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均豪:我要成为全民创业的推动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 11:47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邓心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王均豪 失去了王均瑶的均瑶集团再次站到舞台中央。 均瑶,这个从温州农村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在经过15年的成长之后,其营业收入已超过65亿元,名列中国民营企业百强。从创业之初兄弟几人只希望能养家糊口,到如今现有员工4000多人,均瑶集团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蜕变。 2006年底,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成立时,均瑶作为唯一的民营企业,与招商银行、IBM等大型国企和国际著名跨国企业一起站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前沿,这个号称要“为客户创造超出人们想象的价值”的企业集团,为什么如此关注CSR(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被某些人戏称为“少数大型企业作秀俱乐部”的领域究竟能给这个民营企业带来什么? 在美丽的太湖之滨,均瑶集团副董事长王均豪向《财经时报》描述了这个民营企业朴素的“责任”之梦。 《财经时报》:很多人都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超大型企业的事,对于平均寿命只有2.9年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参与CSR是否会造成成本上升,因而影响企业发展? 王均豪:与其它企业实施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的思路有所不同,均瑶集团并不是等到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以后,才开始考虑社会公益活动,而是始终将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合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企业新项目的设立,从不仅从利益的角度出发,而总是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和长期社会效益紧密结合。 从加入联盟的时候,我们就提到:不能将企业社会责任单纯理解为捐款和公益事业,更要将企业做成可持续发展的实体,成为和谐社会的贡献者。这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要把顾客利益,员工利益,股东利益,社会利益都能做到平衡,共同履行“服务创造美好生活”。最好的帮助不是直接给那些贫穷地区提供一些物质上的直接救助,而是要从思想上去影响那里的人。这是我现在做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指导思想。 《财经时报》:作为第一批向联合国递交《全球契约》的中国企业,六年来你们感受到哪些收获? 王均豪:联合国全球契约是1999年1月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的。2001年10月,均瑶集团在三峡投资中改善移民生存状态的创新行动,作为案例在联合国全球协议论坛上发言介绍。当时,集团董事长作为中国企业联合会推荐的唯一的民营企业代表到英国伦敦参会,并当场递交了包括就业、环保等内容的联合国全球契约承诺书。为此,我们确立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是,积极参与光彩事业,秉承义利兼顾的理念,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在光彩事业中发展壮大,向社会贡献一个健康稳定的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是为促进和谐社会尽一份力,这也是企业家的职责。 《财经时报》:您能举例说明一下如何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 王均豪:2000年初,我们去宜昌考察。从利益的角度考虑,我们不会在那里投资,我们会首选长三角或者武汉。因为宜昌交通不方便,影响物流,而且配套的厂家不多。但均瑶还是被当地一些状况所感动,最终在宜昌设立了乳业基地,至今吸收了1000多移民直接就业,带动了产业链就业人数5000多人。今天,在宜昌已经有了均瑶国际广场、均瑶大剧院。均瑶五星级酒店也在建造中,不久的将来可以为宜昌人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为很多愿意来宜昌投资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财经时报》:您在谈话中总是讲到“企业家的职责”,是否正是这种责任感让均瑶有了今天的成就? 王均豪:说实话,我们创业是为了养家糊口,当时没有想过这么多,但当钱多到只能让我们感觉到数字变化的时候,想法也发生了变化。我们是从温州农村走出来的,每天看着身边无数的人在创业,有很多企业在一夜之间死去,真的很不容易。所以当我们提出要做百年老店的时候,我们感觉“均瑶”不可能独善其身,要想发展,我们要为自己发展的环境做些事。均瑶集团已经走出了办企业赚钱改善物质生活的局限,已经将企业走向与国家的产业导向结合在了一起,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财经时报》:您提到了这几年目睹很多温州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尤其是今年中国制造在国际社会遭遇一系列危机,这对生产型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均瑶在产品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均豪:对,这个事情对我们产生的冲击很大,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篇博客。均瑶一方面是制造商,一方面是销售商。很多外国同行或是媒体来我们企业参观后都对中国的生产水平感到吃惊,事实也正是这样,中国企业的大多数产品质量都非常高,但我们缺少的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一些个别的产品质量事件被外国媒体放大了。现在,我们不仅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标志特许产品生产高级赞助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F1方程式大奖赛和2007女足世界杯等特许经营商,为此我们还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产标准和采购标准,希望通过这些大型的国际会议和体育赛事,让更多的外国媒体注意到中国的产品质量其实非常好。均瑶在这个过程里不但能够提高自己,也能够带动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为“中国制造”贡献更多的正效应,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也感受到了肩负的责任重大,对我们来说,企业社会责任不是结果,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作为民营企业,均瑶集团希望通过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而成为这一进程的表率和先锋。 《财经时报》:我们注意到均瑶在选择公益项目的时候很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一是扶持创业,这显然跟均瑶自身的成长关系很密切,今后均瑶在公益方面的重点会向哪方面倾斜? 王均豪:是的,很多工作都跟我们兄弟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我们一直很注重教育方面的工作,“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均瑶集团希望以民间资金来积极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是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最迫切的工作的话,我会选择“创业基金”。我在湖北政协上提过一个建议,希望设立创业者基金。湖北团省委经过研讨通过这项议案,现在这个基金已经帮助很多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大家现在经常提到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岁,这是一个很让人痛心的数字。创业的前三年被称为“死亡之谷”,因为这个时期最不好融资。 让我特别高兴的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了“全民创业”的问题。在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中,特别强调“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种提法非常令人激动,我们希望能为此做更多的事。 《财经时报》:现在这个基金都是均瑶自己的投资么?有没有建立一种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来一起做这项工作? 王均豪:现在这个创业基金是均瑶集团独自出资,我们现在还在摸索,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管理方式,包括对受助人的选择标准,现在都是根据我们自己创业时的切身感受在制定标准——比如我们选择创业者时,会看他自己投入进去的资金和时间到底是多少,他自己付出的越多,他越会珍惜项事业,反之如果是拿父母的钱出来创业的话,很多人会认为“玩”掉几万块钱没什么关系。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提高创业者的成功率,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 《财经时报》:其实均瑶在公益方面投入的资金不是个小数目,比如2003年,共青团中央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均瑶集团仅一次捐款就高达1000万元,对于这样的投入企业内部是不是有反对的声音? 王均豪:我们从未想过通过公益事业得到怎样的回报。但事实证明,均瑶集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使得均瑶集团越来越健康、稳健地成长,这几年我们的路越走越宽,与此同时,社会也给予了均瑶集团众多的荣誉。我们获得了“2006年获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先进个人”、“中华慈善奖”、“中国光彩事业奖章”、“首届上海市光彩之星”……这些工作实实在在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我们还成立了均瑶集团志愿者协会,每个均瑶人都将利用这个平台更多地奉献爱心,大志有恒,持久践行“服务创造美好生活”的承诺,努力营造健康、积极、向上、充满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文化。文化值多少钱?这是无价之宝!- 责任与“财商” 本报记者 邓心 挪威科学家在对24万余名18到19岁的青少年男子进行智力测验后发现:老大的平均智商分数高于弟妹约2分,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家里第一个出生的孩子,那你就可能比你的弟妹更聪明。 《科学》杂志的评论撰写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人与社会研究所SULLOWAY博士指出,所谓“老大”智商高不仅是由出生顺序决定的,主要还是受到智力环境的影响,正因为“老大”从小就要承担照顾弟妹的责任,而这种非正式的“老师”身份事实上令“施”者受益。 这项研究也恰好解答了那些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中一些发展的秘密——经常有人问这些企业: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会让企业不堪重负吗?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吗? 均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成长中的均瑶在很“小”的时候就选择了承担责任。2004年11月7日,年仅38岁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先生,因患肠癌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引得无数人扼腕叹息。他们这一代企业家白手起家,每天工作18个小时左右的生存状态也由此进入大众视野,民营企业成长的不易由此可见一斑。 王均瑶的突然去世让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状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国人的内心,而均瑶集团的下一步如何,同样是大家非常担心的问题,尽管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仍是相当艰难,但均瑶集团不但坚守当年的承诺,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帮兄弟们一把”的豪气。 正因为一路艰难地走来,均瑶对“创业”更具有常人难以想象的感情。当这种感情恰好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契合,并擦出新的火花之时,均瑶迅速地捕捉到政策并再一次走到了最前沿,正如他们一次次捕捉到常人不敢尝试的商业机会一样。 采访均豪的时候,他常常说到一个词——兄弟,这个带着强烈乡土气息的词汇深深映射着这一批民营企业家的内心,有对兄长的深深思念,更有对责任的淳朴理解。 正因为真诚、正因为淳朴,这些来自中国乡村的企业,才拥有了更高的“财商”与更强的生命力,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我们真正见证了“施”者的成长。-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