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师爷王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 16:50 中国新时代

  文/本刊记者 冯嘉雪

  提要:“郭德纲的经纪人”——对王海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职务和头衔,融入德云社,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与一帮推心置腹的朋友相处,才是王海眼里的人生一大乐事

  初春的天桥乐剧场,下午的一场郭德纲相声专场演出刚刚结束。

  掌声渐熄,观众纷纷离席。一群记者奔上台来,围着郭德纲拍照。十分钟过去了,记者们还意犹未尽,郭德纲不好意思主动离去,依旧乐呵呵地配合着所有人。

  此时,一个衣着并不考究的中年男子手里攥着手机,从幕后走到台前,大手一挥,“行了,今儿就到这儿了吧。”就在大家一愣神的功夫,郭德纲立刻转身,成功“撤退”。

  这就是自称为“中国相声第一经纪人”的王海,眼睛不大的他,说起话来客气中透着精明。目前,他负责着德云社以及郭德纲的对外联络以及商业演出的谈判等事宜,并被视为郭德纲最不可或缺的副手之一。

  郭德纲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说过,德云社作为“家族式”团体的缺点就是“外人”会感觉不容易被认可。然而,王海却是个特例。他不仅被容下了,还成为了郭德纲身边最信任、最亲近的人之一。

  在郭德纲身边,总有两个人与之其形影不离,一个是老搭档于谦,另一个则是比郭德纲年少一岁的经纪人王海。

  如果说,于谦是郭德纲的业务上的“左膀”,那么,王海就是郭德纲的生意上的“右臂 ”。

  从“钢丝”到经纪人

  四年前,德云社还没有大“火”起来的时候,一个叫王海的天津生意人不经意间发现了德云社。让王海没想到的是,北京也能有这么一个听传统相声的地方。

  此前,学理工科专业出身的王海,毕业后一直在做机电贸易之类的小生意。自从在天桥乐听过一次德云社的相声之后,就被郭德纲等人的表演深深吸引。从此他便租下了茶桌,每周必来捧场。

  德云社初期,听众的人数时多时少,王海就经常带上朋友来给德云社捧场。“听着听着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近,到最后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郭德纲在“关于德云社”中这样写到——在郭的眼中,王海为人“很豪爽”。

  2005年之后,德云社的听众越来越多,各种对外事务也不断增加。而这对于专业说相声的德云社而言,感觉难以招架。

  于是,已经与德云社一帮人混成哥们儿的王海,偶尔也帮忙安排演出等外对事务。最后,郭德纲说,“干脆,你就来这当经纪人吧。”

  “大家彼此感觉很投缘,又都是天津人。”王海说,自己便把手中的生意交由朋友托管,一门心思地扎进了德云社。

  “经纪人”这个词来源于演艺圈,王海自己也承认,“我们也是从那边借鉴过来的”。但相比较于那些大牌明星知名经纪人的那种举止投足间显出的霸气,王海则不同,穿着打扮十分随意,一看就是个“个体小工商户”。

  2006年,郭德纲以及德云社成为了中国文化圈的焦点,闻风而来的各路媒体几乎要挤破了德云社的门。王海又从经纪人渐变到一个公关和市场总监。

  “有的时候,我会退回去和德纲商量一下,但有的采访一看就很不贴谱,在我这里就被挡回去了。”此前没有任何与媒介打交道经历的王海说,2006年德云社最火的时候,有些采访问题,甚至要重复回答一百遍以上。

  “一年光应付这些采访,就很头疼了。”王海感叹,无数次的重复,他们自己也有些疲惫了。王海说现在根本不敢接受采访,否则一天就能来上十几、二十家。从2006年底开始,德云社开始有意地在舆论方面降温,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种演出中去。

  尽管此后郭德纲不断地冒出各种所谓的负面新闻,但仔细阅读后不难发现,真正能够采访到郭德纲本人的是少之又少,显然,王海在其中起到了“挡箭牌”的作用。

  王海的生意经

  2007年农历正月十五,夜晚的北京嘉里中心饭店,灯火通明。

  一样是德云社的原班人马,但这一次的价格却与在小剧场演出时的票价天差地别:头等票2880元,最便宜的也要1280元。这是德云社策划的一台“元宵相声饕餮”。

  对于商业演出和小剧场演出,郭德纲和王海的看法别无二致。“小剧场是练兵、过日子。大剧场是商业演出,与前者不冲突。”郭德纲说。

  王海也表示:“我们不指着小剧场演出挣钱,这是我们的阵营,我们的演员要在这里练兵。我们要保住这块阵地,让大众能以最低的价格听到我们的相声。”

  因此,德云社既不会只忙于商演,而放弃小剧场,也不会只顾着小剧场,轻易丢掉商演这块“肥肉”。实际上,与一般的商业性演出类似,德云社的商演也有一个淡旺季,例如每年的“五一”、“十一”、元旦、春节,都是旺季。

  “我们今年国内的商演计划是35到40场。”王海说:“像五一、十一这样的演出旺季,连续接10场都是很正常的。平时的时间里演5-10场(商演),就差不多了。”

  当然,德云社这盘棋到底怎么下,郭德纲这个“家长”才是背后最大的“主使”。但在德云社每年的发展规划等核心问题,王海的角色也必不可少,因为作为郭德纲的经纪人,王海实际上掌管着德云社的一切对外生意往来。

  这样不仅能让郭德纲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演出中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很多不适宜郭德纲出面的场合,都可以交由王海这个生意人来处理。

  “划价”是王海最主要的工作。每次商演前,必然要和对方就演出价格等“划价”。“我作为一个经纪人,言语进退之间都能十分自如。但是德纲作为一个艺人,现在又是一个公众人物,他不可能去和人家讨价还价。但是这种事情在我这里就可以谈。”王海直言。

  随着德云社的名气越来越大,王海也开始有了品牌维护的意识。比如在商演的选择上,王海有着自己的标准:城市规模、剧场大小以及当地主办方的实力等。

  “这几个方面我们都要看。”王海表示,作为语言类节目的演出,德云社在全国的价格可以说是最高的了,“但我们不会把价格当作惟一衡量的标准。”

  王海认为,在挣钱的同时也要保证整个德云社的上升趋势。“我们不能因为一场商演出现了问题,就把后面的路堵上了。我们自己要维护好自己的市场。”因此,除了价格,王海还要衡量对方在宣传以及运作方式等方面能否与他们进行比较好的沟通与磨合。

  王海告诉记者,根据郭德纲的说法,“我们的出场费是40万元一场。出了北京,再单说。”

  这个“单说”,到底是多少,最终由谁来决定?“商演的价钱随着市场的要求而变。这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的,更不可能漫天要价。”王海说。

  显然,郭德纲对于王海是一百个放心,否则,也不会将如此重任托付于他。

  毕竟,现在德云社每次商演的价格数目都不小。而王海作为惟一的对外联络人,到底真实的情况如何,除了郭德纲,只有他最清楚。

  有一次王海和演出商谈判之后,收到了对方发来的一条短信,其内容大致是表示可以给他一笔数量不菲的回扣。而在收到这条信息的时候,郭德纲恰好就坐在王海的身边。王海当即就把那条短信拿给郭德纲看了——之后,二人相视一笑。

  正是这种默契和信任,让郭德纲放心地将各种对外事务交由王海处理。而由于得到了这种“认可”,王海更加没有私心地为德云社操劳。

  当然,王海也会有自己应得的一份收入。但报酬到底是多少,这是王海最不愿透露的,“在待遇方面,我非常感谢德纲。他对我很大方。”

  如今,“郭德纲的经纪人”——对王海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职务和头衔,融入德云社,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与一帮推心置腹的朋友相处,才是王海眼里的人生一大乐事。

  “能每天和他们在一起,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心情特别愉快。”王海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