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蒋洲:收购德国制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4日 16:53 《环球人物》杂志
财经人物——创业之路 本刊特约记者 王 文 最近两年,在德国几乎每两天就诞生一家中国公司。目前,已有700多家中国企业在德国落户。其中,收购了德国80年老企业的蒋洲,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典范。德国的《商报》、《经济周刊》以及《明镜》等知名报刊,甚至美国的《商业周刊》都曾在报道中以赞赏的语气介绍这个“年轻的中国人”。 谈起这些,眼前的蒋洲却不以为然。这位32岁的年轻人,看起来很成熟:“我到德国已经10年了,收购威尔茨公司也已经4年,只是刚刚扭亏为盈。” 500万赚来的教训 1997年,蒋洲到德国留学,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经济管理。“我到德国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毕业后回国帮父亲经营公司。”在学校里呆了两年后,“不安分”的蒋洲发现,自己不需要等那么久。 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在汉堡成立了一家名为“华鹏”的贸易公司,一边读书,一边把父亲在上海公司生产的气瓶销往德国。选择汉堡是因为那里是欧洲最大的海港,跟上海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机会很快来了。贸易公司开张后不久,因为报价比当地企业低,蒋洲很顺利地接到了一笔当时价值100万马克的订单。他喜出望外,甚至有点飘飘然,100万马克,折合500万人民币啊,这可是自己的第一笔买卖。 然而,这笔生意带给他的不是利润,却是教训。 气瓶经过漫漫水路从上海运到德国的时候,客户却不要了。因为气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生锈现象。“根据以往的经验,如果是东南亚或者俄罗斯客户,再压压价就卖了。可是德国人坚决不要,他们对质量要求很高。”蒋洲现在谈起来,仍掩不住失望。结果,这批货只好从原路运回了上海。 从喜悦到遗憾,蒋洲开始清楚自己缺少的是什么。他请了两名德国技术专家,到上海的工厂指导生产。 产品质量的迅速提高,加上价格的优势,这个中国年轻人在德国压力容器行业圈里备受关注。说到这儿,蒋洲才露出一点得意,“我当时就憋着劲,要让他们看看中国人的能力!”就这样,善于交际的他,在业内有了很多朋友,这为他赢得了更多的生意机会。 背着书包谈收购 只做中德贸易,毕竟限制很多。比如产品运抵德国就需要4周时间,而且大部分是低价产品,技术含量低……“当有客户需要快捷服务,向我咨询高端产品的时候,我知道,华鹏需要在欧洲设立自己的工厂了。” 2003年,德国失业率创下了二战以来的新记录,超过500万人失业。德国迫切需要用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 为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德国各州政府都制定了针对中国投资者的特别措施。据德国《商报》透露,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德国企业的“最大买家”。通过并购,中国公司不仅可以跨越“反倾销”问题,还可以获取德国的品牌和专业技术,以及欧洲的销售渠道。 威尔茨是德国最著名的气瓶制造企业。蒋洲做贸易时,曾是威尔茨的竞争伙伴,相互间非常了解。2003年初,威尔茨因投资决策失误,无力还贷,申请破产。那时,蒋洲刚刚从海德堡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他认定收购威尔茨是在欧洲创业的良机。 收购威尔茨之前,蒋洲请了一个信用很好的律师事务所帮他咨询有关的法律问题,他也跟所在州政府的经济促进部门保持密切接触,获得相关指导。 根据当地有关法律,企业破产后,有关机构会指定破产管理人来处理遗留问题。蒋洲于是盯紧了这个破产管理人。他向对方展示了企业未来运作计划,获得对方的信任。这名破产管理人如此评价蒋洲:“这个年轻的中国人很执着,他无论如何都想把厂子买下来。他在谈判中显示出的智慧和公道,使我相信,他能把厂子管好。” 投入200多万欧元,蒋洲顺利完成收购。他说:“当年,虽然我是背着大学书包去谈收购的,但我有信心。” 停产只为“息事宁鱼” 威尔茨压力钢瓶厂位于德国柏林以西勃兰登堡州的小镇拉特诺,门口立着三根旗杆,分别是中国国旗、德国国旗和勃兰登堡州旗。目前员工仅40人,年销售额7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7000万元。 “好好活着,就是成功”,蒋洲总结自己成功收购的体会时,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辉煌。他说,最大的收获不是盈利,而是学会一种规范,一种做企业公民的规范。因为德国是一个制度体系非常规范的国家,作为企业主,必须适应这种规范。 收购完成后,投产没几天,企业就受到当地居民的投诉,说是机器声音太响,影响附近河流里鱼儿的正常生活。在极为注重生态环境的德国,这可是件大事。 当地的环保部门立马赶来调查,下发通知书,督促整改,直至达标。按照环保要求,机器运转时间只能限定在每天早晨6时至下午2时,其他时间如果要开工必须申请。当时企业每小时产值约2000欧元,少开工1小时,意味着损失2000欧元。但为了 “息事宁鱼”,蒋洲只得妥协。 “宁鱼”容易,更重要的是“宁人”。 最初,员工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德国《经济》周刊等媒体曾发表这样的评论,中国在德企业有一个“通病”——错误的人才战略,让中国人管理在德国的新公司,结果往往失败。 蒋洲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聘请的经理是德国人,还曾是一家全球500强企业驻德代表。“到德国发展,要用信得过的本地人才。德国在工商、税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繁文缛节特别多,本地人往往都难以应付,要是中国人来干,肯定会无所适从。” 为使企业慢慢有所变化,蒋洲开始推进他的“小步走,不停步”策略。比如,在承诺确保德国工人就业的基础上,与工会协商,每年适度微调:小幅裁减人员,稍延工作时间,略减休假期限……这对崇尚自由的德国人来说,很不容易。 蒋洲在工厂的代理人西蒙说:“职工们对此当然没有欢呼,但还是接受了这一决定。也有工人告上法庭,要求执行每周38小时工作制,这个工人胜诉了,但是没有人跟他走。” 47岁的马亚是早班主管。他对记者说:“当初企业快破产了,如果不是中国老板来,我这样的年龄很难找到工作。我有两个孩子,现在有活干,很好。” 要建欧洲生产基地 威尔茨易主4年,自去年起已经扭亏,并小有盈利。但并购德国企业,如何发展,如何跨过高成本这道“坎”,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收购后的威尔茨,是坚持“德国制造”还是“中国制造,德国贴牌”?蒋洲给出的答案是“德国制造”。由于德国工人的工资高、假期多,企业运作第一年,仅劳动力成本就占了企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但威尔茨毕竟是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厂,以优质制造著称,而且流水线也是全自动的,速度快,精度高,比国内以手工为主的生产工艺先进多了。 蒋洲算过一笔帐——同样生产钢瓶,德国工人平均月薪2000多欧元,国内工人月薪700元人民币左右。但生产效率完全不同:德国生产一个钢瓶几十秒,国内手工制作至少要花3倍以上时间,德国人工成本高的劣势被高效率生产的优势抵消掉了。而且,德国本土化生产贴近欧美市场,可以降低运输成本;高质量的产品还可以省去不少返修成本;结果综合成本还是占优势。 定下方向后,蒋洲最担心的是,企业所有者变了,客户会走吗?他开始马不停蹄地拜访客户。目前,威尔茨公司大大小小客户有150多家,来自德国本土和欧美其他国家,其中很多都是威尔茨原来的老客户。 蒋洲正在跟欧洲一些小规模的气瓶生产商谈判,想将其收购,并入威尔茨。他说,拉特诺地处欧洲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他要把这里建成欧洲的气瓶生产基地。 最近蒋洲又有了新项目。他与德国一所经济学院合作,在当地投资了一所私立专科高校,培养实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到德国投资的中国企业很多,但成功的不多。我办这样的学院,就是希望将来能为在德国经营的中国企业,提供专业人才。”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