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作栋:平衡国际化核心在于本土文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 00:18 第一财经日报
赵奕 在整个晚宴期间,吴作栋不断起身与来到他身边的人举杯致意,他几乎无暇好好欣赏舞台上的表演,也无暇好好品尝面前的美食。 10月26日晚,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这位老者以新加坡国务资政身份,代表其国家政府宴请600名来自中国工商业和文艺界的人士。 “中国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样在文化上也取得了不小成就,新加坡想做的是将新加坡在文化上的一些成绩带到中国来。你们会发现在新加坡同样有很多文化人才,你可以听到那些音乐,有中国的风格,也有其他风格。”吴作栋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做过14年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在离任后正通过各种方式发挥“余热”,“新加坡节”正是其中一种。这项始于10月10日、截止于12月7日的活动,分别在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举行,是新加坡政府历年来最大的政府营销活动。吴作栋正是上海活动的名誉赞助人。 实际赞助人 有名誉赞助人,就有实际赞助人,那些真正掏腰包的正是二十多年来在中国大展宏图的新加坡企业:凯德置地(Capitaland)、吉宝集团(Keppel)、星展银行(DBS)、虎牌啤酒(Tigerbeer)、千禧国际酒店集团(Millennium)…… 这些多已在华拓展多年的企业集团,在整个“新加坡节”活动中显得十分低调。作为一次文化和艺术唱主角的活动,全部30场专题活动中,仅有3场与商业直接相关,分别为北京举行的题为“新加坡——伴你走向成功”、“中国—新加坡媒体商业论坛”,以及在上海举行的“新加坡——迷人之都,无限机遇”。 “我们深信一个企业要做生意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做朋友。如果我们的业务是建立在友谊之上,那就是一个可持久的业务,是一个双赢的业务。”吉宝集团董事长助理曾士生对记者表示,低调背后,新加坡企业希望本次“新加坡节”更为纯粹。 “新加坡节”是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牵头的一次文化外交活动。2005年,首届“新加坡节”在伦敦举行,旨在提升新加坡作为拥有多元文化的国际都市的知名度。 2007年,该节移师中国,显示了两国在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文化艺术交流已经获得契机。 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中新双边贸易额为292.2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其中新加坡自中国进口152.5亿美元,增长16.8%,新加坡对中国出口139.7亿美元,增长6.2%。 对此曾士生有着切身体会。与中国的合作成为该集团海外最大的投资市场之一,集团的主要业务探油、海事、房地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业务,都在中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我们已经把生意做到了中国16个城市。” 目前,在新加坡对外贸易增速整体放缓的情况下,中新贸易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中国在新加坡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达到11%。中新贸易增长对新加坡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9%,高于去年同期19%的贡献率。 与曾士生有同样感触的是另外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凯德置地。“中国地区占到嘉德集团总资产份额的27%,达到234亿美元,这里是我们最大的海外投资国。”该集团一位高管告诉记者,“凯德置地在中国最为成功的是房地产投资,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国外房地产开发商。” 企业搭台,政府唱戏 11月2日,新加坡音乐人陈国华在上海音乐厅为观众奉献了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经典默剧《小玩意》,该剧当时由孙瑜导演,阮玲玉主演。 陈国华与其七人乐队为该片重新配乐,从现场的演出效果看,十分受欢迎。“大中华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包容了历史、社会、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我在为《小玩意》配乐时,就发现这是我所看过的第一部无声中国电影,而它给我带来的挑战和思考有很多。”陈国华对媒体表示。 “我们的艺术非常注重根植于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有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马来文化。当地艺术家很多受到这些传统文化启迪,但是我们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部长李文献对记者表示。 而艺术多元化的背后,也是跨国企业对于中新两国文化交流的迫切需要。正是在众多企业众星捧月之下,“新加坡节”才得以在中国隆重登场。 “第一次来上海是1971年。现在的上海已经完全不同了,我想说现在它是一个伟大的城市了。上海和新加坡之间将合作很多,相互学习。”吴作栋说,上海正处在向新加坡学习的阶段,而且已经学习了很多,比如在管理方面,“我们的合作让我们不断改变认识。” 事实上,中新两国在1990年建交,正是吴作栋走马上任的时候。17年来,中新之间的绝大部分政府合作都是他和内阁资政李光耀一手促成。 例如两国政府在人才培训领域的合作,主要项目就有中国赴新加坡经济管理高级研究班、中国市长赴新研讨班、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新考察、两国外交部互惠培训项目等。 2001年起,新方定期派中高级官员团访华。而2004年5月,双方决定成立“中国-新加坡基金”,支持两国年轻官员的培训与交流。甚至中国中央企业的高管们,也定期由新加坡国有控股公司——淡马锡派人来进行培训。 在中新两国政府不断进行合作的同时,新加坡企业也在中国不断加深本土化。 “我们尽可能雇用当地的员工,并且让他们进行培训,甚至将员工送到新加坡进行培训,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凯德的企业文化中。”凯德置地前述高管告诉记者。凯德置地总裁廖文良甚至养成了习惯,定期通过电子邮件与中国员工分享他的管理理念、对企业核心价值的思考,和他在参加各种商务活动中所得到的体会。 凯德置地在中国95%的员工来自本地,此举被认为使廖文良极大地“集结了军心”。 “凯德在海外的运作,不只是考虑经济上的因素。文化交流能够拉近我们和海外的关系,加深了解。作为一个来自新加坡的跨国企业,我们觉得帮助推进新加坡的文化艺术对于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凯德置地高管表示。 “我们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有经验可以与中国分享,就是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我们是否失去了我们的核心价值,我们觉得重要的东西,我觉得必须要取得平衡,这个平衡就是我们要保留自己的文化。”吴作栋说,“新加坡节”就是新加坡不断国际化过程中,保留和发展本国文化的展示。插图/苏益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