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顺驰:一个绚烂神话的终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 07:03 《中国商人》杂志
2007年1月随着香港路劲基建宣布再收购顺驰大部分股权,昔日的黑马落了马,孙宏斌握着手中仅剩的5.26%股权,看着风光不再的神话就这样日落西山了…… 文/刘科 2007年1月23日,继去年入资12.8亿元控股顺驰中国后,香港路劲基建宣布再投13亿港元收购顺驰近40%股权。加上去年的55%股权,路劲基建鲸吞了顺驰94.74%的股权,而顺驰的原掌舵人孙宏斌仅持有剩余5.26%的股权,曾经辉煌的顺驰神话以破灭告终。 卖光“家产”说再见 此次交易后,孙宏斌将不再掌控顺驰。带有深刻个人烙印的顺驰,在被重新整合后,可能开始选择新的管理方式重新进入江湖。顺驰的孙宏斌王朝从此成为历史。 孙宏斌本来距离他的顺驰帝国只有一步之遥,如今却功败垂成。 顺驰是他的心血之作。1994年,孙宏斌从天津的一家二手房中介店起家,苦心经营12年,打造出中国地产界最剽悍的黑马——顺驰中国。 孙宏斌对这匹黑马一直寄予厚望,他在2003年精心设计了它的整体发展战略。两年之后,顺驰成功进军全国16个一线城市,拥有了42个项目,并成为2004年中国内地房产销售冠军。 然而,就在顺驰给中国地产界留下一连串惊叹之时,导致顺驰失败的祸根也悄悄埋下,埋下祸根的人,正是孙宏斌自己。到了今年初,顺驰的发展已经举步维艰。一度隐身幕后的孙宏斌被迫出面收拾残局,并最终被迫全盘卖掉顺驰。 随着他交出顺驰的控制权,中国地产界迄今最绚烂的神话也宣告终结。 土地积累:登枝便是凤凰 对中国地产界的大部分商人而言,顺驰是一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搅得中国地产界天翻地覆。1994年,孙宏斌的天津顺驰销售代理公司成立,直到2003年初,这家天津的房地产企业还默默无闻。 2003年7月,王石等中国主要的地产大腕在重庆的一次例行聚会令顺驰一举成名。当时顺驰的老板孙宏斌在会场上发言时,突然在众多媒体记者面前向王石宣称,他的企业将打败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销售冠军。自此,孙宏斌给业界留下了狂妄而张扬的印象,他也渐渐以此闻达于各路诸侯。 在孙宏斌向王石叫板的两个月后,他的企业顺驰便开始了其在全国各大城市土地市场上的拿地表演: 2003年9月,顺驰以5.97亿元将石家庄009号地块拿下,这时候进行操作的河北顺驰刚刚成立五个星期。 一个月后,顺驰又在苏州工业园区以5.9亿元取得金鸡湖地块。两个月后,在南京通过拍卖以6.5亿元抢得河西奥体中心地块。 2003年12月,顺驰以9.05亿元的天价拿下了北京大兴区黄村的地块,轰动京城。 紧接着,2004年1月顺驰又通过挂牌以27.2亿元拿下苏州工业园区地块。 2004年4月,顺驰先后从郑州和洛阳取得两块土地,将触角延伸到华中地区。在此期间,又在无锡取得太湖新城地块。 从2003年8月到2004年4月,顺驰先后从石家庄、北京、上海、苏州、南京、武汉、郑州、长春、无锡等城市获得了10多块土地。 攻城略地之后,顺驰手中储备的土地面积瞬间就达到1200万平方米,员工急剧膨胀到8000人。在一年之内,顺驰从一个地方性公司迅速成为一家全国性的大型房地产公司。 依靠着近乎疯狂的土地积累,顺驰不再是偏居一隅的小角色,登枝变凤凰,成为中国房地产界横空杀出的一匹黑马。 疯狂扩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行动迅速得令人咋舌的同时,顺驰出手的豪爽更令人震撼,其拿地的最终成交价两倍于起拍价的情况比比皆是。毫不夸张地说:一时间,顺驰所到之处,地价都会大幅上升,顺驰也因此获得了“天价制造者”的称号。 这种称呼最初起于2003年12月8日。那一天,这家来自天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开发商“一拍成名”:以9.05亿元的“天价”获得了北京大兴1号地,而当时政府的预估价格仅为6亿元。不少开发商在拍卖现场直呼困惑:“按照通常开发商的开发成本计算,顺驰这么做多半会亏的,最好也就只能做到盈亏平衡。” 据内部员工后来透露,公司对那次拍卖事前的指示是:“上不封顶”——急于进入北京市场的顺驰打算“用钱炸开北京市场”。 转年,这个小小的顺驰公司在全国掀起疯狂拿地的狂潮,其每进入一个新的城市,必然以高价拿地的高调姿态出现,所到之处,所引发的同行诸多非议和质疑声漫天飞舞。而孙宏斌却不理会他人的目光,2004年,顺驰达到风头之巅,其超过90亿元的年度销售额直逼业内老大万科,来年200亿元的目标更令对手气短。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种疯狂扩张的模式将顺驰推上了一条不归路。 不计成本地扩张规模导致顺驰资金链的破裂,剥开驰骋各地风光的表面,顺驰需要面对的一方面是缴纳100亿元以上土地出让金的残酷现实,另一面是本身并不雄厚的财力。在房地产这个现金至上的行业,顺驰的“天价拿地”可说是给了自己一个可以掐算死期的定时炸弹。 在业内质疑其资金链能否跟上扩张步伐的时候,孙宏斌永远都是一句话:顺驰不缺钱,资金链没有任何问题。即使在2006年将顺驰的大部分股份转让给路劲基建后,这个自信的男人,仍然没有公开表示其资金链断裂。 惊险游戏:用40亿盖子盖200亿锅 有财务专家把现金比喻为锅盖,把现金需求比喻为锅。如果你有10个锅,8个锅盖,那么基本上你不用担心锅会盖不上——你可以很从容地在锅之间调配盖子,这是正常的情况。如果是财务高手,能够使公司的现金高效地运转起来,那么6个盖子,也能够玩得起来。 顺驰疯狂拿地所需的100多亿元的土地出让金,以土地成本占全部开发成本的50%估算,则总开发成本是200亿元以上,这是锅——现金需求。顺驰声称的2003年销售回款有40亿元,这是盖子——现金。 显然,无论顺驰对财务管理如何的自信,都无法掩饰用40亿元的盖子应付200亿元“大锅”的惊险。虽然在中国,所允许的滚动开发的房地产运营模式,使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精于表演锅和锅盖的游戏。然而,顺驰的游戏玩得“过火了”。 这个“挪东墙补西墙”的惊险游戏,逼得顺驰玩起了最后一招——“拖”。除了延迟支付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在顺驰是家常便饭之外,在其他一切与资金相关的环节,顺驰同样高举“拖”字大旗。甚至有一位业内人士笑称:没有哪家房地产商会像顺驰拖延这么长时间和分这么多次付款,甚至在拍卖之前,顺驰就把拖延付土地出让金公然写进了战略。 除了土地出让金,顺驰资金中另外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据说,在顺驰的起家之地——天津,几乎每一家银行都有向顺驰贷款的经历。顺驰对银行贷款也实施拖欠战略,仅天津一地,顺驰拖欠的贷款就高达30多亿元。 “顺驰拖欠付款在业内是出名了的。”一位顺驰曾经的供应商表示,材料费、工程款等无一不拖,“别的开发商可能也会拖欠这些费用,但都不像顺驰这样如此大规模拖欠资金,并且拖欠时间如此之长。”在北京,也有建筑商反映与顺驰合作“盖到七层才拿到部分工程款”。 据路劲基建的透露,直到2006年年底,顺驰所拖欠的土地费用加上银行贷款余额,总数仍然高达46亿元。 如此惊险而又大胆地玩起资本游戏,顺驰的确做到了“业界第一”。 管理不力 自酿苦果 在顺驰各家分公司进行具体操作时,孙宏斌在内部一再强调的就是一个字,“快”。顺驰中国总裁汪浩曾经阐释过顺驰的“快”:“买地时推迟首付款时间,拉长后续付款时间,买到地后尽快开工,尽快开盘,尽快回款,也就是说尽量缩短付地款到收房款之间的周期。” 这个“快”字在顺驰进军全国的初期,可谓无往不胜。顺驰甚至创造过获得土地之后仅仅7个月就开始销售的中国地产界项目运作速度的奇迹。但孙宏斌不久就尝到了“快”所带来的另一种滋味:他的内部管理出问题了。 这与孙宏斌大胆起用新人不无关系,在顺驰,20多岁的总经理比比皆是,被业界称为“娃娃兵”。在一次专访中,曾有一位记者追问孙宏斌,企业管理中坚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顺驰如何保证大批速成的“封疆大吏”的人品和能力不出问题?孙闪烁其词没有正面回答。 之后的事实证明,虽然那批20多岁的地方老总中不乏人才,但出问题的不在少数。这群娃娃兵使顺驰的员工急剧膨胀,内部成本核算形同虚设,缺少监管,甚至在后期出现一个普遍现象:各地的项目经理通常在交房前离开,因为交房的时候必须重新进行成本核算,很多项目经理都过不了这一关,便一走了之。管理混乱由此可见。 同样由于放权,导致项目公司的老总权力过大,结果也滋生了许多腐败现象。一位离职的南京顺驰员工透露:一个高速公路上的大型广告牌,通常广告投放成本为30万元,但顺驰却可能需要花60万元,同时据传每一个新的老总或副总过来,都会换一个广告公司。“如果顺驰的腐败现象能减少一些,资金漏洞也不会这么大。” 外部销售不景气,内部腐败严重,顺驰原本微薄的利润迅速被吞噬,财务状况恶化后,公司内部的资金管理系统便无用武之处。各个项目总经理由原先每天晚上10点钟对账,变成了每周一次的总经理办公会。而每次开会,都发现多数项目都有巨大的资金缺口,怎么也补不上。 面对日益恶化的内部管理问题,2006年3月,孙宏斌重新担任了顺驰董事局主席,然而此时已经于事无补了。 “黑马”命系个人性格 有分析家认为,分析顺驰和孙宏斌需要将孙放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下进行,而且要从孙宏斌个人的性格入手。 孙宏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这个时代的人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他们更喜欢做大事而不是赚大钱,更愿意指挥千军万马,而不是躲在家里数钱。孙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典型的时代烙印的人。 孙宏斌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早在联想之时,孙就带领手下狂飙突进,并因此获罪(后被法院改判无罪)。但孙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没有从此消沉反而更想明白了很多事情,“什么都想得开了,对失败的承受能力更强了。”宣告无罪后孙宏斌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柳传志吃饭,化解当年的误会和怨恨;第二件事就是去天津做二手房中介,从头再来。孙宏斌甚至没有因冤狱而变得世故,他依然口无遮拦,依然毫不妥协,依然凡事拼搏到底。 虽然成功的企业总是难免打上创始人的深深烙印,创业领袖的个人魅力几乎是一切成功企业不可或缺的竞争要素,但顺驰将这种特质推到了极致:这个规模近万人的大企业,从上到下无不浸染着孙的性格和气质,连顺驰员工说话的惯用语,都与孙宏斌如出一辙。 在内心深处,孙宏斌是一个笃信“人定胜天”、“精神胜物质”的人,靠自己的激情和才干,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创业奇迹,他有理由相信甚至迷信自己,顺驰的快速扩张同样带有着孙宏斌式的自信和激情。 但是企业毕竟不同于个人,个人的激情可以持久,企业的激情却注定昙花一现。当激情退却,问题就会浮出水面。 超前半步生 超前一步死 当2003至2004年顺驰屡次在全国创造天价拿地记录的时候,许多开发商还讥笑孙宏斌疯了,可是谁能想到就在顺驰疯狂拿地不到一年时间,土地出让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后开发商通过拍卖获得的土地价格与顺驰当时所谓的天价相比,一下子就比较出了孙宏斌的“疯狂”是多么的高瞻远瞩。 有人说,顺驰之困,全在于孙宏斌的全国化战略。然而,如果没有孙宏斌的全国化战略,又拿什么来成就顺驰呢? 假如当初,顺驰在全国攻城略地后能够迅速收手,发展的速度稍微慢一点儿,摊子铺的稍微小一点儿,顺驰就极有可能将这场“锐角之争”发挥到极致,并以其锋利的锐角将霸业维持到较长的时间。 就像那句商场上只可意会的法则:“超前半步生,超前一步死”,如果顺驰的步伐没有走得这么快,它的开发规模能够停留在现在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也许就不会被迫走上今天这条路。 正如2006年初万科董事长王石所预言:“如果把握好节奏,顺驰能够成为 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但现在它要为盲目扩张造就的奇迹付出代价。” 也许孙宏斌为了霸业更加稳固一些,就多走了一步,不小心就站在了最高点上,结果不仅没能稳固,反而需要离开。 如果当初不多走那一步,该多好。 但是,这些只能是后话。当时已经红了眼睛的人谁又能停下风驰电掣的脚步呢? 距离自己的帝国霸业,孙宏斌曾经就那么近。 只要少一步,孙宏斌也许就成功了。 不论顺驰或是孙宏斌最终命运如何,他都将在中国地产史和企业史上留下一笔。在中国地产界这个热热闹闹的江湖,有了孙宏斌,的确多了一份精彩。无论结局如何,这都是个值得回味的中国商人。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