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施正荣: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14:55 东方企业文化

  ◎ 技术不是唯一的,要把市场放在第一位

  ◎ 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

  ◎ 一个旅居澳大利亚的世界顶级太阳能科技专家,仅仅四年时间,就成功地坐拥百亿身家

  文/本刊特约撰稿 范学凤 丁 亮

  2007年8月,随着百亿身家浮出水面,43岁的施正荣荣获“中国新首富”桂冠。对于成功之后的一切,施正荣说自己并不看重。“我每天照样去实验室作研究,同时也要跑市场。”从小到大,施正荣和商业一直没有直接的关系,留学澳洲十几年,他的身份也一直是太阳能研究专家,但短短几年之间,这位科学家却成功创办了一所全球著名的企业,自己也变成了“首富”,这里面有何秘方?

  施正荣解释:“知识分子创业,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技术不是唯一的。往往搞技术出身的人都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但搞企业要把市场放在第一。一切为了市场,一定要有盈利,要克服那种臭老九的清高习惯,整合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有人说我在国外搞的是第二代技术,回国生产的是第一代产品,这就对啦!”

  给妻子赚学费:洗碗做厨

  1987年,一个出国

留学的机会出现在眼前。“那个年代,国内的机会远没有现在多。我希望有机会出国,希望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愿望强烈地刺激着施正荣,而这也成为了他再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

  得益于扎实的英语学习基础,施正荣参加EPT考试,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抓住了出国机会。1988年5月,施正荣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进修。

  施正荣认为自己绝对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笑着说:“好不容易出国了,首先要赶紧把老婆弄出去。”于是,这个一直做学问的“学究”一到周末,就一改研究员的样子,穿得西装革履地到处去找工作、去赚钱,目的就是给妻子赚够学费。

  施正荣跑到日本餐馆用“纯正”的日语说:“初次见面,多多关照。”那是他仅会的一句日文。

  为了能挣到足够的钱,从不烧菜的施正荣,硬是学下了厨师证书,做了美国菜;在国内习惯深居简出做科研到深夜的施正荣,也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到咖啡馆连续洗碗16小时。

  一番艰辛后,1989年,施正荣顺利地把妻子接到澳大利亚,一家人重新团聚。

  偶遇名师

  毕业不久,施正荣希望能够继续深造。“一开始想进物理系,但当时那个实验室因为资金不足,没有能力再接收新成员。一次,无意中看到广告,说电子工程系要招兼职研究员,我立马跑去应聘,可实验室已经招满人。但对方很热情,还是让我参观了实验室。”

  几乎绝望的时候,新的机遇出现了。“有人介绍说二楼的阳能教授马丁•格林太要招人。”

  施正荣立刻跑到马丁•格林教授的实验室,并敲开了门。“出来一个高大英俊、风度翩翩的教授,着实把我镇住了。”施正荣向马丁格•林教授讲明前来拜访的目的。“一开始,他并不想要我。但我告诉他,我只是想找份兼职工作、只想再深造时,他同意我留下了。”施正荣自我评价说,“也许,我的性格中就是有一种执着的精神,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自从认识这位全球太阳能权威后,施正荣开始从事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他的专业也开始彻底转变。多年的辛勤奋斗、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让施正荣倍加珍惜当时的机会。

  施正荣没有浪费这个宝贵的机会。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获得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博士学位,成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上攻读博士学位时间最短的博士生。

  1995年,以马丁•格林教授和施正荣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实验室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并成立了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当时,我是公司的科研主管,并参与公司的管理经营。”

  施正荣在主持研究多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开发研究期间,在国际杂志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

  “在参与经营过程中,我也开始充分意识到成本问题、市场化的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关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给我以后的创业带来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艰难创业

  在澳洲的日子,施正荣自称“混得还不错”。按照正常标准,他在专业领域算得上佼佼者。

  施正荣获得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博士学位后,留校任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1995 年,他开始担任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技术董事,与一批世界顶尖的太阳能电池专家一起做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他本人还持有10 项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是国际太阳能电池领域的专家。

  施正荣本可以在南半球活得很滋润,但他坚信自己的专利对发展中的中国大有裨益。人多资源少的国情,决定了太阳能发电在中国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于是施正荣“铁了心”回到了祖国。2000年年初,施正荣告诉在澳洲生活多年的家人,自己准备回国创业的时候,老丈人首先提出了疑问:“你一介书生,你也想创业,你知道这里面水有多深啊?”

  “什么乱七八糟的,有那么复杂吗?”施正荣脱口而出。自从1988年从上海到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留学之后,十几年间他一直在研究太阳能科学,此时的身份是澳洲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技术董事,对于技术之外的世界,他了解得并不多。

  2001年,他将自己在澳大利亚的所有财产全部变卖,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女回到了祖国。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初到无锡,施正荣面临着无人投资的尴尬境地。在无锡市政府的极力撮合和无锡市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部经理张维国的劝说下,无锡小天鹅集团等8 家当地企业出资600 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 万美元的技术参股,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现在想想真是后怕,当时要什么没有什么,风险真的很大。”施正荣有点心有余悸。

  最艰难的时期,尚德公司有两个月发不出工资,靠股东担保、银行贷款才度过难关。当时有一个10 万元的工程合同,在建设过程中,款已预支一半的情况下,员工冲进施正荣的办公室逼债,扬言搬走设备抵款。从2002 年3 月到2004年底,施正荣带头只拿四分之一的工资。让他更难过的是,他从澳大利亚请回的两名创业伙伴也离开了尚德。“他们可能认为我是一个科学家,经营不行,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人各有志,终究不能强求。”

  走向成功

  不过,事实证明这个“洋博士”的眼光是准确的。2002 年9 月,尚德公司在无锡建成了第一条10 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其产能相当于此前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4 年的总和,施正荣也第一次看到了别人信任的眼神。为了寻找市场,他在国外一呆就是几个月。当大把大把的订单从海外流向尚德时,施正荣知道,自己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施正荣认为这段时间自己成长很快,“从一个比较天真的学者,一下子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男人,知道社会生活不会一帆风顺。”

  不久,德、美等国先后出台相关法规,全面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太阳能电池市场因此暴增,面市不久的尚德产品技术先进,价格优惠,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商之一。登陆纽交所的尚德,也成了资本市场追捧的新能源概念股,市盈率高达五六十倍,远远高于在纳市的中国网络股,也因此成就了施正荣的近两百亿身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家庭中,如果能出一个留洋博士,已是非常了不起。但家中同时出现两位赴海外求学的孩子,那更是让人称绝。而巧合的是,1988年,当施正荣前往澳大利亚求学时,他的双胞胎哥哥陈恒龙也恰好在同一年,背起行囊前往美国求学,主攻生物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留在美国发展。对于兄弟俩出色的表现,施正荣笑笑说:“小时候,我们从不一起读书,但我俩的成绩都很好。也许是基因的原因吧。”据悉,受施正荣事业成功的影响,陈恒龙一家也决定回到国内发展,并已在上海开设公司。2005年上半年尚德海外公司向高盛、英联、龙科、法国Natexis、西班牙普凯等国际著名投资基金共私募了8000万美元的资金,完成了对尚德所有国内股东的股权收购,使尚德成为一个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资企业。

  北京时间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NY:STP)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

  在《福布斯》杂志2006年“全球富豪榜”上,现居中国、国籍为澳大利亚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以22亿美元排名第350位。

  【在养父家中长大】

  1963年2月,施正荣出生在江苏省扬中市。“这是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很多家庭吃不饱,穿不暖。我很自然地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施正荣回忆道,“其实,我原本不姓施,而是姓陈。”原来,和施正荣一起来到世上的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因为自然灾害,家里非常贫穷,无法同时养活两个孩子。而我的养父母家刚出生的一个女孩却因疾病夭折了。所以,我就被送到施家,由他们抚养长大。”

  “因为两家离得不远,所以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大概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到十岁就很清楚了。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跑回原来的家,也从来没有埋怨自己的亲生父母。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多事情都是迫于无奈。”

  出生没几天,施正荣便因为家庭贫困被送到了施家。骨肉分离,这件事多少带着些悲剧色彩。可事实上,施正荣不仅没有怨悔,对施家反而充满感激之情。“养父母对我非常好,甚至超过他们的亲生孩子。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不管家庭有多拮据,养父母都全力支持我的学业。没有他们,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

  “家里两个人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爷爷,一个是母亲。”说起爷爷,施正荣满脸幸福,“他解放前就是帮助寺庙

理财的人,很有经济意识。他从小就告诉我,‘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那时候不让做买卖,但是他还是能找机会在附近几个县做些小生意,所以家里经济一直都挺好的,印象中我就没有挨过饿。”

  对于母亲,施正荣更多的是尊敬:“母亲对人特别好,那时候家里附近有一些外地来的工人,过年过节的时候,母亲就把他们请到家里一块吃饭,这是很少见的,平时帮助别人她也总是很舍得,这让我长大了以后很懂得要和别人分享。”

  无锡尚德上市之后,施正荣很快拿出了几千万元成立了一个基金,取名“施氏家族慈善基金”,以示对施家的感恩之情。

  【走向广阔天地】

  “小时候,我常常坐在家乡的江边,看着远方一座又一座大山,我总是在想,江的对面是什么?是村庄,是大山抑或是另一个世界?”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施正荣说,“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走出扬中这片狭小的天地。”

  除了好奇,施正荣走出去的另一个动力是“穷则思变”。施正荣回忆道:“和绝大部分农村的孩子一样,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农村里插秧种田。清晨出门劳作,日落而息。天天在泥地里摸爬滚打,又饱受蚊虫叮咬,滋味非常难受。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走出这片小天空。”

  有动力,更有聪慧,施正荣的学业生涯可谓一帆风顺。1979年,当中国恢复高考两年后,年仅16岁的施正荣就顺利考上长春理工大学。

  对大学生活,施正荣用“简单”两个字给概括了。“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业,施正荣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六点半去跑步,四年如一日。风花雪月的日子,离这位年轻人非常遥远。

  “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学习英语。当我学习数理化感觉很疲惫的时候,只要翻开英语书籍,就会觉得全身轻松。英语是我枯燥学习中的最好调剂品。”成绩优良,英语优秀,1983年,施正荣顺利考上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

  【哼唱锡剧】

  如今,事业有成的施正荣喜欢抽空去艺术团唱锡剧。虽然施正荣不是出生在无锡,但他对锡剧有一种独特的爱好。“在中学时代,我就经常担纲男主角的表演角色。我喜欢唱锡剧,也酷爱

京剧。”施正荣说。据悉,目前尚德艺术团就是一支锡剧艺术团,由施正荣担任团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