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被遗忘的民间发明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14:54 《商界》杂志

  在资本逐利急剧扩张的年代,也许每一个试验者,都将成为先烈。

  在整个国家提倡创新、崇尚发明之时,这群一直以自己单薄的力量从事发明创造的人,正为心中那份痴迷与执着、光荣与梦想而穷困潦倒,甚至颠沛流离。成功似乎离他们很近,又似乎越来越远……

  □文/本刊记者 白 灵

  250年前,英国。

  工厂主博尔顿和搞发明的瓦特正在联手制造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英国国王前往参观。当国王问及他们在忙什么时,博尔顿说:“陛下,我们正着手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国王不解地问到底是什么,博尔顿答道:“是力量。”

  250年来,正是依靠这种力量,英国和美国,相继统治着全球。

  250年后,中国,温州。

  2004年12月,吴昭乐完成了一种新型防盗锁的设计——隐形锁,连专业开锁人都难以打开。两年待价而沽,一直无人问津。之后2006年底,其商业价值终于得到一家美国公司的认可,该公司当即表示,愿意出资500万元人民币与其合资建厂;而另一家来自英国的投资公司则表示,直接以500万元人民币买断吴昭乐的发明专利。交易一旦成功,这将是温州民间发明技术转让史上金额最高的一次。

  500万,对于许多尚处于草根研发阶段的民间发明人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而这,也不断地激励着他们努力通过一次次发明创造,改变命运,发家致富。不幸的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吴昭乐这般幸运地遇上“伯乐”。

  据统计,1985年~2004年,全国64%的专利申请来自民间发明,目前国内民间发明人多达100万。他们多数整日埋头于发明创造,既不了解外界信息,又缺乏经营头脑,资金更是捉襟见肘。他们大都拥有一项或多项国家专利,却因为投入过大、缺少回报而债台高筑,甚至妻离子散……

  在国家倡导“自主创新”之际,这群散落于民间的创新精英,却大多失魂落魄。

  样本1:一个民间发明人的困境

  “如果我的发明广泛投入使用,可以节约很多社会成本。”一身工人打扮的李家诚,站在重庆市大渡口区一条偏僻的铁轨边对记者说。

  从铁轨旁边一条幽深小道走进去,一幢上世纪70年代的砖瓦旧楼的地下一层,就是李家诚辗转多处才安定下来的“实验室”。房间非常凌乱,各种化学试剂和瓶瓶罐罐堆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65岁的李家诚用80多平方米的房子10多万元钱做投资,筹办起了专利产品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只有他一个人,现在每月能产上万瓶抗磨剂,但是半年多了他的产品只卖出了20多瓶。

  “没有专业的经销商,我自己又卖不来东西。”面对尴尬境地,李家诚感言自己“太理想主义了。”在被发明搞得家徒四壁之前,他的正式身份是重庆市渝中区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所长,因为搞发明,已办理停薪留职多年。他发明的

润滑油抗磨添加剂已正式通过国家检测,这是重庆市自1997年将纳米产业确立为科技重点支持产业以来,首个成功开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纳米产品。

  李家诚自己给这项发明专利估价是7000万,但这显然是纸上数字。“除了润滑油抗磨添加剂我可以自己配制以外,其他的甚至连标准的样品都没有。也没人理会我,这么多年成果一直躺在图纸上。”

  为搞发明,李家诚已经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一笔笔外债。这些年,全靠微薄的临时工资,和几位老同学的热心资助才挺过来的。从1986年开始搞科技发明,20年过去了,回忆起以前的日子,李家诚说:“我的代价,是失去了很多赚钱机会。”他曾经为了找废料,一个月跑遍重庆30多个垃圾场;妻子患病时,一分钱也掏不出,只能干掉眼泪;家人和朋友不解:“你搞了这么多年,没见搞出什么效益来?”

  国家

知识产权局一位工作人员感慨万千地说:“不少民间发明人来申报专利时,交来的审核费都是零钱,看着让人心酸。”李家诚只是民间发明人整体弱势的一个例子,他们大多生活窘迫。尽管手中掌握着致富的“种子”,却过着清苦的日子,有的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陷入社会边缘。

  单个民间发明人的处境如此尴尬,那么当有人牵头把他们团结起来,形成协会组织之后,又会怎样呢?

  样本2:吕胜战和他的发明协会

  “我是个普通农村娃,但发明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吕胜战说,如果不是1991年前后的两项发明,他也许到现在还是一个标准农民。在河南安阳滑县,吕胜战和他的发明协会并不出名,他是全国唯一一家县级发明协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也是跑腿干活的人。没有员工,没有资金,没有政府补助。

  1990年,吕胜战把自己苦心钻研了三个多月,获得省级一等奖的发明——“六行悬挂式播种机”捐献给国家,那年他18岁。这种播种机很快便投入生产,并迅速畅销全国各地农村。第二年10月,从未出过远门的吕胜战扛着新发明——“多功能穴播机”,赶赴西安参加全国第六届发明展览会,一举荣获金奖。“郑州、西安两家单位要出100万元买走这项专利,被我拒绝了。”吕胜战仍然把这项专利捐献给了国家。1992年,吕胜战刚刚高中毕业就经特批,转为国家干部——到滑县科技局上班。至今已荣获2项国际奖、20项国家级奖、186项省级奖,硕果累累。

  2001年7月,尝尽发明甘苦的吕胜战决定给发明人成立一个“家”——发明协会。在他看来,成立协会的最大好处就是便于申报专利,而很多民间发明人并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当年9月,全国首家县级发明协会——滑县发明协会正式成立。迄今为止,吕胜战的发明协会已经有11个会员单位,会员100多人,大部分都是学生、农民、老年人。当时80多个会员每人交了50元会费,但很快就入不敷出,连吕胜战自己掏的3万元也几乎花光了。

  5年来,没有任何单位和政府部门资助过吕胜战他们一分钱,全靠自己硬撑。由于经费紧张,吕胜战辞掉了工人,退了办公室,把“滑县发明协会”的牌子往身上一背,开始四处搬家。如今,吕胜战当上了当地政协常委,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协会的牌子也才有了安身之处。一直让吕胜战忧心忡忡的问题是——协会的未来和出路。

  民间发明人以个人力量“单打独斗”固然处境艰难,可当大群“草根”们集中到一起,结果却并无二致,吕胜战如此,成都“科技之家”也如此。这里聚集了300多名民间发明者,拥有500多项专利技术,令人失望的是,该组织运行2年多,找到投资的项目却不到10项,主要靠卖茶水维持。

  西谚有云:“一只绵羊带领一百头狮子,无法战胜一头狮子带领下的一百只绵羊。”问题是,让民间发明与市场、企业接轨的那只“带头狮子”究竟在哪里?谁来促成从专利到商品的转化机制?

  样本3:中介之死

  16年前,辽宁高中数学老师陈大海发明的“二次曲线规”,被深圳一家制作科教模型的私人企业看中。因此,他举家迁到了深圳。

  2005年8月中下旬,深知民间发明成果转化难的陈大海“蓄谋已久”地瞒着妻子,“挪用”了家里卖房子的40万元钱开办“发明商店”。陈大海的商业逻辑是:找到一个民间发明与市场的契合点,为深圳庞大的民间科技发明、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交易提供中介和平台,并从中获利。

  “发明商店”有3种盈利模式:一是分文不取,先为发明人服务,如果发明成果转让成功,收取一定的提成;二是交钱租用展厅空间,摆放实物、模型、图片等,一般展示每月收费380元;三是类似做广告牌一样,在网站和展厅做图片和文字宣传,一年365元。

  “商店开办之前,我接触过很多人,发现深圳有很多人身怀绝技,希望靠发明安身立命。因此我始终认为深圳有基础和市场,蕴含着大量商机。希望吸引包括深圳在内的全国民间发明人,哪怕转化成一单,就能盘活经营!”陈大海说,“当时只是‘大海捞针’,把市场想象得太美好了。”

  “现在看来,八成以上的人都选择第一种方式,因为不用花钱!”刚开始,每天都有十几个人光顾发明商店,有些是好奇,有些是慕名而来,其中不乏从外地打来长途电话联系,要求在发明商店展览、摆放新产品的。但让陈大海意想不到的是,“发明商店”运行以来,收集了数十项民间发明、科技产品,签了近200单协议,联系了多家投资方,竟无一单成功,根本没有进账。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不敢投资购买,总觉得这些发明不完善;二来,许多人一直拖欠场地费,一些民间发明人送来了发明成果展示,但其本身生活已十分窘迫,根本没钱付费。

  “经营异常艰难,开业之初给‘发明商店’做了一个6000元的广告;房子一个月光租金就要2万,还有管理费、水电费和员工工资等支出;还分别参加了当年在大连召开的全国发明展览会和10月份深圳第七届高交会,要租展位,印宣传单……只有亏损。”陈大海回忆着一笔笔费用,坦言“实在难以为继,只有早点收手”。2005年11月14日,陈大海个人投资的“发明商店”在开业仅2个月后正式关闭,关闭时员工已从最初的6个锐减到1个人。

  个人办发明中介的能力必然有限,能否由政府主导搭建起这个展示平台?太多发明人梦想着政府出面来办好这件事。比如以固定场地为依托,全年按行业、时段等展示发明成果,一方面可让民间发明成果先进行对比,提高成果转化率;另一方面,政府公信力较高,操作时可以采取“官办民驻”的方法,公开向社会招标此类中介机构,或免费、廉价租住场地,进场前与入驻者签订合同,成果转化成功,政府也有一部分提成收入。

  样本4:转化成果比发明更重要

  让人高兴的是,前不久闭幕的深圳第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首次设立了“个人科技创新展”,尽管夹在群雄环侍的高校展区、高技术产业化展区、企业技术中心展区这些“国家队”中间,多少显得有些寒酸(面积不过300平方米,仅有50个展位,每个展位简陋到只有一块小展板),毕竟还是迈出了第一步。

  这个专门面向民间发明人的小小展区,承载着全国100多万民间发明人的梦想。这批以个人身份参加高交会的代表,少数幸运者拥有自己的公司,而更多的则是没有单位支撑、只有一叠专利证书或者几个相关样品的“正宗草根”。对他们而言,“个人技术创新展”的意义,在于让民间发明首次步入高交会这样的“大雅之堂”。通过这一平台,民间发明终于有了正式的机会,由创意转化为市场成果。

  5天展览结束,仅有3位民间发明者成为幸运儿,与投资方取得签约意向。尽管如此,许多民间发明人仍表示,能够参加这样一次盛会,他们觉得很荣幸……

  一群又一群青年,一代又一代激情迸射的发明人,在完成创意之后,却面临着市场化的困境。据调查,民间发明人推广技术成果最主要途径为:参加各种展会(25.5%)、相关机构代理(23.5%)、广告宣传(15.7%)。一位民间发明人告诉记者:“有太多的民间发明者花钱给自己的项目做宣传,最后打了水漂,更可怜的是还有人上当受骗,辛苦研究出来的发明最后流产、搁浅、被企业骗,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当然目前的专利申请中,不排除其中一些是没有太多创新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垃圾专利”。专家建议,发明人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期望过高,不要站在个人狭隘的角度,将自己的发明当作无价之宝,而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忽略投资者所承担的市场风险。

  ……

  多少发明梦想因为现实而失色。改变时代和改变自身命运,对于这些脱离企业、脱离政府研究机构而独立存在的“非正规军”来说,显得那么艰难。怀揣激情,他们的命运却被自己“改造”得坎坷而波折,甚至走向破产。那么民间发明人还能否成为一种职业?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但很明显的是,这些人身上蕴藏着的创新意识甚至偏执,恰是一个社会进步必需的内在动力!

  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之父、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曾经也是一个失败潦倒,难以养家糊口的人,就在他准备远走俄国时,这块令他心灰意冷的故土,却凭借骨子里对创新意识最神秘的崇拜,把这个最终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留了下来,从此人类命运出现转折。晚年的瓦特,生活非常富庶。但是瓦特财富的主要来源,不是制造蒸汽机的工厂,而是被广泛转让的蒸汽机的发明专利。

  原来,英国早已形成一套将聪明才智纳入实用轨道的机制,其中包括大量针对民间发明的激励和保护政策。这些机制,如同一张巨大而细密的网,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和技术都搜罗到了英国,这也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端于英国的根本原因。

  一种机制,造就了一个超级大国,而对于我们而言,“自主创新”已成为一种宏大的国家战略,而这一时代强音的谱写者,除了企业和政府之外,个人创新同样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它已经成为火红炽热的岩浆,翻涌在广袤大地的深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