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伊利借道俄罗斯 潘刚抢夺国际话语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 12:45  《英才》

  伊利借道俄罗斯

  潘刚 抢夺国际话语权

  文·孙雅男/

  在莫斯科的中国国家展上,潘刚面对面地向俄罗斯总统普京介绍伊利新近推出的拳头产品——金典有机奶。当了解到手中的这盒牛奶是中国乃至亚洲的顶级牛奶后,普京这位堪称全球最不苟言笑的领袖露出难得的微笑。

  走出国门一直是伊利的愿望。这次展览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国家名义在境外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展会。对于伊利而言,这无疑也是一次借道俄罗斯切入国际市场的天赐良机。

  扩张全球的决心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乳品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而旺盛的消费需求也直接决定了伊利的主攻方向是国内市场。潘刚认为,就目前来说,中国的市场潜力还是非常大的,比方说俄罗斯的人均乳制品年消费量是370公斤,中国还不到20公斤。“在供需双方的共同成长中,伊利集团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扩大规模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庞大消费需求,这是刻不容缓的。”潘刚说。

  “但是我们又要时常考虑到开拓新市场的问题,考虑到未来我们要给全球的消费者提供产品。站在这个高度去认识企业的发展,才能适应国际环境,才能生产出可以通过国际最高标准的产品。”

  “长远来说,整个世界都将会是伊利的市场。”潘刚毫不讳言自己进军国际市场的决心。

  在俄新社举行的“走进俄罗斯,奥运圣火照耀俄中友好”伊利推介会上,潘刚表示, “这次跟俄罗斯的一些大的乳品企业沟通交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为俄罗斯乳业发展历史悠久,产品非常丰富,有着很多我们值得借鉴的经验。下一步如果市场的机会成熟,我们还可以把产品运过去卖,甚至在当地建立企业,或者找合作伙伴共同投资生产基地,这些事情都是可以展望的。”

  在他看来,国际化是成功企业的必由之路,他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表示过,伊利已制定了国际化的目标,誓在2010年成为世界乳业20强,2015年进入世界乳业10强。

  实际上,伊利集团早在2001年的时候就有这种认识并且付诸行动,成为第一家把产品卖到港澳地区,越南、蒙古、缅甸、老挝等国家的企业。

  仅仅把产品出口到国外并不是伊利的目标。对于国际化,潘刚的理解是“优化配置全球资源”,有些地方可能是市场好,有些地方是奶源好,都可以拿过来为伊利所用。

  “此次俄罗斯之行,对于俄罗斯的市场我们又做了一次比较详细的了解;去年我们和蒙古国农业部签署了全面合作的战略性协议,最主要的是看重蒙古国天然优质的奶源基础。未来的伊利一定会走向世界,但是我们得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制定自己的标准

  中国有很多企业想走出去,也确实有很多企业走出去了,但是潘刚说,产品卖到国外去并不难,难的是需要你的品牌和当地的社会环境融为一体。“我们走出国门,不是为了追求出口量,而是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环境。我们符合各个国家的标准,包括严格的欧盟标准,这说明伊利的产品是好的产品,我们希望伊利的品质能够经得起任何市场的检验。进一步讲,在这个全球竞争的时代,如果我们想获得‘国际化’的话语权,就必须想办法制定标准而不能只是遵从标准,这就要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潘刚认为,在国际化的问题上,企业要有自己的视野规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首先,认清企业到底有多大的实力,能做什么样的事情。此外,走出去后还要结合自身的状况,决定到底是建厂还是产品的输出,同时一定要了解目标市场的相关政策、人文环境,甚至对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塑造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当地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是艰难却必选的一条路。

  对于伊利的国际化之路,潘刚说,伊利会做足准备再出手的。“没有哪条路是一马平川的,不同的环境必然有不同的规则,关键是你是否了解这些规则。企业如果要走向国际,你肯定就要站到全球的高度去看,否则肯定摔得很惨。详细的调研可以少走弯路,与当地环境紧密融合可避免摔跟头,当然,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有句话说,‘世界是平的’。无论你的市场在哪里,只要你的规模、技术、产品、品牌等站到了这个行业的最顶端,你就是国际化的,你就是世界第一流的。”亲手开创了中国液态奶时代的潘刚,有着独特的“国际化”视野。

  平均年龄30几岁的管理层

  以35岁的年龄出任伊利集团董事长,这在并不盛产年轻领袖的乳业并不多见,也使得外界每每提到潘刚的名字时总会冠以“少帅”二字。其实,早在潘刚26岁的时候,便已经是伊利旗下矿泉水饮料公司独当一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了。

  “那时候条件很艰难,矿泉水厂在呼市乌素图的山上,旁边还有一个喇嘛庙。我们是在山上的小树丛里面,离市内很远。没有人愿意去那里,当时跟着我去的是十几个大学生,有的刚毕业一两年。我就鼓励大家,如果企业做不成就不下山。大家那会儿吃住几乎都在山上,偶尔回去看看家人。当时我们就下定决心,必须打翻身仗。大家一起在山上开发出很多产品。到1999年形势好转,我们开发更多的产品到市场,产品仍然供不应求,利润也创了历史纪录。有很多当时跟着我一起创业的人,现在都发展成为公司高层。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经历和磨难,这是难能可贵的,能够拥有别人没有的一些精神财富,我非常珍惜。”

  “我们的团队很年轻,管理层平均年龄30多岁,所有员工平均年龄20多岁。现在我的下面,事业部总经理都比我年龄小,最小的是1976年出生的,最大的是1971年的,而总经理、厂长都是80年代的。大家都是在伊利得到机会去施展抱负并得到锻炼的,作为企业,我们必须要给他们创造便利的条件。我要给企业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一定要让大家有一个好的平台,这样才能确保优秀的人才能够尽快的发展、提升。所以现在我们实行的是双轨晋升制度,任何人在我们这里只要有才能都不设天花板。”

  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

  当少年时的潘刚顶着内蒙特有的“白毛风”走在寒冷的锡林格勒大草原上时,或许他并不会知道自己能从这片草原走到莫斯科这么远的地方。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生于斯长于斯的潘刚考大学时并没有做过多的考虑,便选择了食品公共卫生作为自己的专业,学习乳肉蛋鱼食品的检验。虽然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热门的专业,但年少的潘刚只是模糊的感觉,干这行可以学一些东西,将来能在家乡做一点事情。

  潘刚的家乡多伦县是锡盟里面唯一的农业县。大学毕业的时候,回到多伦还是留在呼和浩特,是他人生中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当时大学生毕业分配,根本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只能努力去争取,看能不能留在外面,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做一点事情回报家庭。”其实,留在呼和浩特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学的是动物食品检验公共卫生专业,所以更适合卫生检查监督之类的工作。有的同学回到家乡就直接被分到政府部门、国家机关。但对于出身小县城的潘刚来说,却没有这种条件。“我从小就很想走出那个小县城,外面天地更广阔。留在外面发展的空间会比较大。”

  就这样,大学毕业不久的潘刚成了回民奶食品厂的一名质检员,而这个连院墙也没有的破烂小厂,就是伊利集团的前身。厂子没有能力解决宿舍,潘刚就让学校的老师帮忙找了张空铺,把行李往那儿一搁,借了辆自行车,每天花40分钟穿越整个呼市去厂里上班。一个月108块钱的工资,一天吃碗面条都不够,潘刚虽然已经参加了工作,可起初还是需要家里的救济,否则,连生存都成问题。

  “当了一年工人之后, 1993年初开始到质检部,当化验员。我们那个动力机房有小二层房,二层有值班室,我后来跑到那上面住了一段时间。当时底下制冷机一响,呼噜呼噜的,不停在颤,根本睡不着觉,后来适应了,反而越颤越能睡着,实在太累了。后来我们那个企业盖了化验室以后,我就在化验室住,别人送给我一个行军床,我买了一套行军的被子,每天晚上打开,白天人家没来之前我早早地叠起来。一直住到1993年7月,我开始筹建冷冻公司,这个时候工资涨到300块钱,条件得到了一些改善。”

  谁又能想到,当年睡在那张颤颤悠悠的小床上的大学生,居然会是未来伊利集团的掌门人。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