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蒋志权展望上海建工全球化产业竞争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 03:52 第一财经日报
从环球金融中心最后的钢梁,到非洲加纳的营房 袁飞 随着大厦101层顶部最后一根钢梁吊装就位,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项目顺利封顶。“这是一个里程碑。”上海建工集团(下称“上海建工”)董事长蒋志权和合作伙伴激动地击掌相庆。 作为业界的标志性建筑,环球金融中心的承建再一次把蒋志权和上海建工推到了聚光灯下。而此前不久,有关集团整体上市的市场传言,把上海建工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这迫使一向埋头扎扎实实搞建筑的我们不得不发公告澄清。”尽管对整体上市讳莫如深,蒋志权还是深深感受到市场各方关注的力量。 在各建筑企业纷纷被民营资本控股后,上海建工能多年来坚持国企控股独树一帜的风格,无疑让业界瞩目。 去年公司营收500亿元,今年预计600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73位,全球225家最大建筑承包商位列第30位,“争取‘十一五’到25位。”蒋志权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透露。 坚持国企控股 在各地的建筑企业纷纷被民营资本控制时,于1994年由原上海市建筑工程管理局改制而来的上海建工却一直保持着国企控股。1997年,公司被列入国务院重点扶持的全国120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单位。 北京两家大型建筑企业被民资收入旗下,曾让蒋志权触动很大,但上海建工还是一如既往走国企道路。“我们在走的也是一条改革的路,不改革是有问题的。但是,把国有企业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综合实力轻易削弱也是非常可惜的。” 但是,整个发展趋势让蒋志权又有清醒的认识。在国际上,除了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做过规模不大的建筑企业国有控股外,其他国家大部分都是民资唱主角。“淡马锡后来也慢慢调整了。” 在竞争对手以更灵活的机制逼近的市场环境下,上海建工却在上海市场的重大工程项目占有率达60%,整个市场份额达20%。 蒋志权感叹:“在最早参与上海宾馆建设中,整个公司的力量都倾注在这个项目上,而现在我们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要管几个重大工程。” 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南站、浦东国际机场等一大批深基础、超高层建筑让上海建工有了历练的机会。 “造南浦大桥时,公司第一次挑战自己,这么大的斜拉桥,对公司的质量、技术、资质都是很大挑战。”蒋志权说,“造磁悬浮时,德国人把建筑的难度说得玄乎,要精确到几毫米,很多建筑承包商都被吓退了,我们集团知难而上,成功了,现在集团已经拥有很多成套设备核心技术,并开始被国际同行所认可,邀请我们去做工程总承包商。” 像很多成长企业一样,上海建工也曾经遇到过“幼稚期”,在上海第一轮五星级酒店建设中,上海建工在同国际同行竞争中处于劣势。当时的上海波特曼酒店就被日本鹿岛建设株式会社拿下。这让蒋志权“记忆深刻”。而在第二轮高级酒店建设中,上海建工开始与国际同行一决高下,在自家门前站稳了脚跟,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纷纷收入囊中。“我们开始做总承包商,外国人做我们的分包商、供应商。” 在把握外部市场发展机会的同时,上海建工也注重公司内部的调整改革。上海市建筑工程管理局转为上海建工后,“把劳务层和管理层分离,当时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当时,建筑企业的工人是不穿军装的工程兵,一个项目拿下来,我们就带着队伍去了,这与国际上不带队伍的管理型建筑公司大相径庭。改制后公司剥离了一大批子公司,把他们推上市场独立运作,我们继续做内部管理型公司,原来实行大队管中队、中队管项目、项目管理班组的模式,改制后实行项目公司管理。” “终于到1998年具备了上市的条件。”蒋志权回忆,上海建工股份上市,公司内部几大子公司进行了大重组,开始尝试经营者持股,“像材料公司30%股份卖给经营者。” 做国际化总承包商 作为老国企,上海建工尽管取得不错的业绩,但不可避免遇到未能解决的老问题。“办法就是推行管理总承包。”蒋志权给公司未来发展定下了这样的调子,只能用管理模式搞总承包。 建筑企业搞中间段承包已经竞争非常激烈, “利润很低。” 蒋志权分析道,“现在上海所有的楼,民营建筑企业都能造,我们只能搞总承包才有市场竞争力。” 上海建工在恒隆广场、新国际博览中心总承包中的成功,无疑坚定了蒋志权给上海建工定下的步调。 “集团派一批总承包管理人员进驻,下属施工企业参与投标承揽设计、采购、承建。我们把工程总承包下来,再进行转包。” 但是,蒋志权也明白,公司现在的设计和国际采购能力相对薄弱。要在国际总承包商之路上迈得踏实,科技创新成了蒋志权和上海建工必走之路。 刚刚在环球金融中心项目上立了功的模板技术、混凝土成套技术目前已经成了上海建工技术的拳头产品,现在公司的泵深能到400多米,刚刚封顶的金融中心泵深490米,金茂大厦是380米,而数年前公司承建11层的电信大楼还采用了接泵措施。 “现在我们正在采用国内少用的C80混凝土能解决肥梁胖柱,提供有效使用面积。” C100混凝土正在研制中,混凝土成套技术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蒋志权说,“我们不排除把混凝土公司单独分离出来上市。” 预计到2010年,上海本地市场将要缩小。蒋志权认为,必须走出去,走国际化工程总承包商之路。据蒋志权透露,在美洲地区,美国和加勒比海地区,公司已有业务;在亚洲的越南、马尔代夫、柬埔寨以及非洲加纳、俄罗斯,公司已纷纷安下营房。 在欧洲和中东有突破,目前正在攻波兰,科威特项目也很多,蒋志权专门去考察过。“尽管我们什么工程都能做,但是真正要走出去还有很多问题。” 蒋志权认为,“走出去”管理、技术都没有问题,问题是当地市场、人际关系、法律等,像税务、会计制度差异很大,应付起来难度非常大。公司人才结构方面,独立作战能力强的人不多,又没有背靠上海的综合优势。 拓展产业链 出于上海建筑市场未来逐步缩小的担忧,蒋志权认为,2010年会有压力,因为此前一年,很多项目不能开工了。所以,现在要到其他省份多拿项目,避免到时候冲击太大。不过,现在上海还有几百公里地铁项目要上,还有很多旧城区改造,市场前景还是看好的。 公司还得进行相关产业拓展。“主要是产业和地域扩张。”蒋志权说。 “我们抓住了几个好的效益环节,这样能提高赢利能力,光做施工总承包还不够,要延伸、再延伸,延伸到投资开发,如房地产、基础设施投资,这不仅仅能带动施工建筑等生产经营,更重要能使这些领域赢利能力强许多。” 此外,上海建工正在总承包的一条高速公路,从设计到后期管理,甚至高速路两旁的广告牌经营都纳入其中。“我们的产业拓展得到了国资委的支持,把这些都纳入了主营范围。”蒋志权说,“公司也开始在徐州等地有了项目。” 房地产尽管获利丰厚,但是风险很大。蒋志权的判断是,他们不能像其他专业房地产公司那样大规模买地,不会像专业房地产公司那样把资金链绷得很紧。蒋志权说:“所以,要投资高速公路,它利润稳定,风险小。” 蒋志权意识到,公司要提高总承包、总集成能力,甚至不排除把几大专业公司分别上市,如基石公司、安装公司、基础公司,其他留在集团的子公司今年全部赢利。 现在公司产值利润率为1%,而国际同行一般是3%左右。“但是,这个行业资本运作利润率很高,我们几亿元的利润,可以拿出1亿~2亿元买很多设备。”蒋志权说。 蒋志权 ●1985年1月~1993年4月,上海市建四公司党委书记、经理 ●1993年4月~1994年1月,上海市建工局党委副书记 ●1994年1月~1996年8月,上海建工集团副董事长 ●1996年8月,上海建工集团总经理、董事长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