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泡沫富豪:期待阳光财富(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 23:54 经济视点报

  案例一

  有人说,如果谢国胜可以安心做酒店的话,他现在应该可以活得很滋润,但是他心中有太大的欲望,盲目扩张让他“葬身”于商海之战中。

  谢国胜:疯狂扩张的代价

  □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 董莹莹

  焦作鑫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安)的大门上,贴满了员工们咒骂谢国胜的宣传单,鑫安的员工一直认为是谢国胜把他们推上了绝路。这位曾经叱咤一时的福布斯富豪,如今落得了个锒铛入狱的命运。是什么让谢国胜从天堂跌入了地狱?

  攒金之路

  从小市民到福布斯富豪,谢国胜的这条攒金之路走的并不平坦。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谢国胜,家境并不富裕,在家里排行老六。或许是那个动荡年代赋予了他敢拼敢闯的性格,20岁出头,他就开始独自一人闯荡“江湖”。

  据他当年的朋友介绍,那时的谢国胜白手起家,靠借钱在当年郑州高档酒店最集中的金水路东段开了一家花园酒店,当年跟他在同一条街上的酒店还有越秀、阳光、天伦、大富豪、皇上皇等,而如今除了花园和越秀毅然挺立外,其他的都已“葬身”于残酷的商战之中。

  有人曾用“春风满面”来形容当年的谢国胜,在大部分国人还为温饱发愁的年代,谢国胜的花园酒店就已经有了几十部轿车。谢国胜可谓是那个年代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传奇人物。

  勤奋、好学、精明、胆大是熟悉谢国胜的人给他的普遍评价,据他身边的一位友人介绍,谢国胜非常喜欢学习,手边永远都离不开书,喜欢钻研经济类的书籍。

  “他这人非常谦和,一点架子都没,平时他说话语速很快,说十句话,你能听懂三句就不错了,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他的一位友人说:“谢国胜之所以喜于接触经济类的书,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想把自己的公司做成一个囊括多方面的大集团,他从创业伊始就有着一颗雄心。”

  当谢国胜被作为餐饮界的民营企业家范本的时候,他自己却认为“餐饮业很难再有大的发展空间”,一门心思要进入其他行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花园集团开始了不可停驻的兼并之旅,一口气吃掉了郑州9家国有、集体企业,陆续投入资金1.08亿元。

  而谢国胜万万没有想到,他吃下了一枚随时可以要他性命的定时炸弹——郑州酒精厂。这个厂在今后十多年的时间里,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也把他送上了不归之路。

  疯狂的扩张欲望

  贷款与扩张是谢国胜创业经历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

  一个比较的真实的说法是,谢国胜从一开始玩的就是“空手套白狼”,他从花园酒店做到皇家花园(后改名为西花园),到东花园,再到最后的锦绣花园,从始至终都在玩贷款游戏。

  如果说当时贷款搞餐饮只是小打小闹的话,靠贷款进军产业则是谢国胜真正冒险之旅的开始。

  1996年之后的那一场靠贷款而支撑的大型吞并游戏,让谢国胜长期处于消化不良的状态。2003年8月31日,谢国胜与法国家乐福签约。但好景似乎难驻,原因就是家乐福在郑州拟建的首家超市正在原郑州酒精厂厂址,这次联姻像催化剂一样加速了郑州酒精厂与花园集团矛盾的升级。因不满花园集团的搬迁、开发计划,郑州市酒精厂的职工多次上访,最终因各方无法达成一致,家乐福在盖了两层楼之后悻悻出走。

  “如果谢国胜能够解决好酒精厂职工安置的问题,或许事情也就不至于闹得那么僵。”一位长期关注花园集团的记者说。

  但是,谢国胜并没有因此终止自己的兼并之路。2003年4月,通过政府牵线搭桥,花园集团成为上市公司焦作鑫安的控股股东。

  据报道这则新闻的记者介绍:“焦作市政府希望通过花园集团来挽救鑫安。起初,花园集团也曾信誓旦旦,说今后将稳定鑫安化工产品,当时焦作市政府也对其深信不疑。但因受环保、设备等多种因素制约,鑫安先后出现全面停产,至今未能恢复。到了2005年11月11日,焦作鑫安发布公告称,花园集团占用其资金近8000万元,并有4000万元保证金被变相占用。”

  “他这个人,欲望太大,性格又十分张狂,追根究底就是走得太快了。”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郑生这样形容谢国胜。

  案例二

  孙树华:致命的贷款

  □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 董莹莹

  2004年年底,孙树华登上了“2004年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大陆富豪榜”,他从“破烂王”到首富的传奇人生因此被传诵。孙树华制造了两个奇迹:一是两年内使华林集团的总资产从2亿元扩张到了47亿元,而另一个即是他刚得到“河南首富”的名号不到3个月,华林集团即在顷刻间走到了崩溃边缘。

  会“来事”的老板

  孙树华家中兄弟姐妹6个,孙树华是老三。19岁的时候,他开始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收破烂,而正是这几年的“破烂生涯”,给他带来了一生中的第一桶金。他在捡破烂时发现了农用塑料薄膜业机会,便自己收购废旧薄膜,然后又设厂生产,最终逐步建立起在周口地区有一定实力的塑料生产厂,也就是华林集团。

  熟悉孙树华的人,给他的第一评价都是:这个人特别会来事。也正是这种“会来事”的性格,让孙树华与当地甚至向上各级官员都能打得火热,,让他办起事来如顺水推舟。

  2001年,华林集团争取到了聚乙烯(PE)管材项目,这也为孙树华取得了来自政府层面的重视。当时,县委主要领导立即承诺在政策上给予孙树华全力支持,还特地划出1600多亩土地,为华林打造工业园区。

  在这种“关照”下,华林迅速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此时的孙树华也认为只有企业上规模,才能降低风险。“做大事”成了孙树华日后的行事法则,并被写进了企业的章程。而华林集团随即走上了迅速扩张的道路。

  2002年10月,华林集团在商水县征地1600亩,准备打造中原地区最大的锂电池基地;2003年8月,重组总资产2.4亿元的河南四五酒厂;2003年10月29日,与河南省南阳市签署协议,建设天池岩水电站,拟投资72亿元……

  而此时的华林集团,也被孙树华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打造成了集“建材、贸易、水电、建筑、教育、白酒、餐饮、房产、旅游”等10多个领域的大集团,旗下共拥有47亿元资产和5375亩的土地。

  一夜坍塌

  在动辄上亿元投资的大手笔面前,华林集团每年不过千万元的利润很显然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排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把企业做到一个“遥不可及的高度”,孙树华到底有何通天的本领?

  贷款,是华林集团维以支撑的最大的砝码。因为华林所投资的多个领域在当时都被行业专家看好,另外,当地政府或出于政绩或出于发展的考虑,都会给华林集团一定的帮助。

  据一家银行内部人士透露,“华林集团前后向该行系统贷了20多亿元的款项。贷款都是直接由总部批准的,凡是涉及华林集团的贷款,下面的分行不要问为什么,一律放行。”

  但好景不长。2004年4月,银行紧缩银根,华林集团靠银行贷款支撑的路子被堵死。前来逼债的银行蜂拥而至,孙树华使出浑身解数,半年内还了5.7亿元的贷款。

  而此时,华林集团因前期盲目扩张所留下的后遗症,也慢慢暴露出来。

  2004年6月,仓促上马的锂电池项目第一个夭折,这次“夭折”使得华林集团的3000多万元就此打了水漂。华林集团的主业塑料业,在孙树华动辄几十亿元的大手笔中,被逐渐忽视。

  更令孙树华始料不及的是,他的成名作PE管生产项目在立项之后,因非典原因,工程久久不得开工。当初“西气东输”工程在博爱县附近有一个豫北支线,会使用大量的PE管材。而华林集团的生产延误之后,该工程施工时就采用了其他管材。遭此变故,“亚洲最大的PE管材项目”开工严重不足。看不到合作前景的安彩集团随后撤资走人,昔日的兄弟撕破脸皮要合资时的几千万元注册资金……

  华林集团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塌,而孙树华也因通过制造虚假信息材料、土地重复抵押等方式从银行骗贷13.6亿元被刑事拘留。

  至此,华林集团结束了其维系十年的帝国神话。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