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从浙江到上海 习近平始终追求民生实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 02:03 第一财经日报
钟闻 谢方文 在被任命为新任上海市委书记之时,习近平表示,要注重民生,尽力为上海人民办实事。这受到上海各界的关注和期待。民生问题也成为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关注的焦点。 怎么改善民生?习近平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思索、在行动。 “哲欣”论政 从今年3月25日后,《浙江日报》头版评论专栏《之江新语》,以及署名为“哲欣”的评论再也没有出现过,而这一天,习近平与新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完成工作交接。 “‘哲欣’就是习书记的笔名。”一位曾长期负责领导干部报道任务的中央级媒体驻浙记者透露。他介绍说,这个栏目大约创设于习近平来浙江“掌舵”后不久,他对“哲欣”的理解是“浙江创新”之意。 “篇幅不长,但气魄大;题材众多,但都是高屋建瓴;谈古论今,但语言精辟……”他认为,“哲欣”的评论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与读者平等的“润物细无声”的晤谈、引导,有很强的政治引导力。 不过,根据《浙江日报》2003年6月1日的专题研讨纪要,《之江新语》中的评论乃是根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会议和考察时即兴讲话中的精彩内容写成”。该报记者日前也表示:“评论是根据领导讲话精神整理而成。” 即使是这一种说法,似乎也并不否认“哲欣”的评论主要是习近平的讲话内容。“不管怎么说,《之江新语》中的评论肯定包含了习书记执政思想的精髓。”上述中央级媒体驻浙记者表示。 3月19日,署名“哲欣”、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群众呼声是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文章说,“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这也是我们当前加强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该评论似乎正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时对民生问题理解的精髓之一。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以及实践,浙江的人民生活水准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早在2004年,浙江省就在全国率先作出了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重大决策,要求各级政府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使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翻开2006年、2005年甚至更早的《浙江日报》,不难发现,在《之江新语》专栏中,“哲欣”经常“指引”基层的领导干部,“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为民办实事,一定要办在点子上,关键是要用心听民声、以情察民意”,而一切实践,正是遵循此而行。 承诺注重民生 “哲欣”虽然已经不再出现在《浙江日报》上,但似乎“哲欣”一系列文章所体现的精神在浙江生根后,又慢慢开始在上海传承。 3月24日,在上海市党政负责干部大会上,被任命为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表示,要“当好学生、当好公仆、带好队伍”。 习近平说,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和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保持开拓进取、克难攻坚的勇气锐气,又坚持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体察民情,倾听民意,注重民生,尽力为上海人民多办实事、多办好事。要坚持廉洁自律、从严要求,自觉接受监督并欢迎大家监督,努力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良好风气的带头人,以实际行动当好人民公仆。 注重民生,为民办实事成为习近平上海履新的重要施政承诺,受到上海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期待。 就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那就是,要引导各级干部切实关注民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大力营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从上任以来,习近平密集到基层调研,考察民情,强调注重民生的理念,寻找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4月2日,到杨浦区调研民生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按照中央要求,更加关注解决民生问题,把更多精力用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把更多财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为民办实事,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贵在坚持,贵在长效。”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曾经这样说,今后,我们还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工作程序,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为民办实事的各个环节,不断深化和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或许,这就是习近平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思路。 从2004年开始,浙江广泛征询民办实事项目,并在综合各方面建议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形成为民办实事工作计划。此后,浙江年年提出要突出办好的“为民十件实事”,从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到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无不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每一件实事都有明确的量化目标。 浙江省民情民意调查中心今年披露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委、省政府2006年承诺的“为民十件实事”,如今件件都有着落,而且各项“民生指数”多是“超额完成”,群众对十个方面实事的满意度达88.8%。 习近平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曾表示:“为民办实事在我省已形成浓厚氛围,取得明显实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是抓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实际上,《之江新语》的评论中多数就含有如何解决、构建上述体系的要义。而习近平担任上海市委书记之后,浙江的工作经验将被带到上海。 疏通民情通道 来到上海之后,习近平就上海发展的各项议题展开广泛调研(见本报5月23日A4),而这正是坚持了他在浙江的工作原则,通过调研更加真切地了解民情,了解群众需要之所在。 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而习近平也确实践行了这一原则。上述媒体记者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习近平)接任省委书记,9个月的时间就跑了69个县(市、区)。” 梳理近几年的《浙江日报》,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调研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路大致可见,在习近平的倡导下,浙江四套领导班子主要领导,连续4年分别到42个信访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县市区,采取公告的形式下访,为此,浙江省还专门为四套领导班子配备律师顾问团,陪同下乡接访。4年来,省、市、县(市、区)领导干部下访共有4万余人次,接待来访群众8万余批、30多万人次,解决信访事项6.8万件,群众满意率达85%以上。 浙江目前的外来务工人员已有1400万人,在全国省、市、自治区中位居第二,但是群众上访却排在最低的几位。 据上述中央级媒体驻浙记者回忆,仅在2006年8月16日,在浙江省衢州的一次接访过程中,“当天上午,习书记和整个接访团就接待了300多人次的来访群众”,一个在媒体圈广为流传的说法是,2005年,习近平全年有117天在外调研,做了30次大的调研,足迹遍及浙江全省各市。 事实上,调研或许仅仅是了解民情的一个渠道。习近平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曾总结,“我们在建立民情反映机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各级主要领导干部下访、杭州市长热线、台州‘警民恳谈会’、衢州农技‘110’等”。 他认为,从更高的要求来看,还要进一步畅通民情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诉求和愿望,比如“要进一步加强公开电话、投诉电话、民情热线管理和市民电子信箱建设,畅通信访渠道;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社团组织和大众传媒沟通群众、反映民意的作用,“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构建了解民情民意的网络平台”,通过扩大和疏通民情反映渠道,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针对性。 主政上海之后,习近平在调研中也强调,要进一步畅通为民办实事的民情反映渠道,拓展为民办实事的领域,加大为民办实事的投入力度,落实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责任。有了长期的调研和宽广的渠道,习近平便能更加深入了解群众需要之所在。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