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者陈文华和一座村庄的变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 04:51 中华工商时报
-特约通讯员李芳芳 本报记者江丛干 有专家评论,学者参加新农村建设,陈文华不是第一人;但个人出钱并将农业考古、文化及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国也许没有第二个。 陈文华为此怡然。他说,一切都是偶然,一切更是必然 三年前。江西婺源。一座蜗居深山的小村庄,一个近乎绝迹的以水为动力的木制水转捻茶机,一位古稀考古学老教授。近似惊鸿的一瞥,他醉了,然后,带着积蓄一生的资金来了。他要改造这个小村庄;他享受地去做,快乐地去做,执著地去做,像是一个传说。 用买胭脂的钱招来“大驸马” 陈文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中国茶文化学”学科带头人、首席研究员,农业考古学家,著作等身。 2004年夏天,陈文华到婺源县上晓起村考察。一踏进这个至今也没通公路的古村,这位游历过世界各地的专家竟激动不已:举世难觅的水转捻茶机以及全套的原生态制茶工艺,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上,古人运茶车留下的沟槽,依然清晰可见…… 从此,上晓起村成了陈文华日夜牵挂、魂牵梦萦的地方。为解相思之苦,这位从没有经过商下过海的老学者,与村里签下了开发上晓起村的协议,投资金额1000万元,30年付清。随后,他用辛苦积攒下来的稿费,买下一栋旧民房;他将古老的茶作坊修复,村民从此有了制茶的作坊;他在村道旁立起画廊,上列茶书、茶器、茶艺、茶道以及有关茶的诗文书画;他自己作词作曲,让充满了生气的童声小合唱日日在村头流淌……他用茶文化,一点一滴地装扮这里的山山水水,他要把这里打造成充满旅游和文化价值的“茶文化第一村”。他信心百倍地说:我不可能拿出1000万元,但我只要用买胭脂的钱,就能为上晓起招来一个“大驸马”。 将文化和经济融入新农村建设 仅有文化,留不住游人的脚步,也不可能让村民富裕起来。此时,陈文华对自己的事业已经有了全新的思考。为了打造与文化相呼应的原生态景致,让游客钟情于这里,他决定把上晓起村民的田地整合起来,春天统一种油菜,夏天统一种晚稻,收了稻子后,还要堆成一个一个的垛子,让孩子们在那里捉迷藏;他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在下一代,于是,又建了一所双语幼儿园;他还准备花10万元,把村里的仓库改造一下,建成新农村文化宫。 2006年10月4日,一个旨在组织农民共同发展农村经济、共同致富的新型合作组织———上晓起新农村合作社成立,陈文华任社长,此外,一个副社长、四个理事均由上晓起村民担任。当天晚上,明月当空。陈文华在自己买下的旧民居里,摆了6桌酒席,宴请村民。 “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为维护社员的基本利益,保证每亩地每年至少有300公斤稻谷的收入,年终如有盈利,再按土地面积分红。土地入股后,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社员参加劳动另行给予报酬。”20多年没有过集体生活的村民,毫无保留地将喜悦写在脸上,全村92户人家,当天加入合作社的有30户,随后,越来越多,至今已有60户加入到新农村合作社当中。 有学者说,当新农村建设的脚步还没有在中国大地真正迈开步履时,陈文华其实已经将文化和经济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他不知不觉地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有了他的上晓起是人文的动感的 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看到留守的孩子在快乐地歌唱,感动得流出热泪,当即跑到婺源县城取出3000元钱送到陈文华的幼儿园;一位厦门的摄影爱好者听说了上晓起的故事,专程前来拍摄,准备义务做一本精美的画册;一位茶商准备捐赠100棵梅树在村里建一个梅园,还有很多人前来洽谈投资的意向…… 但陈文华没有急于去招“大驸马”。他说,搞新农村建设不能指望今年投资明年保本后年就盈利,选择真正的“驸马爷”需要耐心和等待。 他执著地坚持着自己的新农村模式。 他还告诉记者,上晓起已接待了4次与茶文化相关的大型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少儿茶艺夏令营也在这里举行,还有几所大学的历史或茶艺教学实践基地也放在了上晓起村……这个过去闭塞的村庄已经声名鹊起。 有学者说,没有陈文华的上晓起,是一个静态的上晓起,一个自然的上晓起。只有陈文华进去了,上晓起才是人文的,才是动感的。 更有专家评论,学者参加新农村建设,陈文华不是第一人;但个人出钱并将农业考古、文化及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国也许没有第二个。 陈文华为此怡然。他说,一切都是偶然,一切更是必然。(25L3)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