭新志母亲般的心灵和爱心注定了她的成功。脑瘫患儿几乎成为她的全部世界,并占据了她大多数的休息时间。几十年来,她除了在工作室就是在治疗室。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几十名病人在焦灼地期待治疗,郭新志忙碌地为他们扎针、捻针、注射、开药。从1985年到现在,公休日她几乎没有休息过。远在西安的老父亲已经多年未见她,老人家多次要求新志全家回去一次,但她看着那些脑瘫儿家长期待的目光,便只能让自己的亲人一次次失望。她爱人是一位有事业心的国家干部,可因为郭新志工作太忙,他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总是在深夜醒来才能见到妈妈的女儿曾经天真地问:“妈妈,你为什么总不歇班?我们老师常问,为什么你妈从来不接你?”而她只能含着眼泪把女儿紧紧地抱住。

  也许在女儿眼里,郭新志是个不称职的妈妈,但是在患儿眼里,她却是位有爱心的好“妈妈”。提起这位“妈妈”,孩子们是又爱又怕,爱是因为她同自己的妈妈一样亲,怕是因为“妈妈”手中的银针扎得他们好疼。许多孩子扎针时都是不要命地嚎哭,可排队时却和妈妈一起往前挤,好让郭大夫先给自己扎。为了让郭大夫别扎疼了自己,就“郭阿姨”、“郭妈妈”、“郭院长”叫上一大串。还有那些康复后已经入学入托的,回访时都要情不自禁地叫“妈妈”。

  一对夫妇抱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孩子在病床上挣扎着、反抗着,“很快就好了,不疼的,宝贝乖。”郭新志一边安抚孩子一边用酒精棉球快速给扎针处消毒。孩子还是不管不顾地在床上扭动着身子,无奈,郭新志只好随着孩子扭动的身体快速找准穴位和有效治疗点。扎针、捻针,当一根根银针扎好后,孩子也不再哭闹了,而是很乖地配合捻针。“宝贝表现真好,真勇敢。”郭新志每一天都是这样以母亲般的爱心给孩子扎针治病。

  郭新志对患儿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治疗过的每一个孩子的名字、症状、病情,她就像一部活字典一样都能说出来。

  一位叫汉尼的15岁德国男孩,入院时没有语言,大小便不能控制,两手不停地乱动,抓到什么毁坏什么,昼夜哭喊,一刻也不能安宁。治疗一个月后,汉尼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每天自己走向治疗室,主动卷起袖子,用生硬的中国话边说边比划着:“先扎手,后扎头,不扎嘴”。汉尼的爸爸说,他们在15年间,几乎跑遍了各国的大医院,一点效果也没有,他的一个同事是浙江人,告诉他山西有个脑瘫康复医院,没想到真会这么神奇。

  为了给患儿和家长一个舒适的环境,郭新志还把医院设计改造成“家庭病房”,每两户为一单元,有一个共用厅,厅里有电视,楼层有厨房,煤气畅通,自来水不断,家长可为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同时还可到食堂点菜选饭。一位从香港来的患儿家属不无感慨地说:“这家医院不仅医术高,生活方面为人们想得也很周到。”

  郭新志的真情付出得到了回报。每年临近春节,她都会收到一大堆贺年卡,无数个电话。孩子们真诚地写着“郭妈妈”,喊着“郭妈妈”,他们都是她的孩子。郭新志说,看着孩子们健健康康地步入主流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做“母亲”的心里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永远的责任与爱心

  “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奋斗目标。我从事医务工作20多个春秋,而且还和残疾人事业结缘,它们都是我无悔的选择。”

  走进郭新志那个特殊的医疗室,顿时让人直冒冷汗,十几名面相痴呆、体型瘦小的孩子赤裸着全身,从头到脚扎满了二寸多长的银针,哭叫声撕心裂肺,再有自控力的人都会心疼地掉下眼泪,目不忍睹这个场面。然而按着孩子身躯的父母却若无其事,是不是这些家长也“麻木”了?不曾想到她们的回答也能让你开心:“这种痛苦忍受一段就习惯了,看到了孩子病情好转就会变为高兴。因为有郭新志这样的好医生,我们的孩子有希望呀!”

  二十多年来,郭新志以科研第一人的身份参加了山西省“七五”至“十一五”科研攻关项目,先后荣获了“国家科技金花奖”、“三优博览优秀奖”、“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世界自然医学优秀成功奖”、“诺贝尔和平提名奖”等奖项。共诊治了国内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小儿脑瘫及老年性痴呆症患者达5万多例。其中,1万多例达正常化,2万多例生活基本自理,其余正在康复治疗,总有效率达97.8%。

  她主抓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工作,完成山西省分配样本总量7万多人口,涉及10个市、22个抽中县、176个社区,从落实领导机构、工作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培训专业人员入户调查、数据处理和成果的开发等每一个环节都能圆满完成,三项课题申报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全部获得国家奖。

  她为了改变制约助残事业传统募捐方式的瓶颈,建立了一套与市场接轨、科学规范、高效创新的流程机制,唤起了全社会的助残意识,动员社会力量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成功创办了首届2006年山西省爱心助残慈善酒会,社会捐赠人民币400多万元,专用捐赠事务商务车1部。这一创新性的社会化助残活动,推动了山西省省内外优秀企业家“达则济天下”的广阔胸怀和扶弱济困的高尚情操,2006年共为社会福利残疾人事业捐助善款5500万元,使山西省1600多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落到了实处,并使14万残疾人接受康复治疗,3万多残疾人走上就业岗位,6000多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重见光明,4550名贫困残疾学生完成就业,为山西省144万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有‘精神支点’——社会责任。有时我确实很累, 也想多抽时间陪陪丈夫和女儿,但一想到那些无助的脑瘫患者, 就感到肩上担子沉重, 不能松懈。” 郭新志说。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全国妇联执委、省政协常委的郭新志一直没有松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提出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康复保障能力”、“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疏通群众看病渠道”、“启动大脑亮点工程,改善生命两极(儿童和老人)生存质量”等建议,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奋斗目标。我从事医务工作20多个春秋,而且还和残疾人事业结缘,它们都是我无悔的选择。”有人说郭新志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了,而她觉得医生的使命感不容自己停歇,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是她永远的责任,她要把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