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首富园丁蔡洪平:没有谁比我更了解中国脉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 05:22 第一财经日报

  周迪伦 陈天翔

  现在是投资中国的基金发展最高潮的时刻。“热钱涌动,大家都在赌人民币升值和中国增长故事,香港有2000亿美元的资金在等待。很多外资机构成了‘提着美元的叫卖者’。早年中国企业要去外国招商引资,现在是大把美元在中国寻找项目。”

  最近两年,蔡洪平时常处于“激动”当中。激动这个时代,也被这个时代所激动。

  他曾做过农民、军人、记者、国企干部。现在,他是华人世界首屈一指的投资银行家。2006年之前,他虽然也在投行业界立足,但并无大名;2006年初,他转投瑞银。两年来,凭借一系列轰动业界的IPO案例,他开始名声大噪。

  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蔡洪平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区47个融资项目,平均每星期完成一个项目。又一次名列全球投行中国业务国际上市排名榜的“冠军”。梁锦松曾对他说:“你们现在太厉害了,只要有大公司IPO的,总有你们的份。”

  现在的蔡洪平,坦率自信。他甚至直言:“在投行界,没有谁比我更了解中国脉搏。”

  同时,他也保持一份冷静和清醒:“香港有报纸写到,如果你想成为富豪,不能不和老蔡见个面。我哪有那么大本事?我永远记住当初百富勤的教训,和梁伯韬先生的话:感觉越是成功的时候,就是越危险的时候。”

  “我只是一个投资银行界的老农民而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蔡洪平说。

  蔡洪平,现在是被瑞银集团内部评为“杰出领导者”的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席。

  农民情怀

  随着玖龙纸业和碧桂园的上市,公司创始人张茵和杨国强分别成了2006年和2007年的首富,作为幕后推手的蔡洪平,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头衔——“首富制造者”。

  但私下里,蔡洪平显然更乐意被称为“首富园丁”。因为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一个园丁。”

  出生于1954年的蔡洪平,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在15岁那年,确实到江苏海门县做过两年多的农民。那时候,前途一片灰暗,茫茫不知所生,这种感觉甚至曾经压迫他绝望到有过跳河自杀的念头。

  是的,事业蒸蒸日上并且年过半百的蔡洪平,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资格平淡地回忆过往的艰难岁月。“当年心灵和灵魂被折磨的终身体验是我一生奋发的动力。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共同体验。”

  显然,曾经的务农经历帮助后来的“老蔡”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当代的民营企业家——从骨髓里理解。因为他和他们在这一点上有着近乎相同的经历和感受。

  “老蔡”开始屈指算来:“王传福、张自平、魏建军、史玉柱、许连捷、朱新礼、牛根生、杨国强、潘石屹、郭广昌等人,现在都是豪富,但也都是农村出身,杨国强一直到16岁没穿过好鞋子,潘石屹13岁才用上卫生纸。”这些首富无一例外,均有“蔡洪平制造”的印记。

  “老蔡”觉得,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在了这些人是多么富有上,而忽略了这些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财富的人,其背后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拥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特点:苦出身,正在把事业当生命来做,并且非常低调。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碧桂园上市的时候,蔡洪平在上台前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是玖龙纸业的老板张茵,张茵在电话里说:“谢谢你蔡总,你终于帮我解套了,一年来,接到多少个电话,这个首富实在树大招风,今年终于可以安静一点了,因为有这位杨大哥(杨国强)超过了我。”

  在碧桂园的上市酒会上,“老蔡”很感慨,在美国,富豪榜首富十年才会换一次,而在中国一年就换一次。“在中国,越是出身贫穷的企业家领导的上市企业规模越大,这部分企业家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出身贫寒,但是却成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骄傲。这在西方是没有的,在美国,可能是聪明人发财;但是在中国,单单靠聪明是不够的,还要无比的勤奋。”

  在蔡洪平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让民营企业具有了市场化的特征,加入WTO之后,中国的民营企业又有了国际化眼光,市场化和国际化已经密不可分。此外,中国民营企业对市场体系的理解、对资源配置的方法运用、思维方式等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营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由垄断化走向公开化、市场化的过程,也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民营经济的份额越来越大,增长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中国时刻”

  农民、民营企业、中国时刻。从“农民”这个话题开始,蔡洪平顺理成章地把交谈带到了目的地:中国时刻。

  作为一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中国内地民营企业带到香港上市的“红筹推手”,他对“中国时刻”这四个字的理解和感情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现在产生了井喷式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和外界‘隔绝’多年,差距拉大之后,改革开放所爆发出的能量。”这股能量加上中国庞大的内需和互联网大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倍速更新,让站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入口处的投资银行家蔡洪平大呼“过瘾”。

  蔡洪平所郑重表达的现在是“中国时刻”,来自于几个基本判断。

  首先,现在是中国增长故事的年代。也许和曾做过记者有关系,蔡洪平近两年养成一个独特的习惯,在所经手的企业IPO路演的时候,亲自为企业老总写发言稿。

  2007年初,汇源果汁香港上市的时候,蔡洪平帮朱新礼写了个发言稿:1992年我们家乡苹果大丰收,但是苹果都烂在地里,我去国外看,外国人的冰箱里都是果汁,但是中国人要么不是没冰箱,要么就是把冰箱用来放老酒,我就想,中国人的冰箱里是否也能放果汁?后来我就把果汁从山东做到了北京,从北京做到了全国……

  2006年香港上市的玖龙纸业也有同样的增长故事:蔡洪平抛给市场的故事是,中国是一个轻工品出口大国,电脑、电视、冰箱、洗衣机,这些商品都需要包装,这一领域出口每年增长约为30%。

  其实,早在1998年恒安国际香港上市的时候,蔡洪平就体验过中国式增长故事带来的市场效果:那时,数亿中国农村妇女还没有使用卫生巾的概念,而恒安就是帮助中国农村妇女普及卫生巾的,这也是当年使恒安国际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成为最佳IPO项目的原因。

  第二,现在是中国溢价年代。整个2007年,“只要是我们推出来的上市公司,都和国际同类公司股票的价格存在溢价。早年是中国折价,2007年是中国溢价。同时,我们多次颠覆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定位和低估值。”

  由中国折价到中国溢价,蔡洪平认为意义重大。“起初,有的投资银行在碧桂园项目上给出的2007年市盈率预期为11到15倍。但瑞银给的是2007年市盈率预期是17到23倍,因为我们看到了它质的不同和潜在增长。所以我们给出市盈率高于市场同业近30%。结果,我们成功了。因此任何人都要与时俱进,我们也一样,如果再用老眼光看中国,肯定会失败。我们做洛阳钼业上市市盈率也高于国际同业28%;我们做扬子造船市盈率高于国际同业19%;我们做复星市盈率高于国际同业38%。”

  蔡洪平给中国溢价找到的理论基础是,拥有良好业绩复合增长率的企业,它的市盈率(PE)与增长率(G)的比值应该等于1。即是说,如果一家企业连续三年保持30%的年增长率,这家企业就应该享受30倍的市盈率。

  “我们现在是发完A股再发H股,并且H股的发行价不能比A股的发行价低,那么在海外做企业上市就是靠PEG指标。瑞银在中国做的多个项目,每年的增长都在20%~30%以上,这是世界奇迹,而这种奇迹曾发生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十九世纪初的英国。而现在则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PE高不高不是关键,还要看‘G’,看增长。”

  蔡洪平觉得,这些原来在美国由增长型高科技企业独享的指标,应该是应用在中国企业身上的时候了。

  第三,现在是投资中国的基金发展最高潮的时刻。“热钱涌动,大家都在赌人民币升值和中国增长故事,现在在香港有2000亿美元的资金在等待。很多外资机构成了‘提着美元的叫卖者’。早年中国企业要去外国招商引资,现在是大把大把的美元在中国寻找项目,现在在外面的钱太多了,一大批外资想送钱给中国企业,热钱太多了。”

  第四,现在是一批优秀银行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刻。2007年初,蔡洪平曾有机会参与SOHO中国香港上市,但由于种种原因,瑞银未能在承销商之列。到年中时,碧桂园成功上市,随后复星国际和绿城国际的股票后续发行和可转债也已做完,却仍未见到SOHO中国的上市。问题出在土地储备:SOHO只有1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有些中介机构感到有些困难了。

  “SOHO中国和碧桂园是两个故事,碧桂园是中国的城镇再造者,是城市的郊区,而潘石屹的项目在市中心,怎么可能简单地比土地储备吗?SOHO是中国的CBD开发领导者;SOHO是中国品牌商业地产商。定位一变,势如破竹。” 蔡洪平如是回顾。

  于是,在瑞银团队的合力操作下,SOHO中国于去年10月份在香港IPO:国际发行部分获得了57倍超额认购;在扣除全额回拨和基础投资者部分及行使绿鞋之前,获181倍超额认购;香港公开发行冻结超额认购资金达2190亿港元。

  第五,现在是中国各个行业高速发展,并开始领先全球的时刻。在过去10年时间里,中国资本市场的IPO活动轰轰烈烈,这种壮观场面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看到,只曾经在美国发生过。现在,“IPO TIME”显然是在中国。

  在蔡洪平看来,当下之中国,就是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消费品市场和2000年的高科技市场的结合体,投资者应该用非传统标准对待中国企业。而且,伴随着这种趋势,全球唱主角的资本市场已经由华尔街转到了香港和上海。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在早年还梦想进入世界500强,一眨眼,现在进入500强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国市值最大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能够成为世界市值最大的了,中国石油超过了美孚,工商银行超过了花旗,中国人寿超过了AIG等。民营企业也一样。GE在缩股,因为GE的股价太低了,而同样的综合类的中国企业在扩股”。

  “IPO这种方式代表了一种先进生产力的发现形式,过去美国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场,那时候是‘美国时区’,从而繁衍了一大批著名的国际顶级大行。过去每年中国企业发行额通常不超过100亿美元,而最近几年发行额连续超过或接近500亿美元以上。不仅如此,还有相当一批优秀的H股企业发行A股。”

  “但是在中国发生的这波潮流,却没有让中国产生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投资银行,这对中国来说,很可惜,但以后可能会产生”。这大概是蔡洪平对他的“中国时刻”所表示出的仅有的遗憾吧。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