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为什么是万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1日 02:09 第一财经日报

  几天来,同济大学校长万钢获任科技部部长一职,在高级官员人事更替的诸多消息中,最为引人注目。

  万钢的惹人关注,一是因为他的民主党派身份——2005年加入中国致公党的万钢,在短短两年之后,就升迁为该党中央副主席,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位非中共党籍的正职部长;二是万钢获任科技部部长职位,充满了“黑马”色彩,缺少公务系统经历的他,从大学校长直接过渡到正部级岗位,也是中国政坛并不多见的。

  科技部长的人选,可以从科技部门内部培养产生,当然也可以从更广阔的空间里遴选出来。无论是中共党内或是党外,有从政经验,有管理能力,同时在科学界拥有较高声望的人才,不会是凤毛麟角,但为什么偏偏是万钢呢?

  近几日的舆论,大多聚焦于万钢的民主党派身份上。这自然是容易理解的。万钢成为35年来的首位非中共党籍的政府部长,本身就具有突破性的标本意义,反映出中共对民主党人的信任与重视,也体现出中共大力推动在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看,这是中共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举措。同时,从万钢获任科技部部长体现出的政治安排,对未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广纳贤才不无积极意义。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周铁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时,曾说过一句当时被媒体广泛报道的话:国家并没有在制度上刻意规定民主党派人士不能担任各部委正职,但同时国家也没有规定说,尚且不能胜任各部委正职的民主党派人士必须要安排到这个位置上。

  这也就是说,非中共人士担任部委正职有着法律基础,本身并无制度上的障碍,但同时,能否担任部委正职,更为关键的理由并不是其非中共的党派身份,而在于这个部委正职对于部长人选来说是否可以胜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万钢获任科技部部长,固然不排除政治安排上的考虑,但更因为这位“海归”七年的学者兼大学校长,正是科技部长的合适选择。

  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从全球的视角观察,目前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也在加快。“国家‘

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如何推进自主创新,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这对新一任的科技部长人选在总体素质上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万钢被作为科技部长人选挖掘出来,既是偶然,更是必然。说是偶然,是因为在中国众多杰出的科技精英当中,履历上本来就有缺少从政经验的缺憾,万钢的浮出水面,有着被组织部门相中并被给予高度信任的偶然因素在其中;说是必然,则是其海外经验、管理能力以及作为科学家的出色才华,终被历史推到了在新的阶段领导中国科技发展事业的重要岗位上。

  从已公布的万钢简短的履历上可以看出,这位新任科技部长,从留德博士开始,继而在德国汽车界崭露头角。2000年回国之后,又从基层出发,迅速成长为大学校长和科技部重要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短短的数年当中,他收获了包括学生、同事以及领导的诸多赞赏。那些肯定之词,正是万钢从一个学者走向部长之路最为坚实的基础。

  万钢之前的两任科技部长都对他重视有加。本报昨天的相关报道中透露,前科技部长朱丽兰向万钢发出了回国的邀请,而刚卸任的徐冠华又委以万钢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的重任。从前任们的态度可以看出,政府对于一个科技部长的选择,并不是一个突然的举动。一匹“黑马”的亮相,在其背后也总有诸多不为人知的成长轨迹。

  无疑,刚刚履新的万钢在其部长的岗位上将要面临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相当艰巨的。这不仅指一个学者向部长的转型并非易事,更因为突破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突破制约中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以及突破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等疑难命题,对于一个政坛的“新来者”,任务棘手。我们祝愿万钢在科技部长的岗位上能够出色作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