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陈宇廷:让慈善更有效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5日 10:03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王海珍

  我们希望能把公益也看成一个产业和一个行业。慈善业在美国可以说是第六大行业,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社会公益在中国刚起步,现在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这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制度、政策才能够解决,而这也导致企业没有办法做出太大的贡献。其实,有很多社会公益是需要量身定制的,这一类的事情还是民间公益组织做比较好

  陈宇廷三进麦肯锡,不过,他最终选择了慈善事业。

  在哈佛上学的时候,陈宇廷参加过一次小调查。他被要求在一个小本子上,左边写上社会为你做了什么,右边写上你为社会做了什么。这个调查改变了陈宇廷的人生轨迹。因为他很惭愧地发现,左边越写越多,而右边似乎什么都没想起来。

  NPP(Non-Profit Partners)是一个专门为民间公益组织服务的基金会,作为NPP执行董事,陈宇廷希望以“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和“营运管理支持中心”的理念,结合国内外一流企业和大型基金会的财力和专业服务领域的资源,协助一批具有拓展潜力的民间公益组织快速和健康地成长,使其成为运作能力完善、具有公信力基础的高效组织。

  《财经时报》:您的个人经历很奇特,您什么时候从事慈善事业呢?

  陈宇廷:在麦肯锡工作了一年半的时间后,我就出家做了三年的和尚,之后又回到了麦肯锡。

  大概在1995年,开始做社会公益事业。2005年,应一些老朋友之邀,我再次回到麦肯锡。长期在麦肯锡,我发现,有很多非常优秀和正派的员工,他们也都希望能够为社会做一些事情。于是,我们希望能够设计出一种模式,让他们真正有机会参与社会公益。就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我们又联合了多家优秀公司和基金会的力量,才有了NPP这样一个组织。

  《财经时报》:NPP的目标是什么?

  陈宇廷:我们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要发展这个产业。我们希望在未来三年之内,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公信力的平台。我们的目的就是帮助公益组织,帮助它们完善在人员、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希望以后这些组织都能够规范高效地进行公益事业,其他人也能够放心地把钱交给它们管理。第二点是希望我们能够建成一个免费的专业资源中心。

  当公益组织需要咨询的时候,我们能够有足够的人力和能力,从而能够帮助很多有前景的公益组织,协助它们做好事情。无论是会计、法律,还是公关方面的。我们是一个建立模范的公益组织,也就是帮助一些公益组织真正做到规范化、专业化,另外有创新的理念在里面。

  《财经时报》: 能讲述一下“风险投资”的模式是怎么运作的吗?

  陈宇廷:风险投资就是说要对所投资的项目或者企业进行筛选,包括它的设备、人力、商业模式等等都要考察,同样,NPP是去资助一些公益组织,我们也会对这些公益组织有一个考察的过程,我们会选一些有代表性或者有较大发展前景的一些公益组织,为它们提供所需的服务,包括人力资源上的,法律上的,咨询上的服务等等。

  《财经时报》:“营运管理支持中心”的理念应当如何理解?

  陈宇廷:营运管理支持中心的理念也就是企业管理的理念,NPP虽然是一个公益组织,但是它严格按照企业管理的形式来运营,比如,它有自己的LOGO,有自己的口号,有自己的管理团队,一切都是以企业管理的方式来运营NPP的。

  《财经时报》:NPP的理事成员机构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吗?似乎很注重各个行业的比重搭配?这是经过严格审查的吗?

  陈宇廷:公益事业伙伴基金会NPP是由麦肯锡、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奥美整合传播集团、诺华公司、君合律师事务所、摩托罗拉,以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06年10月1日联合成立的。德勤华永的专业是会计,奥美就是广告公关,君合就是法律,它们这几家企业在所属行业里面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其实没有一个筛选条件,只要作为公司的负责人,他真的有善心,愿意投入,认为建立这个公益产业,能够使其规范化、专业化就可以。做公益跟做企业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因为这一切并不只是从利益出发,他一定要认为这是他想做的事情。

  《财经时报》:我们也注意到,参加NPP的这些集团和企业,大多有国际背景,中国大陆的企业好像很少?

  陈宇廷: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逐渐形成,尤其这次两会之后。以前企业总是先把生产资本累积起来,因为没有很多的精力来做这些事情。这也是大环境。跨国企业成立的时间很长,做社会公益事业对它们来讲已经形成传统,因此显得很自然,不仅是老板或高层想做,一般的员工也想做,不一定只是捐钱,也会奉献出自己的智力和时间。另外,对大陆的很多企业,我不是很熟悉。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马上去接触到它们,但现在已经和几家大陆企业在接洽,相信它们会参加的。

  《财经时报》:您觉得中国的慈善事业的环境如何?

  陈宇廷:我们花了半年时间接触中国的社会公益,有许多方面的结论,我想最大的一个结论是,中国还没有真正形成系统的公益产业。

  我们希望能把公益也看成一个产业和一个行业。慈善业在美国可以说是第六大行业,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社会公益在中国刚起步,现在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这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制度、政策才能够解决,而这也导致企业没有办法做出太大的贡献。其实,有很多社会公益是需要量身定制的,这一类的事情还是民间公益组织做比较好。

  我们也看到在和谐社会的旗帜下,有些事情都已经开始发展。这个大环境在朝着这个方向走,但是走得很慢,中国捐的钱,跟全世界比起来是个很小的数字,以百分比来讲,比巴西都少,比印度都少。

  《财经时报》:大概有多少?原因是什么?

  陈宇廷:在中国,实际投入中国公益的捐赠仅占GDP的0.05%,但是印度这个数字是0.09%,而且还不包含宗教捐款;在美国大概是4%。我们看到有几个很关键的原因,其中一个问题是公益没有具有公信力的衡量和评估标准,咨询机构不发达,所以你不知道哪一家公益做得比较好,或是有什么问题?大家甚至都怕被骗了。第二个问题是需要很多专业技术支援,帮助这些小的公益组织逐渐做大,变得更加专业化和有公信力。

  《财经时报》:您觉得做慈善活动,可以为企业品牌加分吗?对于塑造企业的外在形象帮助有多大?

  陈宇廷:会的,要是真心去做的话一定会的。根据性质目的的不同,企业做慈善也不一样。比如麦肯锡,如果去宣传它的慈善,可能不会请它做顾问,你请麦肯锡做顾问,跟你做不做慈善没有关系,它不需要天天上报纸。还有摩托罗拉,它的员工对于慈善活动非常热心,但是他们并不宣传,所以这些企业做公益,是为了价值观,为了企业的凝聚力。

  《财经时报》:有人说不做慈善公益事业的企业,根本就不配称国际化的品牌。你对此有何看法?

  陈宇廷:那得看这个企业的标准。现在很多国际品牌,并不是每个都在做公益,不是说做公益的人、有善心的人才能赚到钱,所以不能说得这么绝对。

  然而如果你要建立起一个很伟大的事业,让你跟在里面工作的人都有成就感,我认为能够做公益就很好了。其实一个国际化品牌,不用拿钱也可以做公益的,加入公益事业有很多方法。我想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责任和角色的定位更加明确以后,会有一些缓慢的变化。可能最早的时候,企业回馈社会的方法就是上税,但是慢慢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说法,比如说有污染的企业,它要承担环保的责任。如果社会再发展一步,经济更完善了,也许又有一些不一样的责任,比如说公益,企业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所承担的义务,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步一步地发展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