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薄氏幽默为什么那么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 13:37 《商界名家》

  从组建之初到现在,商务部就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第一任部长吕福源因身体原因没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随着2004年2月29日薄熙来的走马上任,从“封疆大吏”到“内阁部长”,用“临危受命”来形容薄熙来出任商务部长并不为过。

  因为自中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日益频繁,纺织品出口、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把商务部长薄熙来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一轮又一轮的国际贸易谈判中、在与众多谈判对手的周旋中,这位50多岁的中国商务部部长迅速积累着经验,其面对媒体的睿智和善于学习的能力使其在贸易问题上的影响力迅速上升,在谈判桌上日益显示出丰富的技巧。人们惊异于他还像以前一样散发出强烈的个人魅力,更惊异于他对商务外交的透彻理解,以及对经贸谈判的运筹帷幄。

  正如学者对他的评论,“薄熙来逐渐表现出一个大国商务部长的风度和气魄”。

  处理贸易纠纷作风硬朗

  随着

中国经济的持续升温,中美贸易纠纷、与欧盟的贸易关系、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无法避免地接踵而至。

  近年来,尽管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量大大上升,但美对华贸易逆差仍在扩大,美中贸易纠纷不断增加。迫于国内的政治压力,美国政府敦促中国解决纠纷。

  薄熙来就遭遇了上任以来的第一次外贸危机。2004年4月20日,薄熙来陪同吴仪飞到美国,这是他任商务部长后的第一次出访。抵达华盛顿的当天下午,薄熙来就与美国前商务部长埃文斯和美国前贸易代表佐立克举行了会谈,薄的务实、幽默和机敏促成了谈判的顺利进行,经过3天的友好磋商,中美双方签署了8个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并在知识产权、服务贸易、农产品检验检疫、食品安全、消费者安全、第三代无线通讯标准、最终用户访问和促进美对华出口等若干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不断遭受反倾销调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国家一直把中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薄熙来无时不在为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而奔走呼喊。2004年5月6日,中国商务部和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联合主办的“中欧投资贸易研讨暨洽谈会”在布鲁塞尔举行。薄熙来在致辞时说道:“作为中国商务部部长,我刚上任两个月。我今天只想对大家说一句话:希望尽早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欧洲这样做不仅不会失去什么,还能与最好的朋友更好地合作,更加体现欧洲崇尚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薄熙来的这句话再次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出了要求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呼声。

  2005年6月23日,薄熙来在北京与美国前商务部长埃文斯举行会谈的时候,也做出了类似的表示,他希望美国能够改变对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衡量标准,关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在谈到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采取的限制措施时,薄熙来义正严辞地表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势必影响到对美产品的进口,这将是“双输”,而不是“双赢”。这为中国今后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埋下了伏笔。

  2005年2月,古铁雷斯正式就任美国商务部长,其对拯救美国日渐衰退的制造业一直态度强硬,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限制进口中国纺织品。当年4月,在没有接到产业界申请的情况下启动了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调查,并先后对7项产品实施了进口限制。正是由于美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欧盟,并使得不少国家也在酝酿针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措施。

  为了缓和双边关系,2005年5月20日,中国对纺织品做出让步,决定自当年6月1日起上调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但欧美没有善意的回应,反而态度更加强硬。

  10天后,中国宣布,果断废止上调关税的政令,并自当年6月1日起取消对81项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薄熙来强硬的话语还让人们记忆犹新:“你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撤掉八两的负担。”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体现民意,中国政府可以在必要时大胆出手,不惜采取强硬的手段,果断出台甚至取消一项政令,与西方国家讨价还价,而不再是采取“和稀泥”的方式,求得暂时的平静。而薄熙来,正是这阵新风的执行者和推动者。

  薄熙来还提醒说,美国应关注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与美国农产品进入中国的对等关系。 “可以设想,如果不是中国一年进口美国1000多万吨大豆,那么这些大豆卖给谁?”“中国是在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基础上加入WTO的,在获得纺织品贸易上的权利的同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如果美欧打破了这种平衡,一方面剥夺中国应得的权利,同时又让中国开放农产品和服务贸易市场,就是不公平。”薄熙来对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记者说。

  欧盟和美国为之震惊先后表态,愿意继续讨论、谈判,直至达到一个彼此都满意的和解办法为止。也使得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自履新以来首次访华,并于2005年6月4日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会晤。

  在对外谈判时,薄熙来知道何时让步,何时保持强硬。经过多场艰难谈判,中欧的协议在2005年6月11日达成。经过5个月7轮谈判,11月8日中美之间也达成协议,和中欧协议互为补充。

  对于中国在与欧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外电纷纷给予了“里程碑式”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在新的时代灵活而不僵化、抗争而不对抗的崭新风格体现。

  在维护国家利益上,身为商务部部长的薄熙来绝不吝啬自己的强硬。2005年12月18日,在香港召开的第六届WTO部长级会议上,身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薄熙来,其一番强有力的演讲令人再次感受到中国官方的鲜明立场。“中国有7.4亿农民,有6000万残疾人,中国政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养活了众多的人口,也正是由于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这些发展中大国成功地妥善安置很多人口,世界经济才得以安宁和发展。我们不赞成一味把发展中国家再分类,而取消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差别待遇。中国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的困难,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我们必须享受特殊差别待遇。”

  面对欧美咄咄逼人的贸易施压,薄熙来指出,中国绝不会屈服于“贸易保护主义”,但中国支持在WTO旗帜下进行的改革,中国在WTO多哈回合谈判中,会出于公心,推进谈判进程。

  刚柔并济妙讽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欧盟商会在2006年9月4日举办盛大宴会,庆祝中国加入WTO五周年。薄熙来在会上以其特有的“薄氏”冷幽默笑谈贸易保护主义与知识产权保护。他说“中国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人均GDP仍然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三十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以巨大的勇气跃入了自由贸易的大海。但是,一些正在海里游泳的老运动员却日显疲惫,老想爬回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岸上来!”在他身旁,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露出尴尬的笑容。

  言下之意,在自由贸易的大海中,中国不会“上岸”。

  幽默,同时,言语中也不失坚定的信念,使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能感觉到中国政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中的鲜明立场和态度。

  薄熙来曾经几次在公开场合,夸奖勇敢跳入全球化自由贸易浪潮中的中国“越游本领越大”。在过去三年中,他执掌商务部这一负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部门,经历了整个中国入世的“后过渡期”,自己也因和诸多想“上岸”的“老运动员”斗智斗勇,博得中国“贸易名片”之美誉。

  在他看来,在过去28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明白,这些巨大的财富增长来源于改革和开放。既然政策这么好,我们又怎么会放弃?如果说政策会有变化,那也是中国会变得更加开放。

  与龙永图那样诗人式的浪漫情怀不同,薄熙来深知自己的时代出境,他的真实使命不是单单有一些认知上的超前性,与把世界精神挂在嘴边,就可以交差的,他需要的是对现实利益的深度考量,能多争取一个子儿,就绝对不能把这个子儿便宜对手:这个世界已经改变,小商人式算计博弈的时代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在就纺织品问题跟欧盟谈判时,他说:“我想起来意大利有个马可·波罗,多少年前的人,眼光就那么长远,那时候就能跑到中国来做生意。如果马可·波罗先生突然醒过来,得知意大利现在要对中国优质、物美价廉的纺织品设限,他一定会感到很惊奇或者感到很遗憾。” 薄熙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揭示出这类危机的真正根源——贸易保护主义。

  2005年5月30日,薄熙来以商务部部长的身份首次出席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他强有力的回应已经让各国媒体为之一振。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薄熙来直言美国的所作所为是“贸易保护主义”,在WTO自由贸易这个普遍原则下,对中国的纺织品采取数量限制,是“不光彩的行为”。而此时正值中国与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达到白热化的时候。薄熙来的这次亮相,似乎也透露出中国在这场争端中的自信。

  此后,在欧美企图将中国纺织品出口同

人民币升值议题“捆绑”起来之际,薄熙来再次表现出他的硬朗,明确表示两者“桥归桥,路归路”,中国绝不会接受将纺织品贸易同
人民币汇率
“混为一谈”的做法,这使得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中国绝不会以这样的错误逻辑来进行贸易争端磋商。

  2005年在年末岁尾,中国美国商会举办了岁末晚宴,商务部长薄熙来应邀出席。在谈到纺织品及高科技贸易问题时,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我还特别佩服美国朋友,全世界都公认,美国站在高新科技和高新设备的最高层。但是,就在造航天飞机和研发高新科技的同时,美国朋友也没有忘记像衬衫、裤子、袜子等这些小东西。”薄熙来风趣地说,用中国话讲,就是“大钱要挣,小钱也不放过”,精力确实过人。

  薄熙来指着餐桌,再次发挥:“正好像今晚的宴会上,美国朋友特别关注的是龙虾、牛排,而我们特别关注的是三明治、馒头。但是,美国朋友一方面吃着龙虾和牛排,一方面还很关注我们,三明治是不是吃多了。”此时会场上一阵会心的笑声。

  “在生意场上,大家的认真态度我是可以理解的。”薄熙来分析说,在世界贸易市场上,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是结构性的、互补性的,并不是竞争性的。

  对于美国方面高度关切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薄熙来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政府已将保护知识产权列为国家战略,并不时时机地回击美国同样出现侵权事例,“前不久,我就听说有100多部中国的影片在美国被盗版,”薄熙来风趣地说,“但我特别理解这个现象,因为对于外国优秀的影片先睹为快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嗜好。”现场无不大笑。

  强硬而又不失灵活

  强硬而又不失灵活,是薄熙来留给谈判对手的深刻印象之一。“薄熙来部长是一个强硬的谈判对手,对于谈判细节有非常强的把握能力,有强烈的个性。” 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这样称赞薄熙来,他同时感慨:薄熙来带有很强的“进攻性”。有媒体甚至用了“力挽狂澜”四个字来形容薄熙来在纺织品贸易谈判中的作用。

  硬朗只是薄熙来性格的一个方面,身处贸易谈判中的他更时时表现出“和气生财”的道理。

  曾有人以“刚柔并济”来形容薄熙来的谈判风格。在不可避免的直接交锋中,适当地表达中国的立场,让对方充分了解中国的分量和底线;同时又要技巧地把握分寸,避免矛盾出现不必要的激化。在整个国际经贸的大环境下,薄熙来开始驾轻就熟地扮演中国商务外交者的形象。他在秉承“和为贵”的商务外交思想的同时,也使中国不动声色地处于强势地位。

  中欧双方就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协议后,薄熙来表现出了对欧盟友好磋商、解决贸易争端问题诚意的赞赏,并出人意料地拿出一件中国企业生产的T恤衫作为礼物赠送给曼德尔森,他称赞道,“曼德尔森先生是带着诚意来的。哪怕此次谈判是失败了,我们也对他的努力表示感谢。曼德尔森先生的态度也代表了欧盟对中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视。在这一问题上,欧盟不同于某些国家,试图采取单方面的行动来解决问题。”

  入世后,薄所处的时代跟龙永图的那个时代已经大为不同,他必须学会斤斤计较,现实主义和利字当头。国际贸易如一场婚姻,选择结婚固然需要勇气,如何去过那油盐酱醋却又摩擦不断的日常生活,则更需要勇气与智慧。

  从2005年开始,随着入世后主要领域所做的开放承诺陆续进入终点阶段,中国以更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之中,同时,也将迎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中美贸易纠纷、与欧盟的贸易关系、知识产权、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

  对于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薄熙来对此前景表示乐观。他指出,贸易大国正因为互利双赢,双边贸易额才能不断做大。反过来,这也说明了各国经贸关系的合理性、互补性。因此,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中国愿意通过平等协商,来妥善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针对一些国家在遇到贸易争端的时候,不是采取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动辄设限,这种作风无益于解决争端。薄熙来强调,中国是一个讲原则的国家,是不怕压力的。

  薄熙来在商务部的实践显示了他对这个时代及其它核心命题的敏锐洞察。和顺应时代脉动的行动能力,更充分实践并代表了中国社会与国家力量中那股核心的务实算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务派的真实诉求,不偏不倚,取中制胜——既不像右派那样附媚全球化,也不像左派那样对抗全球化,从不改变他无法改变的东西,坚决改变他能够改变的东西。(文章代码:110070105)

  文/汪金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