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财富中弥漫的茶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17:43 《中国商人》杂志

  这是一组与茶有关的财富故事。

  复活失传多年的名茶雾里青是为了再续中西文化的百年姻缘;把西湖龙井打造成特色茶宴是为了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炒作陈茶成风的市场上只卖真普洱和新普洱,是为了坚守茶能带给人们健康的文化意识……

  这群中国商人用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拓精神,借助情感与智慧的力量,在创造着大笔财富的同时,身肩道义与责任,大力继承茶的传统文化,创新茶的现代意义,诠释茶中蕴藏的丰厚人生,为社会反映茶经济、传播茶文化贡献着毕生的力量。

  “雾里青”与“哥德堡号”的世纪情缘

  清明时节雨纷纷,正是新茶好季节。几年前的清明前后,在盛产茶叶的安徽池州,出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他手里拿着一小包茶叶,自称是稀世珍品,非要把它推荐给一个人。

  神秘老人的“雾里青”

  清晨,雾气初散。安徽天方茶业集团董事长郑孝和出差刚回来,办公室里就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郑孝和对于当时的见面记忆犹新:“他说郑总您好,可把您等回来了,我足足等了一个星期。”郑孝和望着面前这位素未谋面的老人很是纳闷,而老人接下来的一句话更把他弄糊涂了,“他说我给您介绍一种茶,一种最好的茶,可能是您从来没有喝过的。我一听不以为然,心想我是专门做茶的,有什么好茶我没见过?”

  碍于老人等了自己一个星期的情面上,郑孝和没好意思把老人拒之门外,正好也看看老人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位不速之客,其实是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的詹罗九教授。他从包里拿出一个铁盒,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小撮茶叶,放在杯里冲泡。不一会功夫,一股兰花的清香飘溢出来,伴随着一缕白色的雾气缓缓上升,久久不散。

  詹教授让郑孝和凑近闻闻:“他闭上眼睛深深地闻了一口,嘴里不断地说花香,野花的香气,好茶、好茶。”

  “当时我感觉十分震惊,这茶果然是好茶,清香扑鼻。我把茶杯端起来仔细观察,看到茶叶一根一根地竖在杯子里面,上下浮动,与黄山毛峰或者其他茶根本不一样。”郑孝和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顿觉满口清香。

  看着郑孝和一连串的举动,詹教授确定自己没有找错人:“他说鲜爽,连续讲了三个‘鲜爽’。我说鲜爽只是开始,接下来是什么感觉?他答,回味好,有回感,甘甜,好茶。”郑孝和的回答令詹教授眉开眼笑。

  “哥德堡号”的“雾里青”重返人间

  一个教书的老人,怎么会有如此上好的茶叶?郑孝和不禁疑窦丛生。但是,让郑孝和更加惊奇的是茶的名字,叫雾里青。詹教授告诉郑孝和,它的来历与200多年前轰动欧洲的一起沉船事件密切相关。

  1738年,在欧洲瑞典哥德堡,有一艘远洋商船“哥德堡号”建成下水。“哥德堡号”是当时瑞典最豪华、造价最高的商船,被称为瑞典造船史上的杰作,曾多次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往返于欧亚大陆,一次航行赚取的利润相当于当时瑞典全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每次返航,“哥德堡号”都会满载着来自东方的珍珠、香料、丝绸,茶叶归来,而茶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雾里青。

  “雾里青带到欧洲后,价格昂贵,和珠宝价格差不多,只有皇室贵族的人才能喝得起。” 詹教授道出了雾里青的珍贵。

  但是7年以后,也就是1745年,满载着货物的“哥德堡号”在返航途中不幸触礁,沉入海底,与这艘豪华商船一同沉入大海的,除了满船奇珍异宝之外,还有好几大箱贵重的茶叶——“雾里青”,从此这种茶中极品渐渐失传。

  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郑孝和越听越惊奇,他不明白既然雾里青已经失传,怎么又在200多年后重现在詹教授的手中?

  其实,为了雾里青的重返人间,詹教授研究了整整二十年。

  “80年代中期,我一直在大学里教茶叶课程,有一天看到一条消息,说‘哥德堡号’打捞上来了,而且在船上发现了雾里青茶叶,当时我赶紧查阅了这种茶叶的相关历史资料。” 詹教授娓娓道来。

  为了雾里青,詹教授走遍了大江南北所有的茶叶产地。经过无数次的研究,他终于掌握了雾里青的制作工艺,让失传的雾里青重见了天日。

  “雾里青”的原产地就在身边

  詹教授的这段经历令人肃然起敬,对于他为什么千辛万苦来找郑孝和,詹教授有自己的说法:“我想要将这个茶叶推向市场,就必须找一个商人或者一个企业合作。出于这个动机,我最后决定找天方茶叶集团的郑总。”

  其实,詹教授找郑孝和合作,不仅因为郑孝和是有名的茶商,更重要的是雾里青的原产地就在郑孝和的茶叶基地里。

  “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我的基地里有这种茶。老人家笑眯眯地肯定,说是在我的基地上面,海拔一千米以上的野生茶树里,他说你没去过,你去了就知道。”郑孝和有些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决定和詹教授进山探个究竟。

  很快郑孝和亲眼证实了詹教授说的话:“我们找到了一千米以上的灌木丛,真的看到了野生茶树,茶树个儿高芽叶壮。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相信这是真的。然后老人对我说,这就是雾里青,我来找你就是为了开发这种茶。”

  凭着商人敏锐的直觉,郑孝和意识到这种茶叶里蕴涵着巨大的商机。

  “如果能把雾里青恢复,不仅能在国内高端市场一炮走红,而且很有可能重新打开欧洲市场,对于天方集团来说,将会产生很大的利润,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为我们恢复了一种历史名茶。”郑孝和坦言当时的想法。

  说干就干,郑孝和开始着手开发雾里青。为了保证品质,他聘请詹教授为技术顾问,手把手地教工人制茶。雾里青需要经过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般手工工艺,总共37道工序才能完成。成型后的雾里青还要进行手工分捡,剔除叶片,只留一片青翠多毫的嫩芽。

  当第一批雾里青制成之后,詹教授非常满意,茶叶的品质完全符合他想要的标准,可郑孝和感觉有点遗憾:好茶应该配好包装,最理想的就是能跟“哥德堡号”上的包装一模一样。但原包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郑孝和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当时的历史资料翻了个底朝天,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随着新茶上市的时间一天天逼进,股东们劝郑孝和赶紧推出雾里青,他们认为:“消费者并不知道当年的包装,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现有的市场包装,赶紧把茶叶销售出去。”

  郑孝和却坚持自己的想法:“要想恢复雾里青茶,包装一定要按当年一模一样做才有意义,如果不一样,开发的茶就不能算是成功。”

  费尽周折找到了旧包装

  想要还原两百多年前的包装确实不易。詹教授给郑孝和提供了一点线索,据他考证,当年装雾里青的应该是青花瓷瓶,但具体的样子还不清楚。为此郑孝和专程去景德镇寻了个遍,但没有任何结果。眼看新茶上市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郑孝和寝食难安,突然,一个电话不期而至,让他欣喜若狂。

  郑孝和没想到这个电话是正在瑞典出差的市旅游局局长打来的:“他说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现在不但在瑞典,还站在‘哥德堡号’这艘古商船上面。我问他那个‘哥德堡号’古船不是沉没了吗?”

  局长给郑孝和一解释,郑孝和兴奋不已。原来,早在二十多年前,瑞典就打捞出了“哥德堡号”,为了纪念这艘具有历史意义的商船,他们花了10年的时间,完全按照当年歌德堡号的样子,打造了一艘仿古商船“歌德堡3号”。更让郑孝和激动的是,在仿造的哥德堡号上,竟然陈列着200多年前盛雾里青的青花瓷瓶的原件。

  而比找到原始包装更让郑孝和高兴的是,他与复制“哥德堡号”古商船的瑞典东印度公司联系后得知,“歌德堡3号”将在2006年踏上复航中国之旅,重走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孝和立刻提出了与对方合作的想法。

  “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等你们的船来到中国的时候,希望能把一百坛雾里青赠送给你们,重温当年的贸易友谊,也希望借用‘哥德堡号’,把雾里青再次运到欧洲,帮我们扩大宣传。”对方对郑孝和的提议很感兴趣,但表示必须实地考察后再做决定。

  为了这次复航之旅,瑞典东印度公司专门在上海成立了办事处,就在上海办事处派人来天方集团参观的前一天晚上,郑孝和激动得无法入睡,一闭上眼,脑海里就浮现出把雾里青送上古船的情景。但是,对方能认可自己的茶叶就是当年的雾里青吗?郑孝和心里没有底。

  验证“雾里青”的真实性

  在焦急的等待中,郑孝和终于把瑞典商务经理杨努迪克盼来了。他一坐下,郑孝和就连泡了四杯雾里青,教他先把碗盖在碗口上滑动几下,闻闻香气再喝。

  喝了一杯茶后,郑孝和紧张地看着杨努迪克的反应:“他半天沉默不言,最后问了一句,怎么证明这个茶就是雾里青呢?”只见他从包里拿出当年从“哥德堡号”打捞出的雾里青原茶,跟郑孝和的雾里青反复比较,郑孝和没有想到,杨努迪克是有备而来。

  “他说这是两百年前的茶,这是两百年后的茶,你说是雾里青,但不能做检验,怎么才能证明它是真的雾里青呢?”郑孝和一时答不上来,急得手足无措。正在这时,詹教授打破了僵局,只见他拿出收藏的古徽道地图,向杨努迪克讲解当年“雾里青”茶的运送历史。

  “我说从古徽道开始,到江西的赣州,然后到广东的南巡,南巡再下北江,到了北江顺水而下,茶叶就到了广州,这就是当年我们运送雾里青的商路。”詹教授详细地讲解着。

  看到地图,杨努迪克紧锁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一些,他仔细地查看每一段线路,并反复跟詹教授核对当年运茶的细节。郑孝和在一旁看着,心提到了嗓子眼。

  喝过茶,对比了茶叶,研究了地图,杨努迪克还是没有完全相信。他说他也去过云南、福建好几个地方考察,郑孝和虽然能拿出地图资料,但是怎么能证明地图上的运茶线路就在这里呢?为了彻底打消对方的顾虑,郑孝和一拍大腿,说:“跟我走!”

  郑孝和带着杨努迪克来到了蜿蜒崎岖的徽商古道。郑孝和介绍说,那时产于大山里的雾里青名茶,就是由山民们沿着这条古徽道挑出山外,装上竹排,顺着古老的秋浦河漂流到长江码头,取道上海或广州,最后辗转登上“歌德堡号”运到瑞典。

  为了进一步证实徽商古道的运茶史,郑孝和又把杨努迪克领到古徽道旁的一座茶亭前,郑孝和指着茶亭对杨努迪克说:“你看茶亭上面的碑刻,是乾隆年间留下的,至少有几百年。可见古徽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郑孝和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至此,杨努迪克完全相信了郑孝和的雾里青是真品。

  “雾里青”终于运往欧洲  

  就在双方准备签订协议时,上海新闻晨报的一则消息让合作暂停。

  “那天,杨努迪克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说出事了。他说新闻晨报头版头条说,瑞典酝酿来中国大举贩卖中国的文物。”杨努迪克对报纸把他说成文物贩子的事情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决定中止与郑孝和的合作。

  “他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茶叶,即便你的茶叶送过来我们也会倒到海里去。”郑孝和听得一头雾水,原来,之前郑孝和看中了一栋年近200岁的老屋“翠屏居”的消息传开后,媒体蜂拥而至,不报道郑孝和给欧洲商船送茶叶的事,却把焦点转移到他买老房子欲赠送给外宾的事情上,纷纷指责郑孝和是卖国贼,这让郑孝和始料不及。

  “这种痛苦没有人能理解,我本来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家,结果却变成了一个奸商,一个坏人,一个负面的形象。”郑孝和苦不堪言。

  詹教授在一旁开导他:“不管怎么样,只要雾里青与这次上海的哥德堡号活动合作成功,随便他们怎么议论都行。”

  詹教授的话给了郑孝和勇气,他相信自己并没有做错,不应该因为别人的误解放弃自己的赠茶计划。他想,只要将雾里青送上“哥德堡号”,让古茶重返欧洲市场,最后一定能够获得人们的理解。

  于是,他给杨努迪克写了一封长信:“我写得十分诚恳,我说其实我们之间很有缘分。你们花了20年的时间,自发地把古商船复制起来了,而我们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用了20年的时间把雾里青开发出来。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恢复当年的辉煌。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样一段贸易友谊,珍惜这样一段姻缘。”

  最后,瑞典公司终于和郑孝和达成了书面协议。2006年9月3日,池州市市长在上海将一百坛雾里青茶赠送给“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古茶与古船再次联姻,在欧洲引起了巨大轰动,“雾里青”在200多年后终于又盛名重现。

  郑孝和的雾里青在欧洲每公斤卖到五百多欧元,但由于产量很低,销量有限,获得的财富其实不多,但郑孝和并不在意,他认为复活雾里青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有多大的市场,真正的价值在于:雾里青再一次登上“哥德堡号”并重返“海上丝绸之路”,从而让久为失传的中国古茶和一艘沉没了的欧洲古船,在相隔两个世纪后,得以再续前缘。

  石屋洞里的龙井宴

  当喝茶大行其道成为一种风尚的时候,杭州开茶馆的女老板却突发新意,想让自己的茶不但能喝,还能成为美味佳肴。在不断的研究和试验中,她差点把命都搭上了。

  2004年的最后一天,和茶馆的女老板庞颖与员工正在琢磨,如何让茶与点心搭配才能吃着可口,为了找到最佳配方,庞颖品尝了一个下午,意外发生了……

  “晚上的时候我觉得有点不舒服,一开始没在意,以为是说话太多造成的。没过多久就开始呕吐,吐了一天一夜,到后来都是干呕,趴在马桶上都没东西可吐了。”说到当时的惨状,庞颖拍拍胸脯,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吐到最后我直接倒在地上,一点力气也没有。当时就我一个人在家,我以为我要死了。”

  迷迷糊糊不知道过了多久,庞颖清醒过来,在庆幸自己还活着的同时,她很纳闷,是食物中毒还是茶和点心搭配产生了不良反应?事后庞颖咨询了很多专家,但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是怎么回事,最后从医生那里才得知这叫醉茶。原来那天庞颖由于研究茶入了迷,竟然忘了吃午饭,下午又喝了太多不同种类的茶,茶降血糖的效果非常明显,所以才有了那晚的呕吐。

  怎么吃茶完全是给逼出来的

  作为杭州人的庞颖,几年前开了一家和茶馆,爱好收藏的她,不仅让自己的茶馆变得古色古香,还依靠自己收藏的古董吸引了不少的茶客。几年下来,不仅在杭州有三家分号,在义乌和苏州也都设有分店。

  “怎么吃茶完全是给逼出来的。”庞颖无奈地说。

  杭州是中国南方的休闲之都,龙井的故乡,泡茶馆是许多人喜欢的休闲方式,随着茶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庞颖的茶馆也面临着不小的冲击。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庞颖必须打出新招。无奈之下,庞颖想起了日本的一个朋友简小姐。

  简小姐并不简单,在东京开了一家只有一张茶桌的茶馆,但就是在这张茶桌上,她每年能卖出600公斤的中国茶叶。为了找茶,她几乎跑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在汉民中原地区,茶是用来喝的,但我也看到有人用来吃,当时觉得这件事情挺新鲜。”

  简小姐的亲身经历带给了庞颖灵感:“简给了我一个概念,就是将茶叶和各种点心搭配起来,找到茶叶提升点心口感的方法。比如龙井跟鲜奶很配,碧螺春和蜜饯果糖香的食物很配,而普洱茶和奶酪很配。”

  醉茶之后不久,庞颖的茶点终于成功推出,茶馆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但是竞争对手也在悄悄跟进,这个优势很快又不明显了。就这样庞颖产生了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她要将吃茶做到极致,推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茶宴。为此她在位于石屋洞边的和茶馆,遥相呼应地建了一个别致的餐厅——桂花厅。

  “我要做茶料理,要把西湖的食材做成我们的菜。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感受完西湖的山水后,还能在我的茶桌上吃到西湖,那是多么精彩的一件事情。”庞颖被自己的奇妙想法震撼了。

  “曾经有人说,现在人死亡后可能会变成不朽之身,因为现在很多食物都加了防腐剂,我们的一生当中会吃掉很多防腐剂,太可怕了。但如果用茶做菜,最后只会剩下最原始的调味料,盐,对身体健康无害。”简小姐认为这是茶宴最大的卖点。

  “专家说,茶叶里的茶酵素是个好东西,比如说可以让肉变得更粉嫩,而且非常健康。”庞颖为当初的想法找到了科学根据。  

  为了让人们吃到更加健康的菜肴,也为了对茶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诠释,庞颖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和茶馆里演绎着“茶色生香”。

  为了寻找野茶园,住在猪圈隔壁

  做茶宴对茶叶的要求非常苛刻,如何找到与食物相配的好茶,成了庞颖最重要的事情。有一天,庞颖从供货商处打听到,在黄山偏僻的山头上有一片被遗弃的野茶园,她立刻收拾行囊动身前往。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庞颖,孤身来到边远的山区,发现寻茶的困难比想像中大很多,“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上厕所的难题,村里的厕所很简陋,在村边会放一口缸,每次上厕所都让我很为难,没法面对。另外住的条件很不好,连洗漱的地方都没有,有的时候一板之隔就是猪圈。”

  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下山的时候,庞颖的汽车失灵了,“车熄火了,周围只有我一个人,我只得下来。”庞颖检查后,发现节气门坏了,没有加速,“不知折腾了多久,我终于下山了,发现衣服全湿透了,连裤子也湿透了,衣服吹干后身上全是白花花的汗粒,我彻底地瘫在那个地方。”说起这段历险记,庞颖唏嘘不已。

  几个月后,庞颖再次出发寻找野茶园,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她带了几个朋友一同前往。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颠簸,庞颖终于看见了传说中的野茶园,这里由于地处偏远,茶园早已多年无人打理。

  “很难想像在这么陡峭的山坡上,人们是怎么采茶的?”庞颖的眸子乌黑明亮,眼前好像又出现了那一望无际的茶园,“黄山毛峰本身的滋味就很不错,再加上这里的生态环境特别好,不施化肥,不打杀虫剂,没有任何污染,高山茶那种雄壮、醇和、香甜的口感,是我们从精致秀丽的山水里采出的茶完全不能比的。”

  “整片那么大的野茶园其实只能产出一到两公斤的茶,根本不可能当作商品卖。”简小姐有点惋惜地说道。

  回到杭州,庞颖把从荒郊野外带来的野生毛峰和虾组合起来,摇身一变成为她的

招牌菜,很受顾客欢迎。但是黄山野生毛峰产量太少,用它做菜成本太高。庞颖思量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身边就守着中国龙井茶最大的产地,现成的原材料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龙井做菜又会是什么味道?

  拜师学艺,龙井鸡烹制成功

  庞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钟爱的厨师长:“我这位厨师长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西湖的鱼虾品种很少,但是他却能做出十几道菜来,我特别惊喜。” 庞颖兴奋地说着厨师长的“身手不凡”。

  但是这位经常给庞颖带来惊喜的大厨,却在这次尝试中失手了:“我用龙井和其他很多食材试着搭配做菜,做过羊肉、虾肉等,但都以失败告终。”

  郁闷之中,庞颖去了梅家坞的茶园散心。梅家坞风景宜人,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照条件,一直以来是优质西湖龙井的重要产区。那天正寄情山水的庞颖突然听见有人在轻声地说话。

  “我有点纳闷,还没到茶季,怎么就有人上来了,从说话的方向望去,我看到一个茶农在跟他的鸟说话。”庞颖怀着好奇心,上前和茶农搭讪,“那个茶农的话很少,我问三句他只答一句,特别怪异。”

  庞颖环顾茶农打理的茶园,发现长势特别好。她猜测这应该不是普通的茶农,于是就跟着茶农到了家中,想要尝尝他的龙井。之后庞颖才得知茶农名叫朱振华,从祖辈算来,在梅家坞以种茶为生已经三百多年了。

  “说来真是有缘,一喝他们家的茶我就喜欢得不得了。而且不善言谈的朱振华成为了我的老师,龙井茶真正的老师。”庞颖自豪地说道。

  庞颖还意外地发现,朱振华不仅炒得一手好茶,还炒得一手好菜。于是庞颖请他用龙井试着做一道菜,朱振华在自由市场买了一只鸡,随手一做,没想到却做出了庞颖朝思暮想的龙井茶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后来我把厨师长带到朱振华家里品尝这道菜。厨师长是个很要强的人,因为他厨艺确实高超,当时我看他话不多,脸上的表情又难过又不服气。”庞颖笑着说。

  “我觉得很郁闷,因为他不是专业的厨师,但是却把这道菜做成功了,我作为一个厨师却做不好,心里很不好受。”厨师长难过地承认。

  “他很认真,一直看着我配料、下锅、用火,在做鸡的35分钟内基本上没有离开过。” 朱振华对厨师长称赞道。

  回到餐厅厨师长依葫芦画瓢,做了同样一锅鸡,但是味道怎么也达不到朱振华做的香嫩可口,庞颖带上厨师长立即返回朱振华的家中,发现漏掉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就是先要用冰块和茶水把鸡腌制半个小时,我带厨师长到家里去看的时候,他正从冰箱里把鸡拿出来,之前已经做完了这一步。”庞颖事后才得知了这个秘诀。

  就是多了这么一道工序,朱振华的龙井鸡才得以成功烹制。

  推出茶宴,赢得最佳创意奖

  “虽然朱振华是个茶农不是厨师,不懂得烹饪原理,但他能做龙井鸡,因为他理解他的茶。”庞颖的话让厨师长更加努力地向茶靠拢,“我做餐饮16年了,以前不喜欢喝茶,嫌茶叶苦、涩,只喜欢喝碳酸饮料。到了和茶馆后,我对茶叶有了兴趣,现在我每天都喝两大杯茶。”

  不懂餐饮的庞颖和不懂茶道的厨师长,经过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摸索,最终推出了独具特色的系列茶宴。为了让顾客了解并认可系列茶宴,庞颖又有了大动作。

  2007年3月,杭州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烹调大赛,庞颖决定参赛,趁此机会向杭州的餐饮大家们展示自己研制的系列茶宴。然而就在比赛的当天,赛场上却找不到庞颖的身影。

  “我家离赛场很近,就隔着一条马路,我在家里坐立不安,害怕极了。”庞颖不在场,此时正在参赛的厨师长心里也忐忑不安。

  “参赛者的展台摆得又大又漂亮,比如花中城、山外山,摆上去的装饰也是雕龙雕凤的,有的器皿都是两个人抬上去的,很奢侈很豪华,相对来说我们的展台又小又简单。”看到别人摆的架势,厨师长有点信心不足,“我感觉我们是拖后腿的那一桌,别人带去的都是半成品,稍微一加工就做好了,而我们的每一个菜都在现场做,速度比较慢。”

  下午一点钟,庞颖接到了厨师长打来的电话:“他说不一定能得奖,庞老师你不会骂我吧?我说你做得很好,你已经让所有人看到了我们在干什么。”

  比赛的结果出人意料,赛前并不被关注的桂花厅茶宴,一举摘得了大赛惟一的最佳创意奖。

  “我打开锅盖的时候他们都说好香啊。因为都是现场制作,所以香味比较浓重,出来的效果比较好。虽然没有大摆件、大盆饰,可评委们觉得我们是真的把茶做到菜里面去了。”厨师长欣慰地说。

  “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美好的理想常常与残酷的现实相碰撞,但是只要我们勇敢地朝前走,总会有一扇窗户带我们进入生活最美好的一面。就像茶,自从我接触了它,我的生活从此完全不同。”庞颖深有感触地说道。

  喜爱收藏古董的庞颖在34岁时才开始接触到茶,34岁从此定格为庞颖人生的分水岭。人到中年,从喝到吃,一个小小的改变却为庞颖的事业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庞颖的茶宴出名了,来桂花厅吃茶宴的人越来越多,在财源广进的同时,庞颖还不忘继续向人们传递她对茶的新诠释。石屋洞,杭州“烟霞三洞”之一的风景线,因为桂花厅人气更旺了,观美景,品香茶,享受特别的茶宴

美食,成了许多游客的最爱。

  我的普洱茶是真的

  2005年的一天,郑炳基的茶叶店里突然来了两位西装革履的客人,闷不吭声地在店里上上下下打量了一圈,操着一口浓浓的港台腔说:“买茶叶,15吨!” 听完这一声吆喝,所有的店员都停下了自己手中的活。

  “15吨在当时来说,等同于公司一个月的销售额。” 销售部经理解释道。

  听说来了个大主顾,老板郑炳基赶忙迎了出来:“我问他们要多少,他们说要十五吨、几十吨都可以,至于价格就按我们的出厂价,而且还不用包装,马上开车拉走。”

  员工们一听喜上眉梢,不还价,不用包装,几十吨的包装费就能省下不少钱,没想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让他们给碰上了。一边赶忙将大主顾迎接到茶艺室,泡上最好的茶叶,一边所有的员工都高高兴兴地去仓库搬货。正搬得起劲时,老板郑炳基突然传出话来,叫他们别搬了。

  老板的决定让所有的员工一头雾水。“他们买的是七级的散茶,我觉得这里边肯定有问题。”郑炳基如实地道出了他的疑惑。

  原来,普洱茶一般分为十二等级,从特级茶到十二级茶,茶叶的级别越低,品质也越差。一般的顾客品茶,只选择五级以上的茶叶,很少有人选择低品质的茶叶。现在有人却要购买这么多吨的七级茶,这不得不引起郑炳基的怀疑。

  接下来的对话,更让郑炳基认定了这两个客商心怀鬼胎,“我问他们准备怎么做,他们说只买我们的散茶,不要我们的招牌,也不要我们加工。我当时就反应过来,他们要拿去做假。因为七级做假比别的级别容易,先压成饼,压完以后重新再加工,加工后实际上有点腐烂,但是很成形成条,比较好蒙人。”

  郑炳基凭着七级茶叶,不包装两点断定对方想造假。如果时光倒回到几年前,郑炳基不敢这么肯定,当年为了摸清造假的门道,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开车上山手哆嗦

  2004年10月,香港长泰集团董事长郑炳基在昆明度假时,无意中听朋友提起云南普洱茶厂正在改制的消息。从未做过茶叶生意的郑炳基联想起正在席卷香港、台湾市场的普洱茶热,马上驱车赶到了云南普洱县,当天就签下了收购协议书。13天后,在还没有看到茶叶基地样子的情况下,他断然以2100万的价格正式签订了收购合同,朋友们都觉得郑炳基的做法太过莽撞,可当他兴冲冲地邀请大家一块去参观茶叶基地时,朋友们不忍拂他的好意,还是全部前往。

  “一看,我傻眼了。大部分的茶园都已经撂荒,茶农跑了大半,虽叫集团公司,可工人只剩下19个,6个茶叶基地也相隔甚远,开车上山一路上我的手都哆嗦。”郑炳基边说边比划开车时双手发抖的动作。

  朋友徐老板这回也算是长了见识:“云南所有的穷困县我都去过,但是像这样的基地公路我还是头一次走,弯弯扭扭的,非常危险。”

  普洱乡的生活环境很差,晚上睡觉会听到虫子叫、猫叫、狗叫、鸡叫,然后整个环境与沿海地区的繁华发达有着天壤之别,“虽然跟我想像中的差别很大,但我的思路很清晰,我一直看好普洱茶这个行业,这个市场。”郑炳基信心十足地说。

  郑炳基之所以花这么大价钱去收购,其实不仅看中了普洱茶这个行业,还看重的是六个茶叶基地之一的版山是当年的皇家贡茶园,这里遍地都是古茶树,和古茶树一起交错生长的是恐龙时代的植物桫椤树,是现存最古老的植物标本。收购茶场后郑炳基还跟随当地的哈尼族人民一起去祭拜了茶王。

  虽然吃穿住用行和自己以前的生活都天差地别,可是郑炳基还是坚持了下来,招茶农,聘技术工人,修路,养猪,建沼气池,整理茶园,干得不亦乐乎。茶山大都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顶,山路危险,交通不便,很难买到新鲜的菜吃,郑炳基却懂得苦中作乐,给自己枯燥的生活找一些乐趣,“我们山里养了很多鸡,我体力好,有时候追着鸡满山跑,从这头冲到那头,但总是抓不着。别人看着都说挺滑稽的。”说到这些趣事,郑炳基“嘿嘿”直乐。

  光阴在郑炳基付出的辛勤汗水和收获的喜人成绩中飞速交替。一年后,郑炳基迫不及待地带着凝聚自己无数心血的普洱茶冲向了市场……

  假茶叶令好茶叶滞销

  郑炳基迫不及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茶叶非常有信心:“我很看好我的产品,质量绝对有保证,因为茶秧基地是自己的,我去之前抱着很大的希望。”

  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茶叶,郑炳基意气风发地去了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可是跑了整整两天却发现根本没有人要他的货。

  “有人说我的茶叶太新,牌子都不认识。我承诺说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便宜,人家还是不认同。我说要不寄给你卖吧,人家直接回绝我,别说寄给我卖,就是送给我我都不要。” 偌大一个京城没有一个人要郑炳基的茶叶,不服输的郑炳基又带着他的茶叶去了深圳、广州、东莞,订货的人寥寥无几。

  面对这种状况,郑炳基心情很难受:“我觉得我们的茶叶质量、品质都那么好、价格又那么便宜,可为什么没有人要?”百思不得其解的郑炳基带着两个推销员,冒充买茶叶的顾客,敲开了一家又一家的普洱茶专卖店。悄悄地一打探,他发现市场到处都在炒作老茶饼,销售新茶的商家几乎没有。

  摸底的结果让郑炳基的心顿时凉了半截,自己接收企业才一年,哪里来的老茶去销售?带着一肚子的委屈,郑炳基找到了当地的一个茶叶专家,咨询出路。

  “专家告诉我,据官方统计,普洱茶的年产量大约在八万到十一万吨之间。但广东某些地方,普洱茶的年销售量竟然有二十多万吨,显然很多茶叶是造假的茶叶。”造假?茶叶也能造假?听完专家的分析,郑炳基的大脑一片空白。

  之后,郑炳基又查找了很多相关资料,对普洱茶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普洱茶有一个基本的特质,是一种大叶种茶,比一般的小叶种茶叶大,生产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很容易仿冒。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跟水泥钢筋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郑炳基怎么也没想到茶叶竟有这么大的学问,还有真假之分。为了证明这个事实,郑炳基又一次回到茶叶市场购买了很多普洱茶。

  就算是为了朋友,只卖真普洱茶

  带着精心淘来的贵重普洱茶,郑炳基拜访了各路专家,仔细琢磨后终于弄明白其中的门道:“那些市面上号称几十年的老茶,有一部分充其量只是一两年的老茶而已。因为内扉上并不会注明生产日期,只要换上一个破旧的包装,那些普通的茶饼,摇身一变就成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茶饼。”

  “普通的茶饼,如果是生饼,一块大概是十五元到二十元,如果是熟饼就是二十元左右,但通过造假,只要几个月或一年的时间,一饼茶就能变成几百、几千到几万元不等。”郑炳基用数字说明造假带来的暴利。

  这些还是小伎俩,随后得知的一些消息惊得郑炳基脊梁骨发麻:“我们通过种种关系,打听到所谓的老茶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把我们加工好的茶重新用高温蒸,蒸完以后,就丢到已经关闭的砖窑里让蚂蚁咬,咬到茶叶烂了,纸也烂了,再重新晒干,晒干以后就拿去骗顾客,说我们这个是老茶,你看存的时间长了,茶都已经有点腐烂了,纸也破了。”提起这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商贩,郑炳基恨得咬牙切齿:“还有人更缺德,用高锰酸钾水泡茶叶,用这种方法茶叶腐烂得更快,颜色也比较通透明亮。”

  听着那些让人恐怖的造假手段,再看着眼前这些霉味扑鼻的劣质老茶,郑炳基突然想起2005年的一天,一个朋友神秘兮兮地找到他,递给他一样东西。

  “我朋友小心翼翼地给我,好像宝贝一样,还让我小心点。” 郑炳基一边回忆一边描述,“刚一打开霉味就扑鼻而来,整块茶饼都已经腐烂了,上面能看到虫子爬过的痕迹,还有虫子拉出来的大便。”

  朋友告诉他,这块茶饼是他花了两万高价好不容易求来的,茶饼上的那些排泄物,是茶虫拉的屎叫“茶软”,据说是最金贵的,想请郑炳基帮忙鉴定一下。

  “我觉得恶心,可能不懂的人觉得这是百年老茶,懂的人就知道这不是茶,是垃圾。我说我虽然刚进这个行业不久,但至少知道喝到肚子里的东西,发霉变质的肯定对身体有坏处。”郑炳基的回答并没有让朋友信服,仍旧小心翼翼地收起了自己的宝贝。

  朋友的痴迷、无知和被骗,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了郑炳基的脑海里。那些所谓的茶软说不定就是白蚁留下的,郑炳基越想越恶心,他发誓就算是为了朋友他也只卖真普洱茶。“心里很难受,觉得行业危机很大。”郑炳基叹息道。

  只要不赚昧心钱,鬼洞我都敢去撞

  为了让新茶尽快得到市场的认可,郑炳基灵机一动想到了开专卖店。结果生意一天比一天惨,顾客一听说没有陈年普洱茶,扭头就走。

  茶艺师形容当时的惨状:“一开始根本没人光顾,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那儿。”

  “第一年我定的是卖出80%,结果卖了50%;第二年还不如第一年,只卖了30%,导致昆明的仓库,普洱的仓库全部堆满了茶叶,生产车间连周转的地方都没有。”郑炳基坦言。

  “看着仓库里堆了那么多货心里很着急,再这样下去公司难以正常运转,工资也低,日子不好过啊。”茶艺师说完,皱了皱眉头。  

  生意一直没有起色,现在突然有人上门而且还是笔大买卖,这对郑炳基来说,就像是雪中送炭。可是郑炳基却怀疑客商要造假,被他制止继续搬运的员工们忐忑不安地等待结果,没想到,郑秉基却转身把两个客商撵出了门外。

  “我说对不起,我的茶叶不卖给你们。”郑炳基的话音还没落,两个港客商顿时呆了,“对方立刻变了脸色,一直盯着我,不可理喻的样子。肯定认为我是个傻瓜,不会做生意。”

  销售部经理从销售角度出发,极力劝说郑炳基:“公司在刚起步的艰难期,如果能做成这个大单,肯定就能渡过难关了,大家都会很高兴的。”可即使说破了嘴,郑炳基仍坚持不卖:“只要是合法的而不是昧心钱,讲难听点,鬼洞我都敢去撞。但是我绝对不干缺德的事”。

  好的机会,再苦再难也要做下去

  送上门的生意就这样黄了。大家都不能理解郑炳基的做法,公司的高层先后离开,那些本来还留着最后一丝希望的销售员也纷纷辞职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没过几天,郑炳基又接到几个代理商要求解除合约的电话。

  虽然做好了孤军奋战的准备,可是员工的离开、经销商的解约都让郑炳基觉得备受煎熬,“我连做梦都在想,茶园面积这么大,如果没人管,没技术指导,企业最后会怎么样?”

  销售迟迟跟不上,没有资金茶场就无法正常运转,无奈之下郑炳基只好找朋友借钱,“当我赚很多钱的时候,有很多朋友整天围着我转,可现在我最需要朋友帮忙的时候,有的人却避而远之,甚至给我下了结论说姓郑的,这是个大事业,你肯定搞不上去。”郑炳基深刻地理解了“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的古训:“他们的话刺痛了我的心,我一定要把它搞好。” 

  员工辞职,经销商解约,生意一片惨淡,连朋友也都弃他而去。郁闷至极的郑炳基又一次走在古老的茶马古道上,看着眼前深深的马蹄印,遥想当年悠悠古道,匆匆形色,尘土飞扬,马蹄零落,从太阳升起之处,一直走到日落之乡,进贡的马帮用肉身丈量着大地,他们该是何等的艰难。郑炳基突然找到了勇气:“既然老天爷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再苦再难我也会把它做下去。”

  扭亏为盈,资产评估3个多亿

  日子就在郑炳基的坚持中一天天过去,生意也一如既往地冷清,仓库里的茶叶越堆越多。就在郑炳基陷入绝望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奇迹般地变化。

  2006年1月份,店里的生意突然变得出奇的好,专卖店里人满为患,没出几天,各地积压的货物竟然全部卖光。

  店长兴奋得手舞足蹈:“我感觉特别忙,有时候一下子来好几拨人,泡茶,配货、开单、送货,都快乱成一团了。”

  茶艺师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数着钱交去财务的时候心里特别高兴,想着店里有希望了,工资又要涨了,心情特好。”

  “这次春茶我们举行了一个代理商订货会,没想到八天时间就订出三千多万。”郑炳基笑呵呵地说。

  积压了许久的茶叶,怎么突然在一夜之间热销,郑炳基心中一阵纳闷。没过多久,郑炳基上网时突然看到了一则消息,他似乎悟出了点什么:“整个新闻媒体都在报道普洱茶,主要是报道普洱茶的功效,

减肥、降脂、预防动脉硬化、预防冠心病等。”

  “现在真的很忙的。在普秀阁,早晨一开门就有客户找来了,然后一直忙到下班,还要经常加班。回去后胳膊都酸疼。有些客户专门从外地冲着去南普洱茶集团普秀阁这个牌子来的。”茶艺师说完,下意识地揉揉了胳膊。

  看到眼前慕名而来的顾客,郑炳基再次灵光一现,他要成立一个演出团:“做茶是离不开文化的,茶马古道曾经重回北京,影响力非常大,所以我觉得我一定要成立普秀阁演艺团,对我们以后打品牌、宣传茶文化是很有好处的。”

  演艺团成立后,排练了大量的祭茶舞、采茶歌等文艺节目,在茶叶店里表演,从此专卖店前天天顾客盈门。不仅如此,他的演艺团还登上广州“哥德堡号”的演出现场。现在郑炳基不但实现了扭亏为盈,资产评估3个多亿,还将把皇家普洱的产地版山开发成普洱观光园。

  普洱茶看似朴实无华,全然没有绿茶的俊秀,花茶的清香,惟有仔细品味,才能感受它的甘醇。种茶、采茶、制茶、卖茶,正是参透了普洱茶的真正的品质,才让郑炳基终于品尝到了事业的甘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