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吴姝:我和“诺贝尔”有个约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0日 14:37 《中国商人》杂志

  文/本刊记者 李兴

  1999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音乐厅内,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仪式上,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大奖授予了被称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尽管瑞典皇家科学院用长达7页的赞词也难掩这份迟到多年的尴尬,但蒙代尔并未在意太多,在他心中此刻关于东方的那个梦更加深了一步。

  此时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东方,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中国姑娘,正在北京的大学校园进修课堂上做着“起飞”前的最后准备。这位大学毕业后从服装销售员一路走来并最终实现掌控上百家连锁服装销售店的年轻人正在盘算着如何释放自己充满挑战与超越的人生激情。

  “那时的我,好像从没有想过失败,想到就做,几乎是毫不犹豫。”坐在号称中国第一村、中国硅谷的中关村腹地——

中国电子大厦10层的办公室里,一双闪亮的美丽眼神熠熠生辉。映衬在身后巨大的塔吊和矗立的高楼、夏日酝酿的风云之中,你会觉得,这里仍然在不断生长着一种力量,一种勇往直前、无法扼制的冲动,而且这种冲动是美丽的,经过一个会说话的眼睛加上那沽沽流出的叙述。

  在北京八月越来越浓的奥运氛围中,我分明感到了世界在北京和北京向世界的快速小跑。这一切感觉,都源于与这位年轻女商人的邂逅。

  “冥冥中,我就像和诺贝尔有个约会!”说完这些,她笑了。这位一心约会诺贝尔的女商人就是吴姝,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的董事长。

  寻梦诺贝尔

  “昨天刚刚送走他。”吴姝说的他,就是蒙代尔。

  这是个有趣的老头,在吴姝眼中,这位70多岁的老人是那样的充满故事与戏剧元素,一如他们俩最初的偶遇一样让人总想探究得更多。

  总有人问吴姝,如何“攀”上这位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如此声名显赫又口碑远扬的大师的?

  “是那封电子邮件起了作用,”吴姝的语气并没有太多的激动,但三年前,显然那个吴姝是相当激动了一把。

  那是2004年春天,时任海淀区政协委员的吴姝正在做着进军教育的梦,为了提交一个关于把中关村办成世界级教育中心的提案,吴姝提出了一个宏大的设想。

  在吴姝眼中,北京不应该仅仅是一座旅游城市,更应该是一座学习型的城市,为此,中关村应该拥有一个“世界级的学习广场”,这个广场应该有世界500强每周论坛,世界上优秀的企业家到北京来参与和对话将使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并可以让中国企业家近水楼台先得月,从而实现北京的城市定位转型,体现中国的智慧型城市代表。这个提案受到了海淀区政府的重视,并曾组织过多次活动。

  在这个庞大的计划中,吴姝设想了一个环节,那就是企业家培训中心。为了细化提案,吴姝在寻找资料论证时无意中发现了网上一条消息,其中提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先生曾在人大演讲时透露,他希望在中国建造一个类似于伦敦商学院那样的顶级学校。看到这条消息,吴姝的第一反应是看日历,2004年5月,这天离蒙代尔先生提出这个希望的时间已经过去了9年——不幸的是,蒙代尔心愿还未得偿,幸运的是,吴姝觉得自己看到了希望。

  于是,吴姝马上写信给蒙代尔先生,表达了要成立一个国际型企业家大学的愿望,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你不怕蒙代尔先生看都不看一个普通中国商人的来信吗?”记者问道。在国际经济学界,流传着这位经济学家不看信的一些经典故事,比如他曾当选美国计量经济学院士,但因为他根本没拆信,所以对此荣誉竟全然不知。另一则故事是讲他担任《政治经济学学报》主编期间,由于经常懒得看稿复信,使这份学术刊物最终惨遭倒闭。

  “我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我只是想,我是帮他实现愿望的,为什么要拒绝我呢?”吴姝的话让人找不出一丝的底气不足。

  没想到,奇迹真的出现了,不到一个月,蒙代尔先生便回信并欣然接受了这个从未谋面的中国年轻女士的建议。用蒙代尔先生的话说,“那是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吴姝建造学校的梦想深深打动了我。”

  那是一段黄金组合期,吴姝从接触蒙代尔到起名、审批,最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成立仪式,一共只用了短短的6个月时间。一个以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名字加上两个本该限定使用的通用名“国际”和“企业家”组成的大学就这样呱呱坠地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华丽到让人不敢想像的故事后面,竟然只是缘于一次素未谋面的梦想偶遇。

  两个投映在对方 “波心”里的梦想最终成就了无数中国商人的梦想。

  溯梦黑土地

  快人快语的吴姝像一只小燕子,从故乡黑龙江松嫩平原腹地的大草原上起飞,一路飞过白山黑水,飞过不断长大的梦想。

  吴姝的家乡是全国著名的奶牛之乡,有着据说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同属于世界三大优质草场的草原。就像泡沼湿地中丛生的野生芦苇一样,吴姝最初的梦想酝酿的都和蓝天有关。

  “小时候想当飞行员!”吴姝觉得在天上飞一定是特别过瘾的一件事。在故乡的林海草原中穿行,蓝天上总会掠过鹌鹑、百灵,如果能像鸟儿一样,到自己想要去的任何地方该多好呀!少女吴姝从小就树立了一个看起来好像难以企及的梦想。后来的求学生涯慢慢在她心中促生了更多的梦想,比如律师梦,而最终,进入大学读经济管理的她发现,自己追求的是成为董事长,执掌自己的企业。  

  当这种念头越来越强烈时,吴姝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大学毕业后她没有去找工作,而是直接为自己打工,开始了卖服装这种别人认为不该是大学生干的活。

  “我并不是为了卖服装而去卖服装”,坐在自己办公室落地长窗前,吴姝扫了一眼窗外的中关村午后。“我是冲着自己喜爱服装并有意把服装做成事业而去卖服装的。”事实证实了她的眼力。吴姝很快便从卖服装变成了设计服装,当自己设计的服装引领着当地的时尚潮流时,财富便自然而然嘉奖了她当初无悔的选择。

  正如当初不顾父母反对创业一样,几年后,从服装、板材等贸易中收获颇丰的吴姝突然从东北收兵杀进京城。

  “那时,我其实已经看好了教育事业,但因为了解不多,于是便直接来到北京,进入清华学了起来。”

  在北京,吴姝把当时热门的企业培训课摸了个透。她发现,大学的MBA、EMBA班虽然名气很大,但实际上却有着与实践脱节,难以适应中国企业现状等问题。于是以帮助企业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家大学梦就这样越来越清晰了。

  从实业到办学,从飞翔梦到教育梦,在吴姝年轻的心灵中,变化带来了激情与动力,挑战鼓动着不断进取的脚步。

  吴姝说:“让人真正快乐的肯定不是金钱。尽管有变化,但实际上我所追求的是不变的,那就是激情,不管是事业也好,生活也好,只有激情是我生命的主角。”

  于是当年轻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民族之梦、企业家办企业之家的实践之梦与来自大洋彼岸的诺奖之梦,这三个梦交集时,重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多年来的寻寻觅觅,这只黑土地上起飞的小燕子,终于在这个国际化的大舞台上找到了一个可以令她感到极度舒展和激情张扬的驻足处。

  筑梦中关村

  在中关村,吴姝所在的中国电子大厦是一个具有地标意义的地方。东有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电子商品集散地,比如海龙、鼎好、太平洋大厦等,西有知识集散地之称的中关村图书大厦、第三极书局。而北边,正是清华、北大——在某一方面,是吴姝的蒙代尔大学如今的竞争对手。看起来有趣的是,吴姝所处的位置正有点左拥北大、右擎清华的味道。

  对于是否有这样野心的猜想,吴姝并没有去证实。但透过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的短短不到三年的历程,却分明发现,这是一家有着国际“野心”的大学。

  在蒙代尔企业家大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蒙代尔先生、罗伯特·福格尔先生等8 位诺贝尔奖大师同时受聘为教授,柳传志、段 永基等企业家及多位经济管理学专家担任授课教师,豪华的师资背后,更有着更高的立意。

  “我们办学一直强调的是帮企业家一起成长。”吴姝说到这里加快了语速。“比如上周,我们刚从河北回来,带着我们的企业家学员完成救助贫困学生的工作,同时也是我们校友会的成立仪式。”短短两年多,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已经培养企业家学员400多人,还有更多的学员参加了短期培训。如果说,帮助企业建立社会责任感是顺应国际潮流,那么,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机会以及企业家的个人成长、社会地位、演讲能力、应对国外媒体等能力,就几乎是不少培训机构难以抵达的领域。新近成立的设在北京金融街的蒙代尔大学金融学院,正是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一招。

  2005年的那个春天,是吴姝最难忘的时刻,当时,由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承办的诺奖大师与企业家对话活动吸引了全世界目光,8位国际经济大师全都参加了论坛。随后在颐和园听郦馆,当华丽的晚宴盛大进行时,吴姝好像陷入了令人眩晕的幸福之中。当来自政界、商界的著名人士包围着吴姝和她年轻的蒙代尔大学时,世界好像就在脚下,一切都那样美好。

  尽管拥有一个看起来超乎寻常、梦幻般的开局,但在吴姝的眼中,事业还仅仅只是在一步步拓展,因为她明白,知行合一是很高的目标。吴姝说,人的高度自己掌握不了,但可以掌握自己的宽度,正如拿破仑都统一不了欧洲,但蒙代尔却做到了一样。

  在吴姝的远景计划里,她想在北京建立一个诺贝尔工作大厦,让那些诺奖获得者们把实验室、工作室都搬到中国来,搬到北京来。这样,世界就会有更多的关注中国的目光,也就会让世界的声音为中国说话。更关键的是,有更多的中国优秀学者可以贴身求教于诺奖大师。

  “如果能实现这个计划,中国人离诺贝尔奖还会远吗?”

  在吴姝的梦想中,让“诺贝尔”为中国工作才是她真正的“宝贝计划”。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