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帐篷照常升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3日 12:47 经济观察报

  翁忻

  9月14号,樱井大造和他的“野战之月·海笔子”剧团在朝阳区文化馆门前搭帐篷的那天,细雨连绵。那些第二天就要登台的演员们穿着塑料雨披,坐在钢架车上举着天蓝的木头搭起帐篷的骨架。他们背后的天空中,是中央电视台正在升空的巨足和高空吊车。

  这是樱井大造的帐篷戏剧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这个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已经搭了30年的帐篷,所以现在他完全是一个熟练工,一块黄色的毛巾搭在脖子上,两头塞进衣领。

  下转50版

  上接49版

  帐篷戏剧兴起于1960年代日本的小剧场运动。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学生和艺术家使用帐篷这种异样的形式来挑战城市现实。当时的剧团主要有两类,一是作为社会运动街垒的一种转型形态,二是作为一种自我放逐的手段。帐篷剧团行走于乡野间和城市社区中,试图与底层民众融合,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和艺术构成。从70年代的“曲马馆”,80年代“风之旅”,到现在在日本的“野战之月”和台北的“海笔子”,樱井大造已经成为当今东亚最活跃的帐篷剧团领导人。

  在三间房的排练场,我碰到了来自台北的小明,她是台北剧团里与樱井共事时间最长的演员。1999年“野战之月”在台北演出时,小明作为台湾民众剧场“差事剧团”的一员与樱井合作。此后“人慢慢地聚起来”,直至成立了“海笔子”。从2004年的《台湾浮士德》开始,海笔子已经在樱井的带领下制作了三部戏。跟日本剧团的组成一样,海笔子的成员非常复杂,从快递员、建筑工、货车司机、待业者到台北艺术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他们正分散在排练场里做布景,门外的木工房前,胡东竹,跟随樱井多年的翻译,正在打电话为剧组两天的演出订盒饭。

  “他们已经把那里改造成了一个剧场”,剧评人陶庆梅说。她在8月中旬就跟一群志愿者一起参加了为帐篷锯木头的工作。樱井在大戏节、北大、清华、单向街

图书馆做的演讲聚集起了这些背景各异的人,在演出海报上,他们被叫做“北京帐篷小组”。“樱井在这个戏里探讨怎样从自我走出去,集体劳作就是我们走出自我的过程”,陶认为帐篷的意义远不止于台上的演出。

  演出采用了电话订票的形式,观众可以在演出前领到一张免费的入场券。15号日本版演出当晚,两百多人涌入了彩条防雨布包起的帐篷。在简陋的座位上,他们随着工作人员“挤一挤,一二三——”的喊声开心地挤在一起。而即便这样,还有很多人被安排坐在了台前的地上。

  字幕几乎立刻被演员高速爆炸的台词淹没了,舞台不停开启出新的空间、旋转和推移,诡异的音乐跟风吹过帐篷的声音摇摆着帐篷外的汽车马达声、人声、远处露天电影的音响。而在广场上也聚集了一批人,他们看着演员不停从侧面跑出来,到后台帮助搭设下一个场景。到了最后,舞台布景全被拆掉,观众和广场上的人面面相觑,演员集体谢幕,突然爆发出毫不矜持的喝彩,几乎是吼叫。

  在两天演出之后,他们又赶往了东郊的皮村,那里住着一大批打工者。“这样,我们这次北京之行就在城市和乡村都产生了意义”,小明这样总结这次几乎完全自费的旅行。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