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郭德纲:我说了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 16:45 中国新时代
文/本刊记者 阚世华 提要:“我徒弟都是于谦的干儿子,于谦的干儿子都是我徒弟;徐德亮、张德武是张文顺的徒弟;高峰是张文顺的干儿子;张文顺给我捧哏这么多年,李菁、高峰也是跟我多年的师兄弟;李菁的徒弟又是我干儿子。”在郭德纲看来,这样一环套一环的人际关系,就相当于德云社的公司架构,而所谓公司,就像是一家人在一起过日子一样 郭德纲是德云社的一家之长。 在郭德纲看来,目前在德云社里绝对是他自己说了算。“艺术圈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你比我强,我才能听你的,你什么都不会你管我,我不会听你的。”郭德纲接受《中国新时代》专访时说。 目前德云社从最初的三、五人发展到今天的四十来人,除了经纪人王海、老搭档于谦最初的创始人张文顺以及李菁等人之外,其余的成员几乎都是郭德纲的徒弟或干儿子。 在这个中国目前最为知名的私人相声团体中,采取的则是带有中国传统戏班色彩的家族式管理,郭德纲认为,对于相声这门传统民间艺术而言,这是一种很科学的管理方法。 “这种方法从某种角度上起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我徒弟都是于谦干儿子,于谦干儿子都是我徒弟;徐德亮、张德武是张文顺的徒弟;高峰是张文顺的干儿子;张文顺给我捧哏这么多年,李菁、高峰也是跟我多年的师兄弟,李菁的徒弟又是我干儿子。”在郭德纲看来,这样一环套一环的人际关系,就相当于德云社的公司架构,而所谓公司,就像是一家人在一起过日子一样。 拿相声当商品的“企业家” 究竟是谁捧红了郭德纲? “媒体起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是中国说相声的演员多了,哪一个捧就能捧出来?很多人说郭德纲是炒红的,那我们就再找一个人来炒,我愿意出这笔费用,100万够不够?我看能不能再出来另一个郭德纲。”郭德纲对记者说。 郭德纲的出名也使得德云社名声鹊起。在此之前,德云社仅仅是一个曾经淹没在各大剧场浪潮中的小剧场。 出名后的德云社,让郭德纲也从一个相声演员转变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们主动上税,一切相关手续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们安分守己说相声,专门有人经营这一块,按规章制度走,不给政府添任何麻烦。”如今已身为德云社董事长的郭德纲说。 德云社前身是北京相声大会,现在已经被注册成为文化演艺公司,而法人就是郭德纲,“之前文化团体这一块归文化局管,后来被推到了工商局,于是我们成立了公司。”郭德纲说。 “我们既是公司经营又是家族企业。十年来我们没花国家一分钱,培养了观众、培养了演员、挖掘了曲目、繁荣了市场。”郭德纲说。 与已往临时搭班的相声团体不一样,德云社的演员中既有学员,也有内部签约的演员,他们要完成德云社内部的本职工作、演出安排。 “有的演出是拿月工资的,有的是用每场的酬劳计付的。至于其他的活动,如主持、节目表演,有的是德云社给他们安排的,有的是他们自己在外面接的,如果室外接的就与德云社无关了。”郭德纲说。随着德云社的走红,有些演员也开始频繁在社会上出席各种活动及演出,甚至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有些也已是“小腕”了。 2006年开始,郭德纲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开办学员班、培训班,完全按照传统的民间戏班的方式来培养和教导学生。外界质疑郭德纲所教授的传统相声,郭德纲则认为,“不要以为老的就是陈旧的,直到今天蒸馒头的技巧不也是几千年前的技巧吗?老,不代表陈旧,而是代表着一种成熟,没有必要抛开前人已铺好的路,独自在泥泞路里行走,那无非是对自己的一种摧残。” “所以我们平时教育孩子不要急功近利,爱什么是什么,要真正从心里面喜欢它,而并非指着它发家致富,如果那样,你去别的行当可能来得更快些。”郭德纲说。 “我们的学习班是按照戏班的办班方法,两年一科,第一科是‘云’字科,第二科是‘鹤’字科,第三科是‘九’,第四科是‘霄’,连起来就是‘云鹤九霄’。这样的排辈无非是方便人知道你是哪一年入学的。” 同时,为了不断的推出好段子,郭德纲领导的德云社还有自己的智囊团——创作班底。“为自己整理素材,挖掘和整理传统节目,包括我们写的戏之类的,这一块是由我们德云社的秀才徐德亮负责,他带着一拨人在从事创作,确保创作能够跟得上。”郭德纲解释道。 在经营上,德云社已经完全自负盈亏,但按照郭德纲的想法,“不求大,也不贪多,只求能够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直以来,外界都认为德云社今天的成就完全是靠着郭德纲,而郭德纲表示,张文顺也是德云社的元老和创始人之一,“当初德云社只有三个人的时候就有张先生,我们一起合作。在德云社发展的过程当中,张先生没少出谋划策,出了很多好主意,所以德云社走到今天,张先生应该有半壁江山。” 回归剧场:市场之需 2004年可以说是郭德纲的事业新起点。 “2004年秋天,小剧场的一场演出让我印象很深,那天第一次坐满300多观众。传统相声失传曲目专场,也成了北京德云社的一个转折。”郭德纲直言。 今非昔比,与德云社当年曾只为三两个听众表演的门可罗雀的局面相比,如今要听有郭德纲的德云社的相声,那可是一票难求。现在德云社接待观众的能力早已经饱和,国内国外的、或专场或参演,、各种各样的演出需求层出不穷,郭德纲和德云社的演出计划早已是排得满满的。 但火爆、名人、大腕等字眼,一直没有被郭德纲放在心上,“我从来没把这玩意儿看重过,为什么要说相声,你高兴同时我很快乐。” 在郭德纲看来,台下坐四个人,说相声给这四个人说乐了,就已经很知足了。四个人跟一万人是一样的道理,说相声有一半是为了自己,这是最根本的地方,否则的话,他坚持不了十年。 “我们这十年如果说要是为了名利,估计是坚持不下来的。一年还不火,两年还不挣钱,三年还赔钱,谁成天还干这个,干点别的去吧。”郭德纲说。 其实在说相声之前,郭德纲也曾经在影视圈发展过,至今,他和老搭档于谦还都有自己的影视公司,做片子,卖综艺节目,自己做编导。 “如果不弄相声,我们今天会活得会更好一些。全部精力都投在影视上,我们可能活得更舒服一些。但我们挣了钱再回来赔在剧场里,就是因为我们爱相声,这是最基本的。”郭德纲说。 之所以不惜赔钱把观众再次拉回来到剧场听相声,源于郭德纲看到了市场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郭德纲在相声中灌输了很多现代社会的元素,“这是相声的规矩,相声应该就是这样,从清朝开始相声就与时俱进,相声没有一天是完全一样的。我今儿这么说,明天就不这么说。我今天说的跟昨天说的不能一样,如果都一样观众就听别人的去了。”郭德纲解释说。 因此,郭德纲一直主张相声一定要回归剧场,目前德云社现在已经有3家剧场,最近在北京大观园里德云社又一家新剧场开业,“陆续还会开新剧场,关键是人得够。开10家、20家需要有人管理,盲目的开这种连锁店就会砸牌子。”郭德纲胸有成竹地说。 尽管郭德纲不太主张到电视台演出,但他表示:“我现在还主张这一点,相声是商品,电视台是广告部门,剧场是我们的商店。不上电视谁知道你是谁,但电视不是万能的,可没有电视谁知道你是谁。” 不管钱的董事长 名声大振之后,“家长”郭德纲的演出活动不断增加,使得他几乎没有时间去想德云社的具体事务。“大方向我得把握,但是过碎过细的事我不考虑,只不过偶尔问问。”郭德纲说。 对于德云社的发展模式成功与否的提问,郭德纲笑言,如果不成功就不会有那么多媒体来关注,“这种模式最起码适合于我们,而且觉得很成功。包括演员来说,也只有我们这种经历和这种条件的演员能这么做。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这么干的,不现实。” 郭德纲认为,德云社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难免有外人融不进来,这是肯定的。包括有的演员觉得彼此之间有隔阂感,这也是难免的。“但是这不妨碍演出。我们把外人都当自己人。”郭德纲说。 支撑着德云社走到今天,用了十年时间,而对于下一个十年,郭德纲的想法依然是坚持稳中求胜。 “十年都坚持下来了,下面就是第二个十年,也没有别的手艺,干不了别的,撑死了就是拍个戏、弄个电视栏目。好好说相声,好好做人。我今年都34了,这么些年来,多不易的事也经过了,多难的生活也过来了。” 除了说相声,郭德纲还准备投资拍摄电视剧。“目前已经有剧本,至于投资金额还需要等看完剧本后才能算出来。更多是因为演员的钱,拍戏本身没有多少钱,机器、场景、服装都是固定的。”拍戏,或许算得上是德云社的多元化经营。 在外人看来,郭德纲的财富不断飙升。然而,郭德纲对于财富态度则是另一想法,“太多的就弄不了了,我没什么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会打牌、不会跳舞、不会唱歌,不会开车、不会游泳、不会打球、不会应酬,一年就跟朋友吃饭两三回。” “我自己一个月不花钱的时候都有,衣服都是我媳妇儿买完搁在那儿。”郭德纲很少出去吃饭,惟一的消费爱好就是买书,“原来总爱逛,现在没法去,一出去就一万多人围着你,没办法买书,有时候就开个单子让别人去买了。排戏也好,演出也好,签合同我签。签完之后把钱打到我媳妇账号里,挣多少钱我也不知道。”郭德纲说,关于自己的身价问题,美国《福布斯》杂志排行榜也曾打听过,但他自己对此从没有在意过。 外界传言郭德纲现在已经是身价百万,郭德纲笑言,“论斤卖啊?我也没见有人举着钱跟我那么说啊,好好说相声,好好过日子就完了。” “财政大权都在我老婆那里掌管,我老婆是财务总管,任何财务的事情都是由我老婆来执行的,我只管发展方向问题。我身上从来不带钱,一分钱都没有。”郭德纲边说边把自己口袋掏给记者看。 有熟悉郭德纲的人说,比起几年前,没有钱、穷困潦倒的状态,如今的郭德纲和出名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除了换汽车,郭德纲还在北京郊区租了10亩地,养了几十条狗和几百只孔雀。平时没事的时候,郭德纲就与朋友们一起开车去看看。 对于德云社和自己的将来,郭德纲说,就算有朝一日挣的钱花都花不完时,自己依然还要继续说相声。“我没有什么想干的,还是说相声。做人不能忘本,我知道自己是靠什么成功的。”郭德纲如是说。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