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批改潘石屹的5堂哲学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 13:33 《商界时尚》

  策划/BIZMODE

  文/本刊记者 朱月怡

  自从10月8日,SOHO中国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以来,有关潘石屹夫妇的身价猜测就成为看客们茶余饭后念念不忘的八卦必修课。200亿、300亿、500亿——这些连潘石屹本人都不知道从何而来的数字,已用巨额财富的镣铐将其环绕;至于舞蹈是否依旧,则随着观者距离舞台的远近而评价参差。

  “潘总,您以后出门得多注意安全了,不能老一个人独来独往的,得有个保镖护着。”同行的女记者语重心长,忧国忧民忧老潘。

  潘石屹依旧挂着世人常见的憨厚微笑:“不用。这个世界上的坏人啊,没你想的那么多。”

  这话不禁让人想起他那段经典的“婴儿论”——“人有三种。第一种是骆驼,吃饱喝足把能量存在身体里;骆驼里面有少数会成为狮子,这就是第二种人,要学会竞争,去做领袖;第三种人是婴儿——友善,对周围的人有爱心。”

  有关潘石屹的描述,我们的确听过太多。即便是毫不相干的人,也能在闲聊时称他一句“老潘”,一副相交多年的架势——在众人眼里,潘石屹是娱乐化、善玩概念、精于反策划的地产商人;在同行眼里,他是充满智慧的企业家;在媒体眼里,他是随时有可能上头条的风云人物。每个听他倾诉之人,都希望获得醍醐灌顶般的箴言;然而几个回合之后,才渐渐发现他的坦诚恰恰来自于最简单的人生哲学。或许,这就是来自“婴儿”的生活哲理。

  第1课 上市:现实财富的存在与未知

  在SOHO现代城的主楼前,写有“上市让SOHO中国飞得更快更高”的鲜红色广告牌让途经之人不禁注目。

  2007年10月8日,这一天对于SOHO中国和潘石屹夫妇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日子。上午10点,SOHO中国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股份编号为410(HK.0410),每股定价8.3港元。截至当天下午16时收盘,股价涨至9.560港元,涨幅15%,并成为当日港股成交量第一、成交额第三的一支

股票。SOHO中国总市值达到478亿港元,这一次完美的上市历程也使潘石屹的身价一跃进入“百亿富豪俱乐部”。

  “有一天早上,我刚进电梯,就有一个陌生人跟我说‘恭喜上市’。” 有关上市的话题,尽管已在短期内被追问了百遍,但它依旧是潘石屹接受访问的第一理由。

  《BIZMODE》: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潘石屹:坦白说,当时没什么特别的感觉。10月8号那天,基本是沉浸在一些事务中,9天的路演也已经使我的体力严重透支——到最后那几天,连笑都是仪式化的。直到那天9点的时候,高盛的朋友告诉我,说129亿已经打到帐上,我才突然有了点不一样的感觉。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拥有这么大的一笔财富,第一感觉就是觉得责任重大。因为上市融资,不是把钱放在那里,而是需要为股民增值。回来之后的这几天,基本上1/3的时间在接受媒体采访,1/3在谈各种项目,还有1/3的时间是在考虑公司的未来:以前赚钱是自己的,现在是要为股民,责任重大啊。

  《BIZMODE》:说到企业的未来,你曾经说过“SOHO中国不是一家普通的地产公司”,也说过“未来的SOHO中国不会为了迎合某类投资者幼稚的想法而去大规模圈地”,现在依然坚持这样的想法么?

  潘石屹:公司上市以来,我做了许多电视节目,就有人问我:你赚了几百亿,那得剥削多少人民啊?其实,这是特别农民的观念。现在的财富价值,不是看你以前积累了多少财富,而是看一个企业的未来能不能持续创造利润,是用未来衡量公司。

  我在路演过程中,跟国际上很多基金经理交流。他们判断一个公司的前景主要从三个方面:

  第一,土地储备。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储备,一时的富有很可能就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尤其是香港,特别在乎这个,所以许多上市公司都大规模的储备土地。但储备土地不能是单一储备,地段非常重要,否则影响升值。所以,我觉得,1个5年的土地储备就够了,空两年用三年,非常合适。

  第二,就是要有名牌意识,任何行业的名牌企业创造的利润都比一般企业要大。

  第三,就是要有非常好的商业模式。

  《BIZMODE》:还有一个问题,10月8号以前,你们公司是一个民营企业,而现在公司是一个非常公众的公司。你觉得作为公司的掌舵人,心理上有没有什么变化?

  潘石屹:责任感不一样了。五、六十万的股民把钱给你,你得为他们负责呐。除此之外,原本追求的东西没有变。作为一个企业家,就是要把企业办好,让它不断地创造价值。

  第2课 慈善:“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伪命题?

  自从1995年,潘石屹与妻子张欣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起,公司似乎就因为有了这对特殊的掌门人而显得与众不同。从推广“SOHO”的概念,到长城脚下的公社,潘石屹是北京房地产界最早玩概念的人,也是中国财富圈最早敢于为艺术埋单的人。

  相对于其他地产老板“炒房不炒人”、“闷声发大财”式的低调敛财术,潘石屹则看上去丰富生动得多。有时候,甚至因为他的言论及行为过于精彩,反而使人忽视了他背后的企业及其引以为豪的商业模式。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浮华之下,在2005年度“中国纳税百强”新闻发布会上,潘石屹作为纳税百强企业代表发言;与此同时,在有关慈善、捐助等相关新闻中,潘石屹夫妇也是经常被提及的对象。诚然,有人把这看作是“黑心房产商”的惺惺作态,也有人觉得这是超级富豪消耗其过多所得的“良心自慰剂”,但对于在没有严格社会准则规定的前提下,又有多少有能力却依旧以无知来面对责任和慈善的人们呢?从这个意义上讲,潘石屹夫妇所期待的“SOHO中国”更成熟的慈善机制,对众多中国先富人群来说,无疑具有巨大参考作用。

  《BIZMODE》:这段时间我们在关注一个问题:一个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它最原始的要义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一个企业家,作为生命个体,他应该追求人生幸福的最大化应该是分得很开的,似乎现在的企业家并没有将这两者分离开来,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潘石屹:我觉得不能分离出来。一个公司目标应该非常单一,那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只有给社会创造价值,才有可能给社会更多的税收。对企业来说,成绩就是利润。其他的,比如给一个企业加上过多的东西,我觉得就会有问题。

  这么多年来,其实我们似乎一直在空谈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企业组织,它的任务就是追求价值的最大化,利润的最大化,同时要遵守行业的标准。比如它是不是环保,这个当然要看标准:如果是在中国,你就遵循中国的标准;把产品出口到美国去,就遵循美国的标准。所以,一个企业,遵守法律和规定应该是第一位的。

  至于做慈善事业、福利事业,这些事情不应该是一个企业的责任。企业是没有资格做这些事的,因为属于它的钱都是股东的钱,你不可以拿着股东的钱去做自己的慈善事业,一定要尊重股东的意见,企业就是要保护股东的利益。所以企业就是要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至于老板赚了钱,想做慈善和福利,那都是他(企业家)自己的事情。

  《BIZMODE》:呵呵,是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媒体和舆论所谈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潘石屹:不能这么笼统地说,不过现在企业的责任其实应该是遵纪守法,创造利润。如果我现在拿着公司的钱去做慈善,这就是股民最忌讳的事情,也是股东最忌讳的。如果分红后,用的是自己的钱了,到时候可能就会关注教育问题、扶贫问题,也可能是艾滋病的防治问题,就让他(企业家)自己去做。

  《BIZMODE》:但对于一般的民营企业来讲,企业家个人的财富和公司的财富基本上是吻合的。但你现在是一个公众公司,所以才这么考虑?

  潘石屹:民营企业也一样。你希望做慈善和福利事业,这是企业家的问题,不是企业的问题。如果把国有企业的钱,或者拿着别的股东的钱花掉了,他觉得他是在做慈善,这是不对的。其实做慈善是每个人自己的愿望,应该是用自己的钱去做。所以咱们常常把这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给混淆了。

  《BIZMODE》:就你自己的财富来说,考虑慈善,你会做一些什么样的工作?

  潘石屹:我还没有想好。前几年其实我们也在不断地做,但效果都非常不明显。所以,我们希望找好一个角度,把已有的钱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而不是赶个时髦,人家做我们做。

  《BIZMODE》:你自己会有投入精力吗?

  潘石屹:我会投入时间和精力。每一件事情,如果自己不投入的话就没有感受。

  《BIZMODE》:用企业家的智慧,真正做慈善?

  潘石屹:这种实际上还是非常难。我记得3年前茅于轼他们几个人发起了一个扶贫基金会,给保姆做培训。结果前两天出了一件事,一个从这里出去保姆在一个人家看孩子,结果这个孩子哭着闹着,保姆就去拿墩布的这点时间,孩子从沙发上摔下来,死了。这对父母来说真是非常大的不幸,就一直打官司,跟保姆打没有用,结果就跟保姆学校打,最后好像让学校赔58万钱。所以,谁也别觉得慈善事业的面前全是鲜花,这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BIZMODE》:面对这样的事情,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心寒?

  潘石屹:我觉得,不管碰到什么样的事情,向善的决心、做这些善事的决心不能变。

  第3课 家庭:“父与子工作室”的良性思辨

  和潘石屹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潘总的一个习惯,那就是周末不能安排工作。把周末留给家人——就是这么一个小习惯,让许多同道中人羡慕不已。

  从拥有财富的规模角度来说,潘石屹的太太张欣丝毫不逊于她的丈夫。10月12日,胡润《2007胡润女富豪榜》颁布,SOHO中国的张欣以270亿元,名列全球十个最富有女白手起家业者的第二位。

  潘石屹认识张欣的第四天便向她求婚,浪漫得一塌糊涂。那时,潘石屹是尚无名望的集团合伙人,张欣是出身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如此的不般配,而结果呢,他们拥有幸福的婚姻,并且一起创造了SOHO中国的神话。

  张欣曾经给过丈夫这样的评价:“作为商人,潘石屹是个鬼才。项目定下来后,他对销售从来不担心,推进很快。但他投资非常非常保守,有20元恨不得只投10元。我有时也觉得他投资太保守了,其实也有一些机会可以做的。但潘石屹的这种理念有一个很大好处,就是我们的资金流非常健康,从来不负债。”

  而在潘石屹眼里,张欣是他心灵的净土。他曾这样介绍自己的博客生涯——“我博客上的许多观点,与很多朋友的交谈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张欣,我博客上的许多观点都是跟她一起讨论过的,甚至有一些观点就是她的观点,而我就好像一个管道,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她那些精彩的观点和内容给运输出来与大家见面而已。”

  如今,这个快乐的家庭已经拥有了两个孩子。

  《BIZMODE》:你比较喜欢你哪种生活状态?怎么保证和家庭在一起有足够的融洽的关系?

  潘石屹:不光是家庭,我认为人与人之间接触,包括和合作伙伴,跟周围同事之间,技巧的东西是不重要的,最关键的是用心去关心他们,爱他们,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只要有了这些心态,送花也好,约会也好,对孩子的付出也好,才有价值。

  人和人之间这些关系,形式的东西往往不重要,还是靠心。如果没有真正的内容,只是形式的东西就会假惺惺,装腔作势,这样就非常不好。

  《BIZMODE》:跟孩子互动的活动多吗?

  潘石屹:多,我们互动的方式特别多。

  我们有一个“父与子工作室”。在那放了各种各样的锯子、电刨、电磨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一起做一个凳子或者树屋什么的。

  我们还有一个“父与子读书会”。像“父与子工作室”的牌子都让孩子写的,然后贴在门口。而读书会,主要为了养成小孩好的读书习惯。现在他们读的时候,我就陪着读,每天晚上能够读40分钟到1个多小时。

  《BIZMODE》:您的“父与子的工作室”都做些什么?

  潘石屹:主要是木头、板子和油漆。这其实是训练小孩做事要有一个程序。

  前两天上市,我的小一点的小孩7岁。他就跟他妈妈说:“你们上市还没上完,为什么上市要这么长时间呢?你们得去做一个课题,这个课题做完后是要一步步的来,是有很多程序,你不做课题不行。”

  国外的学校从小就培养这个,像起一个名字,想一个口号,编上一首歌什么的。“父与子工作室”是一年前刚刚成立的,成立的时候,我的孩子就起了一个名字“父与子工作室”。名字完了还要一个口号,他们就叫:“材料、材料、工具、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状态,动手的状态。

  《BIZMODE》:你和儿子的“父与子读书会”也很有意思,你们共同读书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是你读你喜欢读的,他读他喜欢的,还是一起阅读?

  潘石屹:呵呵,我们自己读自己的。就是在一个环境里面一起读。因为我觉得人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绝不是光靠上语文课。最关键的是,不断地听、读和看别人写的东西。我把余秋雨写的书读了好多遍,还有路遥的书全都读了,还有陈忠实写的《白鹿原》,等等。你就反复看别人怎么写的。原来我根本不会写文章,别说写博客,写个纸条都结结巴巴的。

  第4课 人生:把成功当作一种状态

  20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在机关工作的潘石屹首先打破“铁饭碗”,辞职南下深圳特区。

  当许多人还在留恋机关工作的时候,他却勇敢地“下海”奋斗。万通“六虎将”通过炒房子赚到第一桶金,多少人沉醉在美梦里。此时的潘石屹意识到炒房的严重后果,果断地撤出海南,北上京城,重新创业。

  离开万通,潘石屹成立了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做的第一个专案就是“现代城”。当时那是一片烂地,公司所有人都反对,但是潘石屹却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将来一定会有发展。果然,多年后的现代城创造了北京房地产史上的奇迹。

  如今,潘石屹和他的“SOHO工程”的盘子已经越做越大。SOHO现代城、博鳌蓝色海岸、建外SOHO、长城脚下的公社、SOHO尚都、朝外SOHO等,皆成为京城亮丽的建筑景观。

  在获得了众多的成功,财富看上去逐渐稳如泰山之后,潘石屹却从不避讳谈论自己的出身,甚至在与任志强的口舌论战中,坚定地站在了相对弱势的那一端。

  “当一个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再多的钱都只是一些数位的变化。”这是潘石屹为财富下的定义。

  《BIZMODE》:人生这么多财富你怎么安排?

  潘石屹:没有想过,安排钱对我个人来说没有怎么想过。

  《BIZMODE》:你觉得除了工作,平常你自己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潘石屹:还是人生的东西,人生的意义、价值这些东西。

  《BIZMODE》:你现在思考的这些东西有结果吗?

  潘石屹:永远都没有结果,想就好。

  《BIZMODE》:现在中国有一种特别不好的东西,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个人都觉得人生巨大乐趣都要成功一次。在外人来看,你是一个特别成功的人,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潘石屹:如果一个人觉得成功意味着做一个多大的官,这可能是一个毒药,因为当你坐不到某个位置时你就可能觉得不成功;如果成功是赚了多少钱,那也可能是一剂毒药。因为你会发现身边有钱的人永远比你多。所以我觉得人一旦追求这个东西就很难真正成功,成功就可能是一剂毒药。

  可是反过来说成功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友善的,对别人和蔼的状态。如果这样理解成功的话,那就非常积极、非常正面。

  《BIZMODE》:你觉得现在是一个成功人士么?

  潘石屹:还是回到刚才那个话题,成功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你赚了多少钱。你赚1个亿,还是100个亿才是成功的状态呢?我觉得,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带来愉快、积极向上的状态——用这种状态描述成功的话,我可能是一个成功的状态。

  《BIZMODE》:你觉得你的人生到现在有些什么样的遗憾么?

  潘石屹:倒没有太多遗憾。做企业的时候,当企业盈利状态不太好的时候,好多事情不能做;现在企业盈利状态非常好,自己的收入也比较高,想做什么事情就可以去做。

  前两天我看了一本书,杨绛写的《走在人生的边上》。我觉得挺有意义的,尽管语言写的是颤颤巍巍的,但是很有价值的。

  《BIZMODE》:你觉得信仰最重要的是什么?

  潘石屹:最重要的还是保护。除了邪教之外,其他信仰都是教人要诚实。而这些诚实对别的职业不知道是不是保护,对商人来说是一个最大的保护,没有比诚实更能保护你的。从你第一天做帐就要从诚实开始,你不管怎么发展,你心里都踏踏实实的。如果你失去诚实的保护,就会每天担心税务局会不会每天来查你的帐本。这个教给你的一些生活态度,教给你的这些东西就是最大的保护。

  第5课 爱好:最幸福的思考和思考中的幸福

  或许,在潘石屹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之前,再也没有这样一个企业家,可以如此活跃在文艺界了。

  他写博客,并且访问量超高,还出博客书;他拍电影,而且一拍就找明星搭档,上“情人节”档期;他办杂志,《SOHO小报》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

  潘石屹拍完电影《阿司匹林》之后说:“我在剧组里跟导演没有任何矛盾,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可不像论坛,说房地产市场,一会说泡沫了,一会说崩盘了,争论来争论去。片场里没有嚷嚷,也没有你嚷嚷的场合,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当看到潘石屹出现在时尚派队或艺术展览会场时候,真的有种难以界定其身份的感觉。不过,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BIZMODE》:你平常写博客,也你拍过电影《阿司匹林》。我觉得你的生活应该是很丰富的,你平常怎么安排你的生活和工作的?你自己有什么样的爱好吗?

  潘石屹:最近好多爱好都没了,太忙了。我比较喜欢一些新的东西,没有做过的事情,自己还是想去做一做。比如没有拍过电影,就去拍了。

  《BIZMODE》:您现在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过?比如出去外太空冒险一下,买个游艇,或者打打高尔夫呢?

  潘石屹:我觉得人还是属于地球人,太空冒险的事情没有想过去做;我上游艇试过一次,结果一上去就吐,再好再豪华的游艇都是。我儿子也是这样,在上面呆着觉得不舒服。至于高尔夫,我从来没有打过。

  《BIZMODE》:你现在读什么书?

  潘石屹:我现在又在读《论语》的东西,读过三分之二了。原来也看过,总是隔一段时间看一段。

  《BIZMODE》:新读有新的体会?

  潘石屹:在中国这个社会,跟人交往,人的思维状态全是这样一个思维状态。可是如果你没有读过《论语》,没有读过《西游记》,一问孙悟空是谁你不知道,你就不了解他们这种状态。所以别人一提《西游记》就能联想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跟周围是什么关系等等。多读就会多了解。

  《BIZMODE》:我想接着社会的话题来谈。在普通人眼里,你是一个特别有追求的人。这种状态能给你带来什么帮助,你怎么样调整你工作中的一些压力?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东西。

  潘石屹:有的人可能觉得探险能减压,有的人可能是读了一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我的状态比较特殊,我只要我每天静坐半个小时以上,所有的压力和疲乏都可以度过,每天静坐。

  《BIZMODE》:就是静坐吗?

  潘石屹:冥想,冥想实际上就是什么都不想。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