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拍卖第一人 一碗水端“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06:34 第一财经日报

  吕宁

  上海拍卖行总经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和发起人之一,他填补了中国拍卖行业研究的空白,他带领中国拍卖行业迈出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步,他创造了中国拍卖行业无数的“第一”……林一平的名字在中国拍卖界几乎无人不知。今年是中国拍卖行业恢复20周年,林一平正在动笔写一本回忆录。他说他有太多有趣的故事要写,而这一个个故事正串起了中国拍卖行业的整个发展历程

  上海拍卖行总经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和发起人之一,他填补了中国拍卖行业研究的空白,他带领中国拍卖行业迈出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步,他创造了中国拍卖行业无数的“第一”……林一平的名字在中国拍卖界几乎无人不知。

  今年是中国拍卖行业恢复20周年,林一平正在动笔写一本回忆录。他说他有太多有趣的故事要写,而这一个个故事正串起了中国拍卖行业的整个发展历程。

  本想给儿子取名,却意外结缘拍卖

  朋友常说林一平天生就是做拍卖的料。拍卖讲求公开、公正、公平,而林一平无论是名字还是为人都是不偏不倚的。回忆自己与拍卖的初次邂逅,林一平自己也会赞叹其中的缘分。

  1986年8月12日,为了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林一平忙着翻看各类报纸寻找灵感。没想到灵感没觅到,他却被《解放日报》上的一篇文章——《为克服社会物资处理种种弊端,恢复公正拍卖是时候了》所深深吸引。文章揭示了林一平当时所在的上海市贸易信托公司下属企业在公物处理中的种种弊端,并提出可采用拍卖作为解决之道。

  最初,林一平只是因为文章提到自己公司而产生了兴趣,但随着文章深入,林一平也陷入了思考中。文章最后援引了一位旧上海拍卖师的话:“这么大的上海,如此繁荣的经济中心,却没有一家真正的拍卖行,真有点讲不过去。”

  当时的情况正是如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还存在一些拍卖行,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拍卖业在不到十年内就自行消亡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拍卖这种形式已被淡忘,就连“拍卖”这两个字,林一平也是从这篇报道当中第一次听说。

  第二年,林一平利用业余时间攻读的商业经济学本科即将毕业,毕业论文的题目就想到了“拍卖”。这个想法现在听来可能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个创举。因为拍卖业在国内绝迹多年,写论文所需的资料很难找到。但林一平对于这个研究方向却特别执着。他克服万难探访到了两位当时健在的老上海拍卖师,最后他们的故事和宝贵经验成为了林一平论文的主体,这篇《论恢复上海拍卖行》也大获成功。他现在还开玩笑说:“现在这些老拍卖师都去世了,能够得到他们真传的只有我了。这些东西直到现在还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从拍卖BP机号码开始走向市场

  很快,时代给了林一平施展这些“真传”的机会。1989年,国家体改委颁布通知,在沿海八大城市开展拍卖试点。当年12月18日,上海拍卖行就正式挂牌成立。1990年4月,时任上海市贸易信托公司人事科长的林一平,因他在拍卖方面的特殊研究,被调任上海拍卖行任副经理兼党支部书记。同年12月,又调回原职。

  最初从事拍卖的这八个月,林一平的情绪可以说是从高峰跌到谷底。进入一个自己神往已久的全新行业工作,他是抱着欣喜、刺激和紧张而来的,但现实却给了他当头棒喝,令他很快陷入彷徨、无奈和焦急中。公司不仅无物可拍,甚至没有一套可行的业务标准流程。

  “最难忘的一幕是1990年11月24日,”这一天林一平至今还历历在目,“还记得当时是阴沉沉的天,下着小雨。我和我的同事一脸无奈地站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小剧场向众多怒气冲冲的竞买人打招呼、退门票。当时的门票是5元,我们却每人退10元。”

  当天,公司原本计划在此处拍卖一批上海市公安局委托的古玩及艺术品,但拍卖还没开始,就被有关部门以涉及超限文物为由,一纸通知取消了拍卖。

  当时拍卖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根本得不到其他行业的认可。虽然拍卖行是为处置罚没物资而设立,但相关部门在选择此类物资处理方式时,大多我行我素,很少愿意选择拍卖这条新途径。“人们根本无法理解拍卖是什么,为什么要拍卖。”林一平说。同时,原本负责处理罚没物资的旧货商店则又担心拍卖行的存在会影响本属于自己的利益,对它加以排挤。

  于是拍卖行的最初两年,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当林一平1992年3月再次回到上拍任总经理时,公司的情况令他凉彻心扉。“当时整个公司只有6名员工,其中2名还是退休人员,6张办公桌,2辆自行车,1部电话机,外加20多万元的债务。而当时上级还决定从7月起,就要由我们自行解决工资。”

  重重压力之下的林一平,想到了当年写的论文。“拍卖不是专门处理罚没物资的机构,而是市场机制的一部分。既然是市场的一部分,那市场上就一定有适合拍卖的物品。”于是林一平定下了改变公司命运的一道策略,那就是不再依赖罚没物资,而是将拍卖重点放到市场的紧俏物资上,比如大哥大号码和BP机号码等。

  这又是一项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创举,甚至在林一平四处奔走游说邮电局时,这个新兴概念都被斥为“大逆不道”。“那个时候大家的思维还没跳出计划经济的框框,以前一件商品的价格哪怕是涨一分钱,都需要国务院颁布规定。这和拍卖的概念正好是背道而驰的,拍卖是随行就市,价高者得,因此很多人难以接受。”林一平说。

  但最终,市场还是被林一平打开了一个小口子。当时的通讯开发总公司同意拿出12个BP机号码给林一平拍卖,总计抵价6000元。结果在1992年4月25日的拍卖中,这12个号码以70600元的价格全部成交,这不仅给上海拍卖行赢来了建行以来的最大一笔收入8060元,更重要的是这次拍卖迈出了中国拍卖业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凭借这一次成功,林一平证明了拍卖行的存在价值,业务随之滚滚而来,全国各地的拍卖行更是争相效仿。到1992年底,上拍已经扭亏为盈,并实现了5万元的利润。

  “拍卖行要生存,就必须细分”

  BP机拍卖成功后,林一平立马想到了两年前那场中途告吹的艺术品拍卖,想要把当时封存下来的那100多件艺术品正正当当地拍出去。他始终认为,对于古玩、字画这些价值不易确定的收藏品来说,拍卖是最合适不过的交易流通方式。而这两年来,国家文物政策也已有所松动。于是在1992年6月6日,这场中国恢复拍卖行以来的首次艺术品拍卖终于顺利举行。

  当时100多件艺术品的总成交价仅有35805元人民币,这与现在的艺术品拍卖价格无法相提并论,但却为后来者开辟了先河。

  1993年开始,随着中国嘉德、上海朵云轩等专营艺术品的拍卖行相继诞生,国内拍卖业迅速发展繁荣起来,近几年甚至变得有些拥挤。后来的几年,上海拍卖行在不断创造各种第一、业绩稳步发展的同时,也渐渐感到了竞争的压力。“现在,仅仅上海就有130多家拍卖行,竞争可想而知。”

  作为少数国有体制的拍卖行,上拍无法像这些私营拍卖行一样灵活运作,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都缺乏活力。眼看着这么多后起之秀在短短几年内发展甚至超过了自己,林一平也曾感觉力不从心。“1997、1998年是我最低落的时候,感觉自身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打个比方,1997年的时候,一家私营拍卖行的总经理年薪能达到100万元,而我还不到10万元。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

  这个困境直到2001年上拍改制后才有所改善。然而此时的中国拍卖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手如云的新时期。现在,上海拍卖行已经不再事事“第一”,但是林一平对于与公司在现有体制下的发展已经非常满意,依旧保持着大拍卖行的自信和乐观,为公司安排好了下一步路线。

  “现在拍卖行要生存,就必须细分,”林一平说,“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细分,拍卖行业也是如此。这样就便于迅速发展,建立专业领域当中的声望和信誉。比如现在艺术品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块。而我们这样的综合性拍卖行,则需要在公司内部进行细分,做到专业化。”

  Profile人物档案

  林一平:上海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他在1990年中国内地恢复拍卖行业之初便进入了拍卖领域,成为中国拍卖行业的领军人物。林一平带领拍卖行业走向市场,开辟了包括车牌、大哥大号码、艺术品、广告招标等众多拍卖门类,也培养了拍卖界的众多人才,比如中国第一位女拍卖师、中国第一位拍卖专业研究生,等等。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