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陈峰离职迷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 04:48 证券日报

  不过仍有市场人士坚信,一旦大新华航证实在香港上市,那么海航股份的退市可能性就非常大。而这种看法也和海航集团内部人士的说法趋于一致。

  □ 本报记者 袁志伟

  西伯利亚的寒流正由北向南扑去。

  11月1日,海南航空(600221)发布公告称,海航创始人陈峰正式辞去上市公司海航股份的董事长职务。同时获准辞去公司董事职务的还有谭向东、李清及两位外籍董事Ronald O. Drake和Iain Aitken。

  据公告显示,在10月31日海航召开的董事会上,朱益民、王英明、牟伟刚被增补为公司董事。在陈峰离职后,自去年3月起任海航股份总裁的朱益民,将接替陈峰成为海航股份董事长;而原来担任首席运营官的王英明,将接替朱益民出任上市公司总裁。

  对于事先毫无征兆的海航高层陈峰的离职,外界反应十分强烈。

  据记者了解,自9月21日起,海航的股票就跌跌撞撞,一路疾走下风。从21日盘中创下最高的14.35元/股,至昨日的9.41元/股,跌幅三成有余。股民对海航的表现也是怨声载道,众多股票论坛中对海航的骂声不绝于耳。

  就在这段敏感的时期,《经济观察报》又爆出海航曾两次下发内部通知,告诫其员工迅速抛售持股的敏感消息。余音还未散尽,陈峰又毫无征兆地离开,种种敏感元素交叠在一起,一时间针对海航的猜测纷纭而至。

  为寻求答案,记者随即拨通了海航的电话。但记者得到的答复是“公司领导、董秘、证券代表都出差了,哪个领导也不在”,并被草草地挂了电话。

  灵魂人物正面回应

  对于自己“平静且正常”的离职行为,外界的反应显然让陈峰始料不及。11月2日,陈峰不得不接受媒体采访,澄清外界对他离职所涌现的种种猜测和传闻。

  陈峰解释说,他的离职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经过多年潜心发展,

海南航空已经由一家公司裂变为一个拥有357亿规模、年收入120亿元的产业集群,他显然已不适合只在其中一家担任董事长;其二,证券监管部门有控股股东的董事长原则上不应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的监管要求,而即将成立的大新华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将登陆海外资本市场,按照相关规定他已不适合再担任海航董事长。

  陈峰强调,虽然离开海航股份,但他仍然担任海航集团董事局的董事长,在其领导下“海航集团包括上市公司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同时陈峰透露,海航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已在运作当中,主体便是将在年内成立的大新华航空,他将出任大新华航空的主要领导职务。

  他介绍说,未来海航的构架将是海航集团旗下的大新华航空控股海航股份A股上市公司,海航集团将继续保持对航空产业的一体化领导。

  那么,陈峰何许人也?为何他的离职会掀起轩然大波?

  其实,在航空业,陈峰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海航内部,陈峰的地位更是首屈一指,无人匹敌。一位海航员工表示,无论是股份公司还是集团,陈峰都是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

  海航的公告也极高地评价陈峰。公告中指出,在陈峰的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海南航空总资产由始创之初时的1000万元资产增长到现在357亿元的资产规模,年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已经成长为中国第四大的航空公司。在陈峰任职期间,海航成功地发行了境外募集法人股,实现了A股、B股上市,成为了中国民航业第一家A股、B股同时上市的航空公司,成功地实现了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对接。

  另外,凭借中国民航业重大改革的历史机遇,海南航空于2000年至2002年先后重组了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山西航空,为推动民航企业的改革和重组起到了示范效应。在国际、国内尚无可借鉴模式的情况下,海南航空及其下属的中国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山西航空四家航空公司更率先实现了合并运营,为中国民航体制改革之路进行了重要探索。

  对于陈峰的离职,海航方面表示,包括陈峰在内的领导层的离任不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海航集团人士也称,陈峰现仍担任海航集团的董事长职务,他的离开是为了集中精力,更专注地打造重组中的“大新华”航空。

  缘起“大新华”上市?

  陈峰的正面回应似乎印证了很多业内人士的猜测,那就是陈峰的离职正是为了“大新华航空”宏大计划的顺利起飞。

  据了解,早在几年前,作为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就初步拟定了“大新华”战略的三步走计划:第一阶段,从2002年起,实现旗下4家航空子公司海南航空、新华航空、山西航空、长安航空的合并运行;第二阶段,正式挂牌成立新华航空集团;第三阶段,大新华航空争取早日上市。

  今年初,新华控股已经拿到了民航总局颁发的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目前,“大新华”战略开始步入陈峰设计的第二阶段。

  资料显示,新华航空控股公司于2004年7月由海航集团发起成立,至2006年6月注册资本达30.86亿元。其中海南省政府以15亿元注资持股48.61%,为第一大股东,索罗斯基金持股18.64%,其余32.75%股权由海航集团及其关联企业持有。

  而在去年6月,海南航空以每股2元的价格,定向增发28亿股社会法人股,募集资金56亿元。增发后,新华航空控股持有海南航空社会法人股16.5亿股,占增发后总股本的46.7%,取代索罗斯基金成为海南航空的第一大股东。“大新华”战略稳步进行。

  就在前不久,作为十七大代表的陈峰在接受中外媒体集体采访时也表示,海航重组已得到国家批准,今年年内将会公布重组消息。

  此前陈峰也曾透露,重组后的新华航空控股将以航空运输为主业,兼营航空运输上下游产业。机队的预期规模将达240架至250架,在海航目前130架飞机的基础上,将以每年20架至30架的增长速度扩充,最终将实现世界级中国航空品牌的伟大构想。

  而本次高层的离职也印证着“大新华”的战略。有业内人士指出,包括索罗斯方面派遣的Ronald O. Drake和Iain Aitken两名海航B股董事成员也在此次变动中离职,这恐怕正是市场猜测的外方股东认为已经是时候抽身海航股份,而转投大新华航空的运营筹备了。

  海航难逃退市命运?

  虽然大新华航空的挂牌是否将最终导致海航股份退市,仍然是个未知数。但是不可否认,新华航空的成立以及陈峰的离职确实引发了投资者对于海航A、B股退市的极大关注。

  截至目前,据内地上市的5家航空股份公司所公布的2007年度前三季度报告显示,海航股份以每股收益0.119元,列第4位,较前三位业绩相差较大,其中与第一名南航相比,业绩相差近四倍多。

  有业内人士对此分析称,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新华航空控股今年底正式挂牌成立。而海航集团意欲将将新华航空控股转以“红筹”模式在香港上市。那么,新华航空虽控股海南航空,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同业竞争,这将不利于新华航空的发展.因而高盛亚洲分析师Kerry认为,如果新华航空明年成功上市,海南航空将面临退市问题。

  海航集团宣传部负责人孙奇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大新华航空成立的时间表,仍应以陈峰的表态为准,但对陈峰离职是否与海航股份退市有关的问题“不便置评”。孙奇杰指出,陈峰离职只是正常的人事变动,投资者应就事论事地看待,不要把这个消息与海航股份或者大新华航空的整合片面联系起来。

  不过仍有市场人士坚信,一旦大新华航证实在香港上市,那么海航股份的退市可能性就非常大。而这种看法也和海航集团内部人士的说法趋于一致。

  海航集团一位人士透露,海南航空将来会消失,国内航空市场上也将看不到海南航空的牌子,山西航空和长安航空也一样。

  但他补充表示,上述的消失,只是说海南航空、山西航空和长安航空的名字会被新华航空所取代,统一标识。他们的业务也将由新华航空统一管理。而海航的股权,将会被新华航空收购。

  对于海航集团为何不直接用海南航空的牌子继续做强做大,而要单独成立大新华航空的疑问,上述海航集团人士解释说:“海南航空的牌子地域性太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海航集团只是一个地域性的航空集团公司,这与海航集团做强做大的战略目标相背。”

  对此,业内有分析人士认为,海航过高的负债率也是原因之一。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将会影响到海航扩大机队规模所需要募集的资金。而在新华航空集团成立后,海航可以借助新华航空的新“外壳”,募集资金并争取上市,以便获取更多的战略投资者,这对于海航集团快速发展以及规避财务风险都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虽然海航的股票并不尽如人意,而且面临退市的命运,但依旧有投资者对海航“不离不弃”。

  一位持有海航股票的投资者表示,“按兵不动”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前期的大跌让他们损失惨重,另一方面,也正契合海航退市的传闻。他分析说,“新华若能在海外上市,对于海航来说应该是利好。即便是海航退市,海航也应该按照

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以较高价格要约收购股民手中持有的股票。那样或许能更大限度地弥补我们的损失。”

  事情没有发生前,一切都是流言,我们等待着事实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