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叶莺:机会不敲第二次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9日 23:54 《中国商人》杂志

  嘉 宾: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 叶莺

  观察员:AMD副总裁大中华区市场部总经理 吴世雄

  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亚太区国际事务副总裁 杜维伦

  东方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 陈辰

  主持人:曹启泰

  古典•叶莺

  我爱茶,如果把咖啡比作艳妇,茶就是淑女。采茶女都是年轻的小女孩,在清晨露水还没有完全散掉的时候,她们用纤纤十指在高山上慢慢地摘茶,采下来的茶清香扑鼻。这使我想到古巴很出名的雪茄,据说都是年方十八的少女,在大腿上把雪茄卷成的,所以才那么好抽,不管是不是笑话,听起来总有点别扭,不像我们的茶讲究的是纤纤细指。对于茶,我愿意独自一个人品,也愿意跟三朋五友一起喝,都是一种乐事、一种雅事。

  现代•叶莺

  舞蹈是造物者赠给人类最珍贵的肢体礼物。现代舞中,拉丁舞的活力四射感染着每一个人,但我更喜欢探戈,因为它是从贫民窟里发展出来的舞蹈,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压力下的无奈,就像踢踏舞一样,是黑人从建筑工地上的杂音里获取的灵感而发展起来的,都带有厚重的历史符号。

  叶莺,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生于北京,长在台湾,拥有台湾大学国际关系和英语文学学士学位。1970—1978年,先后担任美国驻缅甸大使馆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政治处官员;1981—1982年,先后供职于新加坡的海峡时报集团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1982—1995年,先后在广州、香港担任商务领事、商务署署长以及美国在台协会商务组组长;1995年出任美国驻华使馆公使街商务参赞;1997年担任伊士曼柯达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对外事务部总经理;1999年升任柯达亚太区副总裁兼对外事务部总经理;2002年出任柯达全球副总裁;2005年升任柯达北亚区主席兼总裁。

  曾获得“杰出企业贡献奖”、“十大经贸风云人物”、“最佳

领导力奖”等多项殊荣。伊士曼柯达公司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14亿美元,柯达(中国)已成为柯达全球重要的收入利润来源。

  陈 辰:盯着叶莺的照片,我突然喊出张曼玉,她的眼神里确实能看到张曼玉的样子。我好奇作为一个女性怎么可以坐到这么高的位置?我更好奇站在这么强势的位置上怎么又能散发出这么妩媚的女人味?

  杜维伦:作为她的老友,我有很多问题想问,可是我最想知道在人生的转折处,她为什么要去美国,而不留在台湾继续发展。

  吴世雄:我称叶莺小姐是财富500强里的唯一高管格格。因为她系出名门,是清末慈禧太后的后代。她拥有记者、外交官、外企高管的优雅的身段,在这个变化快速的数码时代,是怎样面对市场的?

  渠成了,水才能够流进来

  主持人:看到远道而来的翟瑞沥小姐,什么样的心情?

  叶 莺:非常轻松愉快。

  主持人:您做过记者、外交官,现在是外企的高管,您的一生可以用一世三生或一生三世来概括。当初怎么会去做记者?

  叶 莺:中国有个成语叫水到渠成,其实有的时候是渠成了水才能够流进来。

  主持人:您做了什么让这沟渠成立?

  叶 莺:我觉得沟渠就是我想做记者。英文有句谚话叫“Opportunity never knock twice”,就是机会不会敲第二次门。那时我心里已经有了做记者的期许,也做好了准备,所以水渠形成了。在一个非常巧合的情况下,我认识了我事业上的第一位恩师,他就是王大空先生,感谢他给我机会,让我成为了记者。

  主持人:作为好友和当时的工作伙伴,有什么要补充。

  翟瑞沥:我记得王大空先生是这么评价的,叶莺是一个不世出的记者。

  主持人:不世出?什么意思?

  翟瑞沥:就是一个世纪都难得出来一位的意思,这句赞美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当时就问我先生,她真有这么好吗?我先生说是的,她非常努力。

  陈 辰:1979年应该是您的记者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您代表NBC去采访了当时访美的邓小平,我很想知道具体情况。

  叶 莺: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以后,邓先生以副总理的身份去美国进行访问,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非常重视,以国家元首级的待遇欢迎和接待了邓先生。

  主持人: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

  叶 莺:就是当时美国三家电视台ABC、NBC、CBS和CCTV共同联手播放邓先生访美的所有节目。我相信到今天为止这还是全世界所有电视史上拥有的最高收视率。

  让位给可以成熟接班的手下

  主持人:资料显示,您1982年加入了美国的商务部,先后在广州担任了商务领事,在香港担任了商务署署长,在台北担任了美国在台协会的商务组组长。是什么让您放弃如日中天的记者事业,而选择这样一个跨度很大的行业。

  叶 莺:我父亲很喜欢种兰花,我们曾经有过一次关于兰花的对话。父亲告诉我,兰花生命力很顽强,说它有根也没根,说它有泥也没泥,虽然无根无泥,但只要在适合的环境下,它一样可以成长,可以绽放,可以国色天香。

  主持人:于是受到了启发?

  叶 莺:我父亲说,这么多年,无数的炎黄子孙去海外寻求生活,他们带走的不是祖国的泥,不是真正的有实体的根,而是心里头的根,这个根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一开始在外交领域,我面临过很多的困难。

  吴世雄:我比较好奇您从一个中国人变成美国外交官,在文化冲突上,心里定位上,甚至在忠诚度上有什么矛盾。

  叶 莺:我一点都不避讳这个问题,因为我内心从来没有这样挣扎过,我觉得就像交朋友一样,两国跟两国之间的外交和经贸关系绝对不可能是单行道。我们非常清楚,惟有维护两国双赢的利益才能够使美国政府从这个双赢的关系当中获得最大的利益。美国500强的老总来跟我们谈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提醒他们说,你不要以为国企都是老土,他们知道的东西,你可能听都没有听过。

  主持人:1997年您从外交领域当中突然又抽身离开,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选择?

  杜维伦:她当了北京的头,当了最高层的领导,没有再往上走的路,她觉得已经完成了外交领域的任务,所以要去找寻另外一个地方接受新的任务,就是柯达公司。

  叶 莺:杜维伦先生说的都是事实。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个小秘密,我的私心。在外交官的道路上,我的团队里的同事基本上都是老外,都非常优秀,最好的是杜维伦。我觉得在北京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的位子上,他比我更有资格做得更好。可是如果我不让位,他就没法坐那个位子,所以我很识相地走了。

  主持人:原来你们是前后任。

  叶 莺:对,所以我也希望在位的老板们,当你的手下可以成熟接班的时候,请让位,不要留恋。

  与老板打赌要百元美钞

  主持人:1998年,柯达跟中国政府签订了一个空前的排他性协议叫《98协议》。柯达与中国感光企业当中的6家进行了合资,除了乐凯,总共投资12亿美元。中方承诺在3年内不批准其他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感光材料的行业,柯达在政策保护下享受了很大的商业利益。

  叶 莺:您用了排他两个字,对不起,这是不正确的。

  主持人:好,请更正。

  叶 莺:因为在整个WTO的谈判当中,工业政策不在WTO的限制范围之内。在工业政策里,我们跟中国政府全面合作的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中国感光行业的水平,让它能够跟世界接轨。

  主持人:也就是说借船出海,在航行的速度上可能会比小船快。

  叶 莺:快很多。不排他的原因是我们当时还有个计划,叫做7计划,也就是说7家感光行业统统都加入。一开始乐凯没有加入,也是因为工业政策希望乐凯公司能够继续打着民族的大旗,与6家借船出海的企业对比一下,看哪一种速度会更快一些。事实证明借用外资、借用品牌、借用外国企业多年积累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确发展得很快,就像搭了一班特别快车。

  陈 辰:我想这就是当时吸引您去柯达的原因吧。谈完之后您还跟老板打了一个赌,听起来好像很有趣。

  叶 莺:那天,我和当时的二把手、后来的一把手邓凯达先生,签完合约后在香港的一个游艇上庆祝。几杯白酒下肚后,他晕晕乎乎地对我说,如果中国政府不信守承诺,我们所有的钱就会像扔进维多利亚海港一样打水漂了。

  主持人:什么承诺?

  叶 莺:就是如果允许其他的外资进来与乐凯合作,要给柯达优先考虑,谈不成功的话,乐凯才能够嫁给别人。

  叶 莺:我跟他仔细分析,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项目,如果你是中国的领导人,你会不会不信守承诺?所以当时就打了个赌,我的条件是,在我三年期满的那天深夜,他要给我五张崭新的百元美钞,还要在美钞上签名说输得心甘情愿。

  主持人:结果老板认输了?

  叶 莺:对,老板认输了。在美钞上写着,I lost the bet to ying.(我输给叶莺了。)其实我是想提醒他,不要跟中国打赌,中国所做的承诺一定会遵守。

  动脑筋让水往渠道里走

  主持人:《98协议》之后,柯达强势进入中国,在传统胶卷市场上一路高歌,把其他的老对手都抛在后头。2003年9月,柯达宣布全面向数码领域转型,目前是不是还处在这样一个阶段?

  叶 莺:转型其实就是改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要不断地变。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在传统业务的整个组织架构上做一个重新的分配和重组,讲难听了就是裁员。因为当你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东西不再有市场,不再有用户的时候,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壮士断腕。过去3年我们一直在做这事,很痛苦。

  吴世雄:在消费者印象里,柯达是一个胶卷大厂,一家百年老店。而现在的数码消费群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您觉得柯达在转型的过程中,从品牌形象和定位来讲,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叶 莺:柯达将来的定位确实是这个品牌最大的挑战。我们现在走的数码路线已经不再是绝对的B2C,而是大量的B2B,也就是说使我们柯达的客户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服务到终端用户。

  主持人:但不直接接触一般的客户群。

  叶 莺:对,但有一点希望大家不要误解,觉得柯达是从卖胶卷转型到卖

数码相机了,不是这样的。我们要做的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用胶卷或数码捕捉影像后,如何输出,如何分享,如何收藏。数码相机是赔钱的姑娘,你多做一部,就多赔一部,但我们还要做,因为在整套影像解决方案当中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主持人:只是服务的渠道和方式改变了。

  吴世雄:其实数码时代的很多游戏规则不太一样。比如惠普最赚钱的是它的

打印机,可不是机器本身赚钱,而是靠打印机的耗材、颜料、纸张海赚。转型中会有阵痛,还有包袱,像您的八九千家彩扩店,这些渠道在转型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挣扎和阵痛。

  叶 莺:关于渠道,我还是想说不是水到渠成,而是渠成水到,这些渠我们都存在,所以叫渠道。现在我们要动脑筋想的是,怎么样才能让水往渠道里走。

  主持人:水在哪里?

  叶 莺:惠普公司,它不是做打印机的公司,而是打印的公司,这一句话是我们的一把手彭安东打出的第一面旗,他为惠普在打印市场上的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领导柯达之后,花了25亿美元收购了5家打印、印刷、图文软件硬件的公司,成立了一个图文影像独步江湖的集团。所以今后柯达要走的路,同样还是提供全面的图文解决方案。

  每年的挂历都是自己的作品

  叶 莺:成功与失败,有的时候完全在于自己怎么看。由于我们的传统影像利润太丰厚,在转型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来自内在团队的阻力。

  陈 辰:柯达内部肯定会有因为你们的进度 、步骤产生争执,您被大家认为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

  叶 莺:应该说被大家认为是感情派还是理智派。

  主持人:那感情派是主张什么?

  叶 莺:我有过一个分水岭,就是到今天为止,我还是用传统相机、传统胶卷拍照。柯达每一年制作的挂历都是我的作品,我很骄傲。可能因为这种感情,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主张,傻瓜机照出来的效果比花几千块钱买的几千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照出来的效果都好,为什么我们要追求那个,而不用这个好东西。就像我的手表,我现在用的还是上弦的表。

  主持人:因为它不必换电板。

  叶 莺:我觉得这是一种浪漫,吃快餐还是吃烛光晚餐,自己选择。

  陈 辰:作为一个消费者,可以选择传统相机或者数码相机。但您是一个领导者,您感情多一些还是理智多一些决定了柯达的走向。

  叶 莺:我是领导者,可是我也是人呀。

  陈 辰:对。我的意思是您在做决策的时候,最后需要压制感情、战胜感情吗?

  叶 莺:有很多这样的斗争,比方说像裁员,你要裁掉一帮人的时候,感情上是很痛苦的,可理智告诉我,如果我们不裁员,将来这个员会裁我们。前段时间在青岛见到了张瑞敏。

  主持人:中国的第一CEO。

  叶 莺:他告诉我他不会夜夜失眠,可是他天天痛苦,因为他不断问自己,他是不是也要走外包这条路,因为这是一种风尚,也是一种趋势。他的白色产业利润很薄,跟我们不一样,至少我这里还有丰厚的利润在挺着,所以他在寻求转型改革的路上,可能会比我们更辛苦。他是一个大智大慧的人,也是一个大仁的人,他在服务方面如果继续,能够做得很好,也是他将来转型要走的路,这些对我都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世界上遍地都是玫瑰

  翟瑞沥:这么多年你为你的父亲、儿女,甚至公司付出很多的心力和时间,打算什么时候休息一下,为自己列个计划好好享受一番?

  叶 莺:其实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我自己。如果我是一根蜡烛,我希望能够燃烧到最后一滴蜡。

  陈 辰:您说过柯达也不是您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

  叶 莺:没错。

  陈 辰:那您的下一朵玫瑰在哪里?

  叶 莺:我还没找到,但我相信世界上遍地都是玫瑰。

  杜维伦:莺,我听了很多报道,可是我不知道它们是不是正确,你的衣柜里面到底有多少套衣服、多少双鞋?

  主持人:同事这么久,您不知道?

  杜维伦:我看不清,她好像每天都在换新衣服。

  陈 辰:他想问的是,您衣柜里还缺哪一件衣服?

  杜维伦:没有,女孩子的衣柜里面,永远缺一件衣服。

  叶 莺:我的衣柜里现在不缺衣服,也不缺鞋,可是并不表示我不缺,我就不要。

  吴世雄:以前接触您,感觉摸不着,看不透。走近了,才发现您很优雅,很有身段,我从一个成熟男人的角度建议,您应该多展现您的妩媚。

  一直想学汉高祖

  主持人:请教叶总,有没有您崇拜的人或羡慕的人?

  叶 莺:当然有,还不止一个。

  主持人:好,让大家猜一猜。

  陈 辰:男的女的?

  叶 莺:男的。

  杜维伦: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叶 莺:都有。

  吴世雄:是商业界的吗?

  叶 莺:不是,可是跟商业有绝对的血脉关系。我知道大家都在猜是不是乔治•伊士曼,这个答案太简单,肯定不是他。

  吴世雄:现代人还是古代人?

  叶 莺:都有。

  主持人:叶总写了三个人的名字,刘邦、邓小平和丘吉尔,请解释一下。

  叶 莺:为了表示尊敬,我站起来说吧。这三个人中,第一个人是我自己非常佩服的,老子曾说善用人者为之下,一个善用人的人是要谦卑的。我想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千年古文化里面最了不起的当属汉高祖刘邦。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张良;振国安民,粮草不绝,他用的是萧何;统领大军,战无不胜,他用的是韩信。这种分工太美妙了,他自己只需要稳坐那里当皇帝就行。今天太多的老板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事必躬亲,做得累也做得不好,我一直想学汉高祖。

  主持人:有道理。

  叶 莺:现代人里,我很崇拜邓小平先生。在被小农经济的思维理念包围的年代,邓小平先生还能够在三起三落以后,悟出“改革开放才是硬道理”实在太不容易了。这个才字很重要,改革开放是硬道理这句话跟改革开放才是硬道理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虽然个子很小,但绝对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

  主持人:还有一位。

  叶 莺:第三位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他用特殊的声音和语言表达能力,说了一句千古名言,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永不,永不,永不放弃。这虽然是一句最简单的话,可是经他说出来立刻动听无比,所以胜利最后属于他。每次提到这三个人,都令我肃然起敬,我绝对膜拜,绝对尊崇。

  主持人:非常精彩。最后送出一句祝愿语,希望叶总在柯达,传统也好,现代也好;感情也好,理智也好;过去也好,今天也好;现在也好,未来也好,都希望您两种打扮,两种心情,无限释放,尽情燃烧。

  叶 莺:谢谢。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